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臻 王富更
(1.浙江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浙江 杭州310014;2.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绍兴312000)
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大绍兴规划建设
王臻1王富更2
(1.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杭州310014;2.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大绍兴(也称绍北地区)交通方便、城镇密集、人口众多,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所在地,也是宁绍平原西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使绍北地区迈入了大绍兴建设的新阶段。鉴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行政区划调整对大绍兴建设意义重大,大绍兴规划建设可从优化产业结构,构划综合交通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大绍兴地区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大绍兴;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设施
大绍兴(也称绍北地区)交通方便、城镇密集、人口众多,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所在地,为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该地区的建设发展,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使绍北地区迈入了大绍兴建设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统一大绍兴规划布局,优化功能结构,实施资源共享,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
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来看,绍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统一规划与管理,均衡开发国土资源,优化区块功能布局,提高建设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13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浙江省政府发出《关于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决定对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撤销绍兴县、上虞市,设置柯桥区、上虞区,全市由原来的“一区(越城区)五县(市)(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调整为“三区三县(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和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市区面积由362平方公里扩大到2942平方公里,人口由65.3万增加到216.1万。[1]市域行政区划调整是顺应发展大势,符合绍北地区实际之举,对于大绍兴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区划调整是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2001和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分别批准了《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架构为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组团和绿色空间,规划区范围包括绍兴县和越城区的全部区域,打破了市区与县域的行政界限,为规划的实施创造了条件。通过十年来的建设发展,越城组团开发了城南新区,建设了生态产业园;柯桥组团已经建成原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发了柯北工业区和柯南新区;袍江组团形成了60多平方公里的道路骨架,建成区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绿色空间的镜湖新区也已动工建设,高教园区、高铁北站、三中心(奥体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基本建成,市级行政办公中心亦由古城迁到镜湖新区,未来这里将成为引领三大组团发展的新中心。绍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与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适应大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为“一张蓝图干到底”提供了保障。
(二)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地域结构形态优化的需要
在原绍兴县的地形图上,绍兴市区是绍兴县域中的一个点,四周被绍兴县包围,在1539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范围内,绍兴市区仅为336平方公里,而绍兴县有117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改变了这种状况,不仅把绍兴县、上虞市作为市区的一部分,而且还把原绍兴县的孙端、陶堰、富盛三镇划归越城区,使柯桥区与越城区用地面积趋向均等化,不仅优化了大绍兴的地域结构,而且还拓展了中心城市空间,使市区面积跃升至浙江省第二位。
原市县之间的规划建设协调不够,导致出现组团之间部分用地性质相悖,居住与工业相邻,部分规划绿楔作为建设用地而被占用,不利于城市组团的融合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统一规划布局,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治理城市微观空间,避免组团间不协调的情况再现,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实行功能互补,创造宜居生活和生态文明。
(三)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绍兴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功能布局,增强综合实力,带动市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原绍兴市区人口与用地规模较小,地区生产总值偏低,综合实力不强;在市区体制上,绍兴市仅越城一区,而同类地级市的湖州、嘉兴、金华等都为一市二区,这种一市一区的设置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导致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序靠后;市区规模小还带来生产要素集聚困难,“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不利于市域的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不仅扩大了市区人口与用地规模,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用地布局的优化;而且提升了市区的经济总量,增加了凝聚力和辐射力,促进绍兴市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市三区”的体制架构,还有利于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使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行政区划调整是推进市域城镇化的需要
绍北地区虽城镇化水平(从全市范围来讲)较高,但城镇分布和等级结构不是很合理,在上虞与越城之间的东西横贯轴上,东湖、皋埠、富盛、陶堰、东关等乡镇,建设发展不快,经济滞后于绍北西部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推进这些城市边缘乡镇的发展,在城市的扶持下,各镇应创新发展理念,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承接城市产业转移,逐步增强经济实力。要强化城镇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环境,以市(区)带镇,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实行公共设施均等化,不断提高农民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建设美丽乡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二、大绍兴规划建设构想
大绍兴地域广阔,平原与丘陵连绵,城镇与农村交替,生态环境良好,有绍兴中心城市、上虞城市、滨海新城和多个经济开发区;建制镇分布密集,沿东西向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呈一字形摆开,是绍兴市乃至宁绍平原西部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规划应充分利用资源、环境条件,加大土地开发与生态、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协调城乡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区域新格局。
(一)谋划大绍兴发展与布局架构
科学编制大绍兴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和各类城市用地,实施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互利双赢,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根据城镇分布、交通设施以及发展态势,未来大绍兴区域将会形成“一轴二带、一主二副”的空间结构。“一轴”指绍兴到上虞的城市发展轴,[2]这条轴上有绍兴城市(包括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组团与镜湖绿心)、上虞城市,分布着杨汛桥、钱清、福全、安昌、齐贤、东湖、皋埠、陶堰、孙端、东关、道墟、小越等城镇,首尾相连,是最具实力的城镇化地区。要加强绍兴、上虞两城市的积聚能力,形成中心集聚,带动周边城镇的建设发展。“二带”是北部产业发展带和南部旅游休闲生态带,北部产业发展带在杭州湾南岸,以工业生产为主,自西向东(沿曹娥江)南岸为柯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还有一些乡镇的工业园区;需整合土地、水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北岸是柯桥滨海工业区、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带上既是传统特色产业集聚区,又是现代高新产业园区;要深入研究大桥、大闸经济,积极推进滨海新城的建设发展。南部旅游休闲生态带,地处会稽山脉北麓的丘陵山地,分布着夏履、湖塘、漓渚、兰亭、平水、稽东、王坛、汤浦、上浦、龙浦、章镇、丰惠、下管等乡镇,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盛产毛竹、茶叶、果蔬等经济作物,应重视生态环境保育,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一主”是指绍兴城市主中心,即由越城、柯桥、袍江和镜湖新区构成的城市;[3]“二副”分别是上虞城市和滨海新城两个副中心。从城市地域结构、规模形态看,大家对“一主”没什么想法,而对“二副”则意见较多,也有人提出“一主(越城、柯桥、袍江和镜湖新区)一副(上虞城市和滨海新城)”和“一主(越城、袍江、镜湖新区)、三副(柯桥、上虞、滨海)”,究竟是“一主两副”好,还是“一主一副、一主三副”好;从国务院批准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大绍兴城镇等级结构合理、发挥区位优势和规模效益来衡量,提“一主两副”比较适宜,有利于各座城市的发展、大绍兴的统一规划与用地管理。
实施资源共享,合理布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市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提高员工技能和初中升高中的入学率;结合开发区功能转化和人口增加,及时设置中小学校,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合理布局市、区级医院,加快建成市立(三级甲等)医院,优化绍兴二院的管理,发展特色医疗,对口腔医院、皮肤病院等专科医院实行资源整合;在老城内没有发展余地的绍兴市中医院,建议迁至皋埠、陶堰附近,可服务于越城、上虞二区。体育设施越城、柯桥两区比较齐全,镜湖新区的奥体中心可服务于“三区”,并与柯桥的体育场分工合作,在上虞建设区级体育中心。文化设施按市级、区级要求设置,建成社区文化中心,发展乡镇文化中心或文化站,方便当地居民活动。在大绍兴范围内有些设施可以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确定城市功能与建设时序
大绍兴城市主要由绍兴城市、上虞城市和滨海新城构成,有着不同的功能与特色。绍兴城市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范围应包括越城区和柯桥区,其功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和文化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之一。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60万人,[4]其中越城与镜湖核心为65万、柯桥为50万、袍江为45万。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心三片三楔”,一心即镜湖生态绿心;三片分别为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楔分别是镜湖绿楔、鉴湖绿楔、东部湿地绿楔,是以水为主体的绿色敞开空间。
上虞城市的定位为浙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江滨特色的生态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50万,空间布局为“一轴一核三心三环”结构。“一轴”指曹娥江景观轴(一江两岸);“一核”是城市中心,位于城北核心区域;“三心”指老城区的商业中心,新区中心和站南——曹娥的商业中心;“三环”指联系各功区块的环路。
绍兴滨海新城的功能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态化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湾绍兴滨海工业新城。[5]建设发展方向分块而定,东侧上虞杭州湾区块向西发展,中间绍兴核心区(主城区)和西侧柯桥滨海工业区向北发展,形成三区连片发展格局。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新城空间布局为“一主二次”,“一主”指生活与公共设施配套的主城区,位于嘉绍高速公路西侧和曹娥江东岸;“二次”指为工业用地、生活与公共设施配套的次城区,位于嘉绍高速公路东侧的上虞区块和曹娥江以西的柯桥滨海区块。
从大绍兴建设发展态势看,用地首先在329国道(孙端至上虞道墟段,连通上虞人民路)南北两侧开发,把绍兴与上虞两城市在中间紧密联系起来;其次沿104国道、杭甬运河、萧甬铁路发展,利用铁路货站、内河港口发展水陆联运,建设物流和产业园区,把东湖、皋埠、陶堰、东关等镇带动起来;第三是沿曹娥江南岸发展,从孙端镇新埠头村开始,经后双盘、三条溇、蛏浦、大湖里至道墟镇,以生态产业相连。加快曹娥江北岸的滨海新城(即柯桥滨海工业区、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和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一江两岸”的大绍兴布局架构。注意在区域的连片发展中,留有城市绿楔或相应的绿色空间,使各座城市、功能区块之间有绿廊分隔,共同创造大绍兴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调整用地布局与发展产业
在大绍兴范围内,需整合利用区域河湖水系、基础设施、人文历史资源。按建设发展要求,适时调整农业、交通、水利、风景名胜、城乡建设等用地比例,合理布局相关产业和居民生活设施。从绍北地区经济发展看,第一产业用地会逐渐缩小,规划期内有一部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使规划中的居住、公共设施(影视、旅游、商贸、信息、金融、中介等)逐一落地,发挥城市在集聚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领域的激活作用。将横跨越城、柯桥、上虞三区的滨海新城(约500平方公里),成为杭州湾南岸的经济发展走廊,建设融城市与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平台,促进大绍兴从县域经济走向城市经济,让组团之间、城乡之间、水陆之间以及供水、能源、信息等公共设施有个全新的布局。要调整种植业结构,除保留符合湿地景观要素、绿楔(以水稻田为主)作物生长外,发展瓜果、蔬菜等优高农业、水产养殖的特色农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生产,既为大绍兴提供菜篮子、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又能保持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使大绍兴空间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大绍兴的第二产业用地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园区布局会有所调整。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东湖、皋埠、陶堰、富盛等镇划入,改变了原来无用地发展的状态,为更好地吸引高技术项目创造条件。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东扩展,[6]把孙端镇包括进去,并调整产业用地布局,将329国道以南划为人居、商贸、文化创意园区,以北为工业区,进一步提高园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向北发展,利用齐贤、安昌镇的用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与柯桥滨海工业区产业有所分工。上虞经济开发区利用道墟镇土地向西发展,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孙端)有机衔接,适度调整道墟化工园区布局。滨海新城的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产业要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建成以纺织、节能环保、机械电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为主要产业的制造业基地。各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城市型、国家级园区的建设,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第三产业主要发展商贸、旅游、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结合区域城镇分布合理安排商贸业,规划在镜湖新区(梅山以南的核心区)、滨海新城(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北部、靠近杭州湾)形成二个(市级和区级)商业服务中心;保持或发展现有的轻纺城、家具城、汽车城等专业市场,建设五金、钢材、土特产等特色市场,发展网上交易;上虞石狮市场位置偏东,可考虑放在道墟与孙端之间的绍虞城市衔接带上,这样更能吸引越城、柯桥两区的人口来此购物。旅游业发展要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拓展大绍兴的旅游范围,增加游览内容,合理组织游览线路,除绍兴的“全城游”“六湖游”、鉴湖—柯岩游等外,宜发展曹娥江、皂里湖、白马湖等风景名胜旅游,开辟南部山区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康体健身、养生养老设施,成为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后花园。物流业主要利用水运港口和铁路货运站场,发展铁水联运的现代物流,大力发展生活性物流业,建成杭州湾南岸的物流集散区。
(四)发展中心镇与建设新农村
在大绍兴24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是农田、山林和村庄,需要加强城乡统筹,培育发展中心镇,积极发展一般镇,建设农村新社区。钱清、杨汛桥、平水、皋埠、崧厦、小越、丰惠等省级和绍兴市级中心镇,应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建设成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如诸暨市的店口镇,其五金、管材产业辐射到阮市、山下湖以及临近的(杭州市郊)乡镇,成为区域性的小城市。对章镇、东关等一般中心镇也应出台包括财政、税收、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它们的发展;原绍兴县把兰亭、福全等镇列为新型城镇,享受中心镇的优惠政策,这种方法值得借鉴。要发挥中心镇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在区域范围内中心镇对一般镇的领导班子调配上给予一定的权力(如原绍兴县平水镇对王坛、稽东镇干部有调配权,中心镇书记享受副县级待遇等),这些措施的落实不仅促进了中心镇的壮大,而且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如平水镇给辖区内贫困村安排街上营业房,以营业收入来解决村里的一些建设经费,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大绍兴的范围内,上虞区、越城区农村有发展前景的一般镇,也可采用这种政策,促使其快速发展。
加快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原绍兴县进行农村新社区规划,撤并基层村和中心村,成立农村新社区(规模相当于原来的数个生产大队),加强卫生站、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和菜市场、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给水、排水、污水收集处理、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空心村,盘活土地存量,建起了漂亮的村民住宅群,方便了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在农村新社区规划中他们还设置家庭工业集聚区,使新社会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便于开展社区活动;有些位于城镇边缘的农村社区,还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有力地促进了新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上虞区还开展了美丽乡村规划,结合旅游发展分别确定了各乡村的功能,有文化旅游型、生态观光型、农业体验型(四季鲜果采摘)等,对旅游沿线的部分村庄和景点,提出了立面改造、环境整治以及道路交通设施改善等意见。这些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对改善农村面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具有促进作用。
在推进大绍兴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和古村落的保护,[7]东浦、柯桥、安昌、斗门、小越等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乡镇政府,要把保护古镇提到议事日程,保持地方特色、建筑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为发展水镇文化旅游服务;保护冢斜、王化、青坛、祝家庄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持村镇风貌、人文风情和周围环境,加强古建筑的维修养护,使其在城镇化的推进中继续焕发历史文化的光彩。
三、综合交通设施构划
城乡发展需要由交通方式来支撑,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大绍兴区域水陆交通便捷,各种运输方式齐全,要抓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建设交通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区域综合性交通枢纽,使大绍兴在杭甬城市之间迅速崛起。
(一)新建铁路干支线
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快速便捷的高铁和大货运量的普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绍兴铁路干支线的规划,应在现有高铁、普铁的基础上,新建部分铁路干、支线。除甬金铁路(在大绍兴区域南侧)外,还需建设杭长客运专线(由杭州经金华、鹰潭、南昌、宜春、长沙的高速铁路线),线路走向与现浙赣铁路平行,全长880公里,速度200公里/小时,列车运营自动控制,要求2015年开通客车110对,线路从大绍兴的西部经过。
未来萧甬铁路改为城际铁路,需新建萧甬货运铁路,线路走向应进一步确定。现状萧甬铁路靠近各座城市,对环境影响较大;改城际铁路后能降低噪声,方便居民出行。新货运铁路建设需要合理选择站场位置,尽量靠近工业区、物流区,便于货物集散和周转。
谋划苏嘉绍、绍诸金的城际铁路,苏州城市规划有一条城际线至嘉兴、窄浦,该线路可否考虑从嘉兴接到绍兴,缩短绍兴与苏州、无锡的时空距离,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长三角南北两翼城市群的发展;若有可能线路再向南伸展,利用绍漓铁路专线接至诸暨,经东阳、义乌至金华或衢州,连通浙中地区,使大绍兴成为铁路交通枢纽。
随着滨海新城的深度开发,宜建设上虞至绍兴滨海新城(工业区)、盖北港(绍兴港)的铁路专用线,接线可从上虞引出,在用地规划中应预留线路位置。并在普铁货运站建设石油和化工产品专用线、煤炭专用线等。
合理配置站场用地和设施装备,方便交通运输。近远期相结合,整合利用客货运站场资源,为柯桥区服务的货运站设在钱清,可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越城区皋埠货运站可否与上虞区合用,把上虞客货混合站改为客运站,以提高站场功能和客货运输能力,促进大绍兴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二)构筑高速公路网
大绍兴高速公路已构建十字(即东西向的杭甬高速、南北向的嘉绍高速)相交的主骨架,并辅以绍诸高速、杭金衢高速等,形成了区域路网格局。从更大范围的交通考虑,急需兴建部分高速公路。规划过境的高速公路有二条,一条是建设杭绍台高速,从杭州、绍兴至台州,在大绍兴内经齐贤、东浦、福全、兰亭、平水、王坛等镇,需预留线路用地,穿过中心城区建议采用高架形式;另一条是建设杭甬高速公路北复线,线路沿钱塘江、杭州湾向东而行,在绍兴滨海新城中部横向穿过(在核心区建议采用高架通过)。高速公路经过的区域,应根据需要设置互通式道口,使道口附近的城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镇(人流、物流)的交通联系,促进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城镇带的发展。
建设大绍兴区域内的高速公路,构划环城(大绍兴)高速。线路走向方案有二,一方案是从上虞小越、梁湖、蒿坝、汤浦、富盛接上绍诸高速,经平水、绍兴南、兰亭,向西经柯岩、钱清,向北接杭甬高速(官湖沿道口附近)经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接上规划的杭甬高速北复线,并在盖北乡向南至小越镇;方案二是从上虞驿亭、丰惠、章镇、三界、谷来、枫桥、店口向西接上杭金衢高速,经萧山北、大江东工业区接上规划的杭甬高速北复线,在余姚西向南接上驿亭镇。从二方案比较看,一方案虽环路小,但都在本区域内,一旦确定实施比较容易;二方案环线较大,虽可以带动南部山区的发展,但部分用地在杭州市、余姚市,实施会有些困难,需要协调配合。这二个方案的线路走向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建设机场高速或快速路,北延绍大线,与萧山区道路相连,方便越城区、柯桥区车辆快速进入萧山机场;上虞区、滨海新城可利用杭甬、杭甬北复线等部分高速公路,接通至萧山机场的道路。随着滨海机场的建成,应修筑连通萧山机场专用道,增加两机场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三)连通区间主要道路
加快构建大绍兴的道路交通网,促进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凝聚力、辐射力,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规划考虑需建设的东西向主要道路有329国道(钱陶公路)向东延伸至上虞人民路,延伸群贤路、洋江路、凤林路至上虞经济开发区,袍江北一路或北二路接上虞经济开发区的一号路,越城人民路(在吼山北)向东延伸,经东关至上虞城区等。建设滨海新城东西向的滨海大道、展望大道等主要道路,连通(柯桥滨海工业区、滨海新城核心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三大区块,逐步把世纪大道、滨海大道向西延至萧山、向东延至余姚等地。
从滨海新城与越城、柯桥、袍江和上虞的联系看,未来南北向交通流量较大,需要增建曹娥江跨江大桥,开辟或连通南北向道路。建设越东路向北(跨曹娥江)至滨海新城核心区,连接规划的沿江道路;新辟从孙端镇向北至滨海新城道路,向南经陶堰至富盛镇;利用上虞北四环路向南北伸展,从道墟连接至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的道路;新建或拓宽上虞长塘经东关、崧厦至上虞杭州湾工业园区的长海线;与现有的越兴路、柯海路、进港路等一起,构筑起绍北地区南北向的主路骨架。
这些道路应以快速路为主,起着沟通越城、柯桥、上虞等行政区和滨海新城之间作用。利用这些主要道路,合理布置BRT公交站点,形成环“三行政区”的BRT快速公交网,以方便市民出行和来绍旅游者。伴随着大绍兴开发速度的加快,新的道路还将会不断增加,路网间距和密度逐渐趋向合理,到时市民群众将得到更大的实惠。
(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原绍兴大城市轨道交通已有规划,安排了多条交通线路。行政区划调整后,用地范围扩大,应编制以大绍兴为重点的轨道交通网规划,体现“以换乘枢纽为中心,以交通走廊为主题,以改善城市交通、优化区域结构为目的”的规划理念,设置5条轨道交通线。[8]1号线沿解放路(或中兴路)从绍兴城南经越城、市行政中心,向西沿洋江路或群贤路至柯桥区行政中心;由于该线路较短,除上下班外,平时人流量不会很大,北段可否考虑采用原规划的1号线,由市行政中心向北经高教园区、高铁北站至柯桥(在柯北工业区与柯桥城区之间)。2号线从柯桥城区、经镜湖新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上虞城区,线路在袍江“两湖”以西走洋江路或群贤路,以东走329国道北复线(接上虞人民路),也可走洋江路直至上虞经济开发区。3号线柯桥湖安路向南经柯南、沿杨绍线、越城(城南大道或二环线)、人民东路、至上虞城区。4号线方案有二,一是沿越兴路从富盛、生态产业园、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过曹娥江沿中央大道至滨海新城核心区,这条线路位置偏东,近期交通流量不大;二是从绍兴城南、经城东新区(包括迪荡新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滨海新城核心区,该线路交通流量大,能沟通绍兴城市与滨海新城的直接联系。5号线从柯北工业区沿柯海线向东北,经柯桥滨海工业区、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转向南)至上虞城区。这5条线路是否符合大绍兴交通实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实3号线与5号线连接起来,即可以构成环大绍兴的轨道交通环线。从有利于居民出门远行看,可对1号线作些调整,线路由绍兴城南经市汽车客运中心、市行政中心、高铁北站至萧山机场,降低雾霾天气人们乘高铁、飞机带来的影响,也为旅绍游客提供方便。
分析城市交通流量流向发展,在近中期宜建设绍兴至柯桥、绍兴至上虞和绍兴至滨海新城的轨道交通线;远期应加强与杭州、萧山的有机联系,开辟越城经柯桥、钱清、杨汛桥至萧山城区的线路,连通杭州市区,使人们到杭州更加方便。同时,还应编制轨道交通建设的支撑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线路走向、站点、走行方式、运营组织,联络线的设置以及车辆段、停车场等场站设施的位置与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要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编制大绍兴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调整用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城市空间,弘扬优秀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镇化发展;完善铁路、公路、水路等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加快建设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大绍兴地区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裘立华.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N].绍兴晚报,2014-11-4.
[2]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绍兴城市发展战略[Z].2014-4-6.
[3]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Z].2008-12.151-15.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绍兴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2-11/30/contont7279220.htm,2012-11-30(2014-10-1).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滨海新城概念性规划[Z].2010.29-31.
[6]绍兴市规划局,绍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20)[Z].2013.4-7.
[7]王富更.21世纪绍兴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中国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纪念绍兴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市社科联.2010.84-85.
[8]王富更.城市规划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48-152.
(责任编辑吕晓英)
Research on Bigger Shaox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s
Wang ZhenWang fugeng
(Publicity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jiang, Hangzhou 310014; Shaoxi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Bigger Shaoxi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resent Shaoxing city, is well-known for it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 dense network of towns and large population. It is the hub of loc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proje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s of Shaoxing city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3, the reg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gger Shaox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s in Shaoxing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bigger Shaox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designates the comprehensive traffic facilities in Shaoxing as well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igger Shaoxing region.
Key words: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bigger Shaox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 traffic facility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5)01-0051-07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1.010
作者简介:王臻(1980-),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