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责任感研究述评

2015-04-10 06:48露,吕园,陈喆,唐辉,姜晨,常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责任心责任感责任

韩 露,吕 园,陈 喆,唐 辉,姜 晨,常 亮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幼儿责任感研究述评

韩 露,吕 园,陈 喆,唐 辉,姜 晨,常 亮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责任感是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对于幼儿来说,责任感是其个性、社会性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构成。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来了解国内外对幼儿责任感的相关研究,以此提出目前研究中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今后与这三方面相对应的研究趋势,从而对幼儿责任感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幼儿责任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现代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已从传统的重视儿童智力因素发展转变为重视其非智力因素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责任感作为儿童个性、社会性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构成,其发展受到国内外教育者及学者的更多关注。幼儿期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责任感的形成及发展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拟从国内外现有研究入手,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已有研究、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对幼儿责任感研究作一述评。

一、幼儿责任感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儿责任感的概念及构成研究

对于责任感的定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界定。责任感作为一种伦理学范畴,它表明个人在面临实现某种道德要求时所持的态度,是和使命、职责、任务相联的一种心理状态。[1]作为心理发展的一方面,是指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能否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是否敢于承担责任等。一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对其道德以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2]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1989)中解释: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义务的自觉态度,包含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种成分。[3]我国学者张积家在此基础上对责任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他认为责任感除了上述知、情、行等与心理过程有关的三个层面所表现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特质形成的。因此,人的责任感还应包括责任动机和责任能力,这两种责任不仅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关,还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4]国外学者Schlenker(1994)对责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责任不仅包含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而形成的相应责任,还包括与此社会生活相关的受道德与法律约束的规范性与非规范性责任,他认为责任就是一种粘合剂连接着个体的身份、事件以及规范,从而提出了责任的三维结构:(1)规范—事件,主要指规范是否清楚、明确的适用于事件;(2)规范—身份,主要是指个体对规范的认同程度;(3)身份—事件,包括自我的控制性以及自我效能感。[5]

对于幼儿责任感的定义多是从上述普适定义衍生而来,并且将其描述为责任心。吴春蓉(2007)将责任心与责任感视为同一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6]已有文献同样表明,责任感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它包含了知、情、行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以及责任行为。

幼儿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其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决定了幼儿对责任感的理解及表现不同与成人,由此引发了学者对幼儿责任感构成的讨论。

王建敏在对儿童社会性研究中提出,责任感是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表现在幼儿对事方面,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7]李洪曾依据王建敏的定义对幼儿责任感划分为指向对象和心理层面两个维度。指向对象是指幼儿“对己责任”、“家庭责任”、“团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四种,对每一种责任选择两种内容,分别为健康与安全、学习与成长,自理与家务、尊敬与关心,互助与友爱、勤奋工作与团队精神,环境保护、回报社会;而心理层面又包含了“对应尽责任的认识”、“尽责后的感受”和“责任行为”三种。[8]姜勇、庞丽娟通过研究指出幼儿责任心(责任感)应包含六个维度,即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9]

由此可见,对于幼儿责任感的概念达到共识的部分是将其界定为一种个性品质,不仅包括对责任的认识,还包括责任情感以及责任行为,而对于幼儿责任感的具体行为对象,需要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界定。了解幼儿责任感发展的状况为教师及家长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二)关于幼儿责任感的发展阶段研究

1.国外学者对幼儿责任感发展阶段的研究

早在1932年,皮亚杰(Piaget,1932)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他应用一套独特的“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以及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儿童对“对偶故事”的过失归因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3个阶段,即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幼儿阶段经历了前道德以及他律道德阶段,形成了由自我中心到重视行为后果的责任态度的转变。[10]

柯尔伯格(Kohlberg,1969)弥补了皮亚杰“对偶故事”的不足,编制开放式的“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责任判断的工具,由此提出了“3水平6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道德判断归因,也可理解为责任担当。学前儿童正处于科尔伯格理论的前习俗水平,主要倾向于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和满足个体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责任担当。[10]

2.国内学者关于幼儿责任感发展阶段的研究

陈会昌研究发现(1985),幼儿责任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制性责任水平,儿童不理解责任的意义,出于外界的强制才能履行责任,多数是重视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第二是半理解的责任水平,此阶段的儿童是外力的强制和个人对责任理解的混合物,这一阶段的儿童基于责任,对他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做出判断;第三是原则的责任水平,这是一种摆脱了对成人权威的畏惧以及外力对自身判断的影响,不仅考虑到不负责行为的直接后果还能估计到间接乃至更长远的影响。[11]庞丽娟(1999)在陈会昌对责任感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更明确的指出,强制性责任水平一般在小班幼儿中较多见,半理解责任水平则出现在中班,而部分大班幼儿具有原则的责任水平。[12]

除此之外,庞丽娟、姜勇(1999)根据幼儿责任感的结构维度对责任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责任感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大班是过失责任心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责任感的其他方面,中班是关键期。[12]

(三)幼儿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幼儿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影响幼儿责任感发展的因素

(1)幼儿自身因素

王建敏在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的实验中,通过采用自然条件下的非随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责任感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在责任感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性格因素影响,但性别因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水平有影响,其中女生发展水平高于男生。与此同时,儿童的责任感还受到初始水平的影响。[7]王建敏的研究主要是对七岁以上儿童进行的,庞丽娟与姜勇在此基础上对3-6岁幼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中、大班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责任心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2]

这一结论与李洪曾对幼儿社会责任心影响因素研究中的结论稍有不符,李洪曾通过对小、中、大班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孩的社会责任心水平不及女孩,且具显著性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发现,男孩对己、家庭、集体、和社会四种责任感均不及女孩,且具有显著性意义。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来源于诸多方面,如地理位置、经济因素、文化差异,还有可能是研究所涉及的维度不同造成的。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因此家长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李洪曾的研究表明,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影响幼儿责任感水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对己责任”水平超过非独生子女,而在“社会责任”水平上不及非独生子女。[8]除此之外,幼儿责任感发展水平还受父母的年龄、学历、从事的工作性质、业余主要活动、幼儿的家庭结构类型、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住房特点和家庭亲朋交往频率等因素有一定联系。[13]刘闯、杨丽珠(2007)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责任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感发展有影响,其中民主性父母有利于幼儿责任感的发展;而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会对幼儿责任感发展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14]

(3)教师及同伴因素

传统观点认为父母是责任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随着实证性的研究、Kurt Lewin“群体动力理论”以及Harris(1995)“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提出,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更为关注除家庭之外的环境包括教师及同伴群体在幼儿责任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Eisenberg、Cameron和Tryon(1984)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责任感水平高低与同伴的责任感水平有较高相关。姜勇和陈琴(1997)通过实验对幼儿责任感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班幼儿中,教师与同伴的影响大于家长对其影响。因为幼儿在中大班时,其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已由家长转向教师,并且由于幼儿在园时间较长,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模仿随着同伴交往时间和机会的增加而增多。这时的幼儿通过接触教师及同伴学习到新事物,从而影响其责任感发展。[15]

2.责任感的发展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关系

幼儿责任感的发展受一些因素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

李洪曾在对幼儿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幼儿责任感发展的水平与幼儿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责任感愈强,身心发展水平也愈高;责任感水平愈弱,身心发展水平也低。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幼儿责任感的水平与幼儿“求知欲望”“行为习惯”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存在这一关系。不仅如此,幼儿责任感水平还与幼儿行为习惯中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品德习惯”有关,与幼儿社会性中的“独立性”“同伴关系”“自控能力”“关心他人”和“亲子关系”有关。[13]

除此之外,刘丽还对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儿的责任感与幼儿的合作、分享和助人行为之间表现出了及其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幼儿的责任感越强,幼儿越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同时,有积极的亲社会行为的幼儿,其责任感较强。[16]

由此可见,幼儿责任感不仅受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但这往往是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在对幼儿责任感进行研究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

(四)幼儿责任感培养策略的研究

国外,Miller和Church(2001)的研究发现,成人通过及时表扬其责任行为,并且鼓励其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影响3-4岁幼儿的责任感。而对5-6岁的幼儿来说,从错误行为中总结经验、亲子阅读和为幼儿布置任务等更能培养其责任感。Hetherington和Parke(1993)认为,成人让儿童照顾年幼的儿童或适当承担家务劳动也能够发展责任感。[17]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整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儿童责任感特别是幼儿阶段的培养策略所进行的研究多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家庭、幼儿园以及家园合作的方式。

王丽新在谈到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时指出,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家庭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基本条件,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与成才观,同时要建立民主型的家庭生活氛围,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与评价方式。[18]在幼儿园方面大多是教师对如何培养幼儿责任感所进行的经验性总结,教师主要通过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来要求,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就是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主题游戏与教学活动,还有专门针对幼儿责任感的培养所进行的尝试性的活动,如张霞(河北省直机关第六幼儿园)通过“以大带小”的活动培养幼儿责任感,通过此活动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任务意识。这与蒋莹(常州市天宁区实验幼儿园)在其幼儿园所进行的蒙氏混龄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幼儿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以及相互合作的方式,借助轻松的活动氛围,来实现培养幼儿责任感的目的。除家庭、幼儿园之外,家园合作的方式也是较理想的培养策略。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幼儿园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幼儿家长的能动性直接关系到幼儿责任感培养的效果。一些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讲座,及时向家长宣传家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与家长沟通来了解幼儿在园在家情况,并对家长不适合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通过教师家长的互相补充来树立幼儿的责任感。

除了上述道德方面的思辨性质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实验研究,以胡中天(1995)的研究为代表。胡中天对5至6岁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进行了教育干预。其形式上运用参观、文艺作品、角色游戏、讨论、参与活动、评比等多种方法,在参与方式上有情绪投入,模仿参与和直接参与,在教育者的身份上,既有教师、家长,也有幼儿。在经过14周的活动之后,幼儿的责任行为明显增多。[19]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一)从研究对象上看

1.年龄特征:对幼儿阶段研究不足

截至2014年,笔者以“责任感”作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现有文献数8,074,又以“儿童责任感”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现有文献数94。在这94篇文献中,多数是以7岁以上儿童为研究对象,如王建敏进行的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研究,而对3-6岁幼儿的研究较少。在对幼儿进行的责任感研究中,又集中以中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如姜勇、陈琴(1997)进行的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庞丽娟、姜勇(2000)所进行的幼儿责任心维度构成的研究。

2.地域特征:对欠发达地区研究不足

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北京(庞丽娟所做研究)、上海(李洪曾所做研究)等发达城市,还有针对个别城市专门进行的现状研究,如林晓冬对广州地区幼儿进行的责任心发展研究,[20]张圣杰以哈尔滨市部分幼儿园的4-5岁幼儿所进行的责任心发展状况及其策略研究。[17]所有研究基本都是涉及省会及直辖市等相对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的研究甚少。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缺乏幼儿责任感相关研究

目前的研究在幼儿责任感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不充分,仅以李洪曾对于家庭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全面,但幼儿园、教师以及同伴的影响研究不足,特别是教师哪些具体方面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如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责任感等等。在责任感与其他心理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对责任感的单一研究,或将责任感作为社会性发展的一个维度所进行的各个维度研究,但对于责任感与其他心理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甚少。即研究责任感的获得对幼儿哪方面发展构成影响。如责任感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影响、责任感与幼儿气质的关系以及责任感对幼儿领导能力的影响等等。

(三)从研究方法上看,缺乏实证研究

已有研究所涉及到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文献分析法等等。调查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如姜勇、庞丽娟编制的幼儿责任心教师问卷或李洪曾的幼儿责任心家长问卷,多数研究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采用此问卷。虽然在对幼儿责任心进行研究中有涉及以上方法,但比例甚少,多数还是思辨性的理论,特别是在对幼儿责任感培养策略方面。

三、研究前景展望

(一)拓宽研究对象

针对已有研究中对于研究对象方面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应多涉及3-6岁幼儿,并且加大研究力度,对于欠发达以及农村地区应引起足够重视。幼儿责任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点,但不排除其受地理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丰富研究内容

针对研究内容所表现出的不足,今后的研究首先要从幼儿责任感的定义入手,对于幼儿责任感的含义界定的研究发展,应该会有更大和更小两种趋势。更大是指研究切入的视角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大,从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甚至哲学的角度对责任感的含义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与界定,而不是仅从心理学和社会道德的角度出发的一般认识。更小是指研究的专门化和专业化,就幼儿责任感培养的具体方法的实践研究会更加丰富。其次还应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幼儿责任感的习得机制,最后加深教师、同伴方面对幼儿责任感的影响研究,以及幼儿责任感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如幼儿责任感与幼儿个性、气质的相关性研究)。

(三)改进研究方法

针对现有研究多是以思辨性以及经验性的总结为主的特点,今后的研究应该从思辨性的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并且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的研究幼儿责任感,特别是关于幼儿责任感培养策略方面,应提供实证性的理论依据。关于问卷调查法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多采用姜勇、庞丽娟编制的幼儿责任心教师问卷或李洪曾的幼儿责任心家长问卷。而他们编制问卷的被试分别为北京和上海地区幼儿,这两地是我国最接近现代化的城市,被试所在教育环境及可利用资源都远远优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问卷中所涉及的某些情景或事件,很多欠发达地区幼儿根本无从体验,被试也无从做答。如李洪曾关于社会责任的项目中提到:“向贫困地区或受灾地区捐款、捐物”、“积极参加大人带领下的公益活动”,也就说问卷包含很多特定情境特定事件,这些选项许多幼儿都不曾经历。所以对于某些地区的研究要以已有研究为基础设计出适合本地区的研究方法。

[1] 李春秋,等.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品德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2] 陈会昌,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3]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张积家.试论责任心的心理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45.

[5] Barry R.Schlenker Thomas W.Britt John Pennington Rodolfo Murphy Kevin Doherty.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Vol.101.No.4.632-652.

[6] 吴春蓉.幼儿责任心的构成维度和发展验证分析[J].文教资料,2007(3).

[7] 王健敏.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12-17.

[8] 李洪曾.幼儿社会责任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上)[J].山东教育,2002(9):11-13.

[9] 姜勇,庞丽娟.幼儿责任心维度构成的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J].心理科学,2000(4).

[10]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李伯黍,岑国桢,陈欣银,陈会昌.中国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4).

[12]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12-17.

[13]李洪曾.幼儿社会责任心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下)[J].山东教育,2002(10):13.

[14]刘闯,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58.

[15]姜勇,陈琴.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35.

[16]刘丽.3-6岁幼儿责任心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3.

[17]张圣杰.4-5岁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及其教育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8]王丽新.浅谈家庭中儿童责任感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7-58.

[19]胡中天.5至6岁幼儿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实验[J].学前教育研究,1995(5):43 44.

[20]林晓冬.广州地区幼儿责任心发展研究[J].教育导刊,2002(8-9).

[责任编辑 王耀辉]

Reviewon Children’s Responsibility Sense

HAN Lu,LV Yuan,CHEN Zhe,TANG Hui,JIANG Chen,CHANG Liang
(Education School,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Responsibility,also known a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mong individuals.For young children,the responsibility is his personality,social and mental health basic components.Based on these the literature analyzed young children abo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sponsibilities.The paper also proposed research problems about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at is to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spects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children of responsibility;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prospects

G610

A

2095-770X(2015)01-0089-05

2014-10-30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GJF14049)

韩露,女,陕西宝鸡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责任心责任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特点研究
乡镇高三学生责任心状况及与自尊的相关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