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英语学习策略的发展轨迹

2015-04-10 06:49:08徐淑燕,彭治民
商洛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立夫陈氏蒋介石

摘要:押“CC”源于国民党中央俱乐部的英文名简称,后有人为讽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长期把持国民党党部大权,用“CC”代指陈氏兄弟,以“CC”系代指陈氏兄弟在国民党内所建立的政治势力。在搜集整理大量“CC”系相关的重要档案、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求廓清“CC”系的来源、形成时间、兴衰,以及与陈氏兄弟的关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5)03-0085-04

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3.019

收稿日期:2014-12-13

作者简介:宋秀方,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教

A Study on the Kuomintang's "CC" Faction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C" Factions With the Chen Brothers

SONG Xiu-fang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Shaanxi)

Abstract:"CC" was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 for Kuomintang (KMT)Central Club. It was ironic that Chen Guofu and Chen Lifu brothers had long-term dominated the KMT headquarters in power. Later, "CC" was used to refer to the Chen brothers,representing the Chen brothers'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KMT. On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CC" Factions related to the important files,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ims to focus on "CC" Factions' source, formation time, the rise and fall,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en brothers.

Key words:Kuomintang; "CC" Factions; political factions; Chen Guofu; Chen Lifu

学界大多认为,“CC”源于陈果夫早年组织的一个组织——中央俱乐部,其英文是Central Club,简称“CC”。陈立夫在其回忆录中也提到“‘中央俱乐部’,英译为Central Club,简称‘CC’ [1]436。”而“CC”系是人们根据建国后留在大陆的一些“CC”分子的回忆和当时社会舆论的报道,以及共产党、国民党高层的一些言论,就将国民党内依附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政治势力称之为“CC”系或“CC”团。这就是说,“CC”系并不是以陈氏兄弟为首的政治势力的自称,而是他人对这一政治势力的称呼,它是“无而为有,久假成真” [1]437。但笔者根据大量史实证明确实存在这样一股以陈氏兄弟为首的政治势力,只是这一势力无组织无章程无入会手续和证明,对于外人来说其内幕更是“扑朔迷离” [2]。

一、“CC”的来源

1927年蒋介石下野后,南京中央政府为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等组成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所把持。为反对“中央特别委员会”,陈果夫便把留在上海的党政干部发动起来,结成一个组织,取名“中央俱乐部”,英文译为Central Club,简称“CC”,这就是所谓“CC”的由来 [3]62-63。1929年1月31日《上海小报》上的一篇题为《丁陈暗斗之又一幕》提到:“陈果夫又组织中央俱乐部(即‘CC’),出而与大同盟对抗(指丁惟汾组织的三民主义大同盟)。” [4]1988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党大事记(1894.11—1986.12)》和《中国国民党历史事件、人物、资料辑录》都有如下的记载,“1929年11月,陈果夫、陈立夫等组织国民党中央俱乐部”。另据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说:“北伐以前,国民党中央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因为‘中央’‘俱乐部’两个英文字母的起头都是C字,所以一般人简称‘CC’。” [5]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叶秀峰错把北伐前陈果夫曾在广州创办过一个政治训练机构当成了中央俱乐部,但其至少说明“CC”源于中央俱乐部。以上史料虽记载中央俱乐部成立的时间不同,但都明确显示“CC”源于陈果夫早年组织的中央俱乐部。

当然,也有观点否认“CC”与陈氏兄弟的关系,对于“CC”来源也有不同的看法。如1932年12月15日上海出版的《社会新闻》即有一篇文章否认“CC”与陈氏兄弟的关系,“甚有谓‘CC’团,即中央俱乐部之缩写,乃二陈之机关,其说似是而非也。因‘CC’团虽有其组织,然仅限于江苏一省之活动,其主持者乃李寿雍、汪宝瑄等人。李汪等虽与二陈颇为接近,但‘CC’团则绝非二陈之组织” [6]。其实早在1932年11月《社会新闻》上就有一文否认“CC”是陈氏兄弟组织的:“该团(即‘CC’团)由李寿雍、汪宝瑄等人所发起,成立于民国十七年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时期。” [7]不难看出以上两篇文章都否认中央俱乐部与陈氏兄弟的关系,但又承认有中央俱乐部这一组织,且组织者与陈氏兄弟关系密切。袁英林在《“二陈”与国民党“CC”派》一文中指出,“为什么成了‘CC’派呢?这有它的来源。1933年,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曾经组织过一个不公开的组织‘青白团’,作为二陈搞党派活动的领导核心。……自认为是正统的胡汉民派、西山会议派、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改组派,对二陈所组织的‘青白团’很不以为然,不称之为‘青白团’,而称之为‘CC’,意在讽刺二陈结党营私,另立门户” [8]74。这一说法虽没有提到“CC”源于中央俱乐部,但指出“CC”来源与陈氏兄弟是有关系的。

笔者以为,中央俱乐部(“CC”)这一组织确实存在,即使不是陈氏兄弟组织,但也与陈氏兄弟关系密切。《社会新闻》上的说法值得怀疑。因为对它本身的派系属性就说法不一,如美国学者易劳逸认为《社会新闻》属于蓝衣社的出版物,而在一些“CC”分子的回忆中又被当成“CC”系的刊物。

二、“CC”系的形成时间

蒋介石在1926年6月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一职时,推荐陈果夫为代部长。随后陈果夫就在广州与曾养甫、赖链组成了“一个政治训练机构,专门调训各级干部” [1]65。这个政治训练机构就是上文中叶秀峰提到的“北伐以前,国民党中央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它的职责就是专门为国民党“训练一批新的干部,重新振奋同志的革命精神”,以“奠定国民党成功的基石” [1]65。后来陈果夫在政治训练机构的基础上于1927年8月创立了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夏改名为中央政治学校。这个学校是“一所国民党办的不属于教育部管辖的特殊大学”“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黄埔军校的情况和性质差不多,校长都是蒋介石,只是一文一武,成为蒋介石的左辅右弼。” [8]79这所学校在全国一些重要地区还建立分校,在国民党内影响很大。这一学校的实权长期由陈果夫掌握着,政校师生均亲敬地称陈果夫为“老教育长”。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大都被安排到各地党部任职,所以当时人说,从“中央政治学校出来的学生,脑门上都刻着‘CC’两个字” [9]。据此可以说,1926年组成的政治训练机构是“CC”系形成的开始。

但“CC”系真正成为一个政治派系则是在1929年国民党三大以后。国民党三大以前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创办过政治学校、办理党务;利用清党运动和整理党务案在排挤异己政治势力的同时,也遴选和聚集了一大批拥护蒋介石的政治势力。因此,在国民党三大上,陈果夫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将这批中的一些亲信如张道藩、曾养甫、方觉慧、程天放、余井塘等都选入了中央执监委员会。国民党三大后,陈果夫继续掌握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实权,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是蒋介石)。陈立夫由前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长一跃而为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秘书长。陈氏兄弟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大权以后,就任命自己的亲信为中央组织部秘书(张厉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道藩)、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程天放)等国民党中央的重要职务。这些人都深得蒋介石、陈果夫的信任。陈氏兄弟通过这些人对全国各地党部异己势力进行了清洗,接掌了全国各地党部,“并掌握各省市党部的组织部”,这些“CC骨干在一个地方做了什么‘长’后,其下的专员、县长、局长、校长等等,也多取材于中央政治学校出身的人” [8]78。这样陈氏兄弟就通过全国各省市党部将自己的势力伸进国民党基层组织中,从而巩固并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1939年底,蒋介石在其侍从室增设第三处,这是一个专门为蒋介石掌管党政方面重要人事的权力机构,主任是陈果夫。“CC”系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派系的后起之秀发展极为迅速,“虽系后起,却酿成后来居上之势” [8]74。“CC”系的后来居上是与蒋介石的大力扶持分不开的。这与蒋介石和陈氏兄弟的关系不同寻常有很大关联。陈氏兄弟的叔父陈其美与蒋介石不仅是结拜兄弟,陈其美还是蒋介石政治生涯的领路人。陈氏兄弟亲切称蒋介石为“蒋三叔”。蒋经国也曾在蒋介石的葬礼上对陈立夫说:“我已失去父亲矣,你是我唯一的哥哥。” [1]403蒋陈两家不但个人情感亲密,而且陈氏兄弟忠心拥护蒋介石,为“蒋家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权力争夺相当激烈,蒋介石作为后起者,在国民党内步履维艰,甚至于在权力角逐中,“几乎从竞争中被淘汰”。陈果夫为其鞍前马后,移石铺路,并发展拥护蒋介石的势力,“国民党改组之初,蒋先生尚非中央委员,但是在总理北上后两年之内,一跃而为党内最有权力的领袖” [10]。在这一过程中陈氏兄弟功不可没,从而深得蒋介石的宠信和倚重。

三、“CC”系与陈氏兄弟的关系

陈氏兄弟一直否认“CC”系的存在。1929年陈果夫就明确指出“CC”团的说法“完全是奸人造谣”,“我们即以取消小组织统一于党为主旨,决无自己再组织小组织之理”,“再说我的性格,不会用外国字来组织自己的团体” [11]。陈立夫则在其回忆录中列举了四大理由以否认“CC”系,“(一)本党总章,明文规定不许有小组织,焉有党掌理组织者,自己反而违纪搞起小组织之理。(二)党的英明领袖,绝不容许部属搞小组织,而不予惩处,否则他自己犯失察之罪。(三)以戴笠调统工作之严密,其能放过‘CC’而不深究吗?难道找不到一点证据吗?(四)我兄弟二人,民族观念很深,即便有之,亦绝不会用英文来命名自己的小组织的” [1]436-437。陈氏兄弟以上言论实不足以否认“CC”的存在,也不足以证明与自己无关。

陈氏兄弟说自己“民族观念很深”“绝不会用英文命名自己的组织”。而我们在陈立夫的有关回忆性文章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当我任中央秘书长时,曾和果夫大哥一起创办《政治评论》,……在这本杂志里,我曾用‘陈正’笔名(‘正’是L F二字合成的立夫之英文缩写)写过一篇文章” [12]。可见陈氏兄弟以“民族观念很深”来论证自己不用英文命名自己小组织是很牵强的。虽有1926年6月 22日第二届中执会常委第36次常会规定:“凡党员不得于党内外有政治性质之私人或地方团体之组织,如有特别情形亦须事前呈报中央核准。” [13]69但“特别情形”的规定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禁止党内可以有小组织,如“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就曾公开存在过。再者陈氏兄弟有“蒋三叔”这一王牌靠山,而依附于陈氏兄弟的要么是党内要员,要么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在国民党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戴笠的“调统工作”再严密对这样的组织岂敢深究?在蒋介石侍从室任职多年的唐纵在其日记中也曾提到“陈氏干部”“西西(即CC)”。

此外,国民党党内传统和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及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的存在,都为以陈氏兄弟为首的政治势力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尽管国民党标榜:“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但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不但“党外有党”,而且“党内有派”。在国民党内部由于政治立场不同,统治权益的分配不同以及某些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等而形成或牢固或松散的政治派别、利益团体。国民党党内派系有以林森、邹鲁等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政学系、黄埔系、丁惟汾系、旧太子系(孙科系),等等。国民党各级领导人实行党法上的任期制,即名义上的任期制。在国民党一大、二大通过的党章中规定,“中央执行委员,省执行委员,县执行委员,区执行委员任期定为一年,区分部执行委员任期定为6个月”,“中央及各省、各县监察委员任期定为一年” [13]68。党章没有连任几届的限制,党内职务也没有轮换制,这就形成了党章上的任期制与现实中的终身制。在这样一种情景之下,很容易拉帮结派。陈氏兄弟执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达十多年,在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党部委任自己的亲信以重要的职务,以及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逐渐形成所谓的“CC”系、“陈家党”“陈氏干部”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派系”一词在国民党的意识形态上被认为是贬义,或许这是陈氏兄弟否认“CC”系存在的原因所在。

四、“CC”系的由盛转衰

随着“CC”系的势力逐渐强大,它已不再甘心只居于国民党党务,就以全国各级党部为基础,向各方面发展和延伸,与国民党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烈。“在政治部门中和以张群为首的政学系作斗争,在经济部门、金融部门中和以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裙带派作斗争,在特务组织中和以黄埔为核心的复兴社作斗争。” [14]尽管“CC”系对外扩张受到其他派系的排挤,但是“CC”系依然在经济领域,如电影事业、银行事业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各级行政部门担任要职,如陈果夫在1934年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44年任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张道藩都曾当过教育部部长;1935年国民党五大选举产生的260名中央委员中,“CC”系占据了50多席,令其他派系望尘莫及。另外,“在各种组织中的党团运用”“控制各级邮电检查机关”“操纵国民大会代表和立法监察委员的圈定和选举”“主持各级特种会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73-74。“CC”系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可谓是无孔不入。

“派系”最大的缺点就是“营私”,而“CC”系也不可避免这一缺点。当“CC”系营的“私”是为蒋介石时,就会得到蒋的信任与重用,而当“CC”系逐渐强大且开始将这个“私”变成陈氏兄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CC”系由盛转衰。

1947年元旦,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次年3、4月间,召开行宪国民大会,推行宪政。表面上,首届行宪立法院是清一色的国民党势力,但实际上,在773名立法委员中,“约三分之一的立法委员是在‘CC’系控制之下” [15],蒋介石也承认对立法院的控制“感到困难” [16]。“CC”系利用对立法院的控制,迫使蒋介石选中出任行政院长的张群不得不“辞行行政院长之提名” [17]。“CC”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张群拒绝5名主要阁员由它派出,仅以支持陈立夫竞选立法院副院长作为“做行政院长取得立法院的同意的一个交换条件” [18]。这是对蒋权威的挑战,为打击“CC”系,蒋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利用张厉生、朱家骅分化“CC”系。此二人原属“CC”系骨干分子,但在蒋的扶植下羽翼逐渐丰满,同二陈的矛盾日益激化;二是逐步剥夺陈氏兄弟的实权,蒋先是安排陈立夫“请辞”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接着要他作好出国的准备 [19]。1948年5月23日前后,陈立夫收到美国国会议员的邀请函,要他务必于6月3日前赶往美国参加“世界道德重整运动会”。去美之前,陈立夫还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一职。

退守台湾后,为进一步削弱“CC”系,蒋介石于1950年7月中旬下令免去陈果夫“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职务,裁撤“中央合作金库”(陈果夫任理事长)和“中国农民银行”(陈果夫任董事长)办事机构,只其保留名义,一举消除了“CC”系三大经济支柱。7月26日,在蒋宣布的“中央改造委员”和“中央评议委员”名单中,陈果夫仅挂名在“中央评议委员”,陈立夫则榜上无名。8月初,蒋介石下令改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原由陈果夫任董事长),由蒋经国接办,削去了“CC”系的一大舆论阵地。

总结全文,可以看出“CC”系的形成是在1926年,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则在国民党三大以后。尽管陈氏兄弟多次声明没有组织过什么小组织,但根据国民党党内传统和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及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的存在,为以陈氏兄弟为首的政治势力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陈氏兄弟利用“CC”系为自己的势力营私则造成了“CC”系的由盛而衰。

猜你喜欢
陈立夫陈氏蒋介石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54
老照片修复师:寻回褪色的记忆
中国工人(2021年10期)2021-12-14 02:42:39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6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
陈立夫流亡美国卖皮蛋
幸福·悦读(2012年5期)2012-09-22 05:08:20
陈立夫在美国
钟山风雨(2009年2期)2009-07-13 09:41:56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军事历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
陈立夫老先生的亲笔信
祝您健康(1995年3期)1995-12-30 0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