张春美,张春翠
(1.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短短十几年即获得快速发展,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以及趋向稳定后,高职教育也一直饱受病诟。所谓的证书贬值、就业难等,实际是社会对教育的责难,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作的危机评价,它表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已存在不容忽视的危机问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和教育特色是支撑学校教育质量的依据,也是形成学校育人和办学特色的依据。在高职教育概念中,行业企业的职业本性构成专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但由于不能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又受到市场化的某些误导,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教育过程中造成专业渐渐迷失自我本性,离高职教育宗旨渐行渐远,导致专业教育危机。高职教育的危机,在学生方面体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生活与发展危机。这种危机制造因素主要隐藏于学校内的整个教育过程及各个环节中。
面对不断出现的教育与就业问题的困扰及对未来的担忧,人们对高职教育开始进行理性反思,对教育的质的重视开始加强。政府一方面启动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另一方面采取周期性评估措施,施压促改,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社会对高职院校实施的评价主要是择优为主的整体性等级评价,评估侧重于办学硬件和教学操作规范化评价。尽管也选择对个别专业进行解剖模式的微观性评价,但主要是信息探寻手法,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的质态状况这些内在软性品质却难以有效衡量,评价并不能有效发生对教育教学引导的典型作用。再者,外部化的评价模式其原则从专业外部来,模式标准绝对化,可以适宜于专业等次区分,但统一的评价标准未必能够适合专业类型的多样化,反而容易掩盖专业特点和差异性,造成人才培养模式过度僵化,更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外部对专业进行教学状况评价毕竟只是抽样调查性质,对校内所有专业的经常性评价难以普遍实施。优质教育并非由优越办学硬件所自然生成,学校的就业率在按需制造,评价成为“面子工程”,结果失真,高职教育并未能在质态上有根本性改善。
对专业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加强专业建设引导,是培育专业特色和实现专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高职教育摆脱危机,走出困境,未必只有求诸于校外这一路径。转换一下思维视角就会发现,视问题的特点,反求诸身,也会是不同专业探寻自身发展路径的一种适当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探讨学校内部如何构建危机评价体系,自我实施专业教育危机评价,引领各专业回归自我,充分实现其教育预设,有效化解危机,就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科学确定评价原则,是构建专业教育危机评价体系的基础。该评价主要不在于判定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或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也主要不在于考察师资、设备等教学条件是否“达标”,它在于通过发现和研究存在的严重矛盾问题及危害,寻求一种精神和机制,将各种教学要素实现有机融合,有效化解矛盾,消除危险和威胁,将专业做出优势和特色,真正达到“职业能力本位”。这是高职院校以自己为主体,针对专业个体实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专门性评价。这种专业评价的原则不在专业之外求,而是从专业之中出。这是其区别于以往各类教育评价的根本点,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必然。根据价值取向,评价应遵循五个原则:
一是职业预设合理性原则。即首先在逻辑上确认,被评价专业的职业预设是科学可行的。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特定且适宜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依托,是高职院校每个专业设置的首要条件,这种依据又转化并构成该专业特有的职业预设。各个学校因其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教育理念等主观因素的差异,即便相同专业,其职业预设及其发展路径选择也可能有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妨碍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反而有可能构成专业育人特色的生成机制。尊重专业设置思想,是构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危机评价体系并有效实施的第一个前提,也是通过评价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稳定发展的前提。
二是人才规格预设适用性原则。基于职业预设,每个专业都会逻辑地形成自己的人才规格预设,并同时获得职业适用性的逻辑确认。或者说,这种人才规格预设与行业企业岗位定制形成逻辑映射。这一原则是前一原则的人化形态,它构成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的直接目标,是专业全部教学活动和知识内容的向心点与精神凝聚点,也是各项评价标准的形成根据。
三是评价客观性原则。对专业教学状况的把握要真实,对其质态的把握要准确。真实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到缺失,准确能帮助找到差距,如此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受评价主体等因素的干扰,评价标准的制定或信息采集的方式与内容选择等,会有所偏差。需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评价项目特点差异而适当确定。客观性是实现评价价值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是危机程度评价原则。该评价首先在于判断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程度,即与人才培养规格预设的适合程度,它与专业教育存在的危机程度成直接的反比关系。只有把握这种适合度,才能更准确把握危机程度。通过适合度比较,从质态上寻找问题和缺陷,即发现各教学环节间存在的矛盾及其症结所在,准确分析把握这些矛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健康发展的危害度或威胁度,方可从总体上准确把握专业教育的危机程度。发现问题和缺陷,分析其危害度,这是评价活动的核心。
五是发展引导性原则。该评价不是否定一切,另起炉灶,也非为将专业区分档次等级并获取某种荣誉。通过发现问题和把握存在的危机,帮助专业确立合理中心点和回归职业本性,正确引导专业教育搭建自己的建设发展路径,通过自我调整改造有效化解危机,实现专业教育的个性化健康发展,逐渐形成专业特色。这是该评价的最高追求,也是判断评价活动成败的根据。只进行具有淘汰性质的等级划分和选拔式评价,评价就会演化为“褒奖”或“谴责”,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准确发现和合理解决,反而掩盖不同专业的发展路径特色,偏离评价本意。
这五个原则相互支持依辅,形成学校内部专业教育危机评价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价值形态,成为该专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
根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教育危机评价的职业预设合理性原则和人才规格预设适用性原则,这种评价不包括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问题,也不包括学生毕业离校后的职业适应力和发展力因素,它主要是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和结果在内的校内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或部分阶段进行评价,是目标适合度评价。评价项目选择、评价内容、评价要求等均依评价动机不同而有差异和自身特点。基于上述评价原则,该评价体系建设应主要包含六个要素:
1、专业课程体系评价。课程体系是职业的知识形态,是人才规格的知识化。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度,体现着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实现度,它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起点。评价课程体系,是通过对其与教育目标的合适度和职业合理度的判断,寻找存在的问题。根据既定教学计划,对课程类型、课程模块设计、课程门数、学时配置、主干课程界定等进行分析,以与教育预设相对照,找出差距和问题症结,对问题作出教育的危机判断。通过该种评价,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以保障人才培养更好与职业工作相适合。
2、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它的目的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既评价书本经验知识的能力转化效果,也评价师资的能力适合度。在由知识向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转化中,教师起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在学校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实现。把握了其存在的问题,也就把握了教育的可能结果。课程性质不同,功能不同,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采用也会各具特点。评价可以运用听课、学生评教、分析教案、分析教学大纲等方式,考察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效果,确认教学与课程设置意图的合适度,寻找课堂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把握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危害性。它有助于引导教师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是职业化的教学形态,或者说是教学过程的职业化形态,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知识技能化的主要路径。实践教学的合适度即实践教学的职业化程度,直接决定学生职业能力技能的实现程度。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主要是分析实践教学大纲、教案、实训指导书、学生实训报告书等,以及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通过对实践教学训练项目设置的适用度、实施情况及实训效果进行判断,能够准确发现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准确分析其对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可能的制约或危害程度,以有助于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保障教学目标有效实现。
4、考核方式评价。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评价教师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合理的考核方式会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改善学习方法,更好提升学习效果,否则会导致教与学皆偏离“职业能力本位”。评价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判断其是否适合该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学生的能力技能学习培养导向要求,找出存在的不适合方面及其程度。评价方法主要是分析试题性质、内容设计及学生成绩分布等。这可以帮助调整设计考核方式,更好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5、就业状况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就业,出色的就业状况是专业教学成功的标志。就业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就业的行业合理性与就业率,它标志着专业教育的成败。就业的行业合理性与就业率越高,专业教育越健康,反之则表明已失去自身特点,教育危机越严重。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通过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统计与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分析等,准确把握学生就业情况与就业的行业合理度即教学计划岗位预设的实现度。然后与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预设相对比,对该专业教育的职业合理度与就业竞争力作出判断,把握其危机度。就业评价是对专业教育危机状况最后的和最有力的评价,是衡量其他方面合理性的最根本依据。
6、评价信息反馈。在对如上五个模块分别细致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专业教学情况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结论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专业情况做出清晰、准确、简要的描述,找出其特点和优点;二是主要对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类,从未来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上对专业教育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危机性做出详细、清晰、准确的逻辑判断;三是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总体角度,提出解决各具体问题、化解危机的正确的可操作性建议。结论形成后,进行信息反馈,以指导和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清问题,握准方向,寻找路径,积极改进。信息反馈是实现评价价值的重要环节。
上述项目评价和信息反馈环节构成高职院校内部专业危机评价体系,对教学状况和质量予以检测和保障。在此体系中,可以任意选择评价项目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相结合,构成相应的项目评价模式,操作简洁灵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专业教学模式的统一化将被打破,专业的差异性得到确认,专业教育的个性化发展路径被开启,特色职业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现实。通过这种评价,将学校内部专业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运行环节形成有机合理的衔接,引导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成为真正健康的有机系统整体,成为教育形态的职业运行体系,实现社会职业与高等教育质态的融合,专业获得真正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真正的实力与核心发展力。通过建立危机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内部形成常态化、随机性专业教育发展诊断评价机制,可自主并及时有效化解教育危机,保持学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更好担负起社会责任,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更有力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