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设计初探

2015-04-10 05:21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王晓燕
师道(教研)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德陶艺校本

文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 王晓燕

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设计初探

文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 王晓燕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已有7年多,积累了较丰富的陶艺教学经验。学校“十二五”规划把“建设陶艺特色精品学校”作为学校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目标,还开展了“传承陶艺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最主要的就是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将陶文化的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为此,学校拟组织力量,开展“陶艺特色校园文化”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特色课程)编写工作。

一、课程开发目标

1.以陶艺文化的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优化学生有关陶艺文化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发挥陶艺文化的育德、益智、溢美、创新等功能,主动学习、健康生活、团结合作、和谐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在陶艺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彬彬有礼,知书达理,动手动脑有创意,争做谦谦学子;使教师乐观豁达,腹有诗书,陶乐陶情显魅力,乐做智慧园丁。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4.实现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陶艺校园文化,使“以陶养德,陶铸童心;陶情致雅,陶美致远”这一理念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特色课程开发原则

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三、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构建

1.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主张“以陶育德论”。陶艺文化远古有之,博大精深。以陶艺引领,走进经典美德。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张“主体陶乐论”。人本身有求乐求善的本能,这是道德的精神需求,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和愿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追求中就能体验到满足与快乐,从而使乐善爱人成为一种自觉而快乐的事情。

3.着眼教育的系统性,主张“多元陶美论”。让班级兴陶美风气,团体传陶美舆论,师生浓陶美情谊,校园创陶美情境,与家庭同话陶美新语,与社会同建陶美新风,多元整合,互促陶艺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陶艺教育。

4.重视陶香校园的升华,主张“道德陶行论”。要探索一条陶行教育模式:道德主体——陶乐认知——陶情需要——陶美体验——陶善行为——陶行信念。

四、特色课程基本框架

1.与陶文化有关的美德认知教育。陶艺教育的最高心理层次是美德的道德信念的建立。充分发掘知识中美德因素的内涵,在课程中尽可能发掘或渗透对美德的认知教育。

2.中国经典文化基础(国学基础)教育。咏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陶艺基本知识和技术教育。陶艺蕴含艺、泥、釉、火等有关制陶知识,针对少儿特点设计相关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陶、玩陶、学陶、创陶,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制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4.陶瓷艺术鉴赏。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如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宋代的龙泉窑青瓷、国际统一命名的元代“高岭土陶瓷”、明代青花瓷、康熙的青花、五彩(古彩)三彩、雍正的粉彩、墨彩等珍贵作品。发挥陶瓷艺术的美育功能,鼓励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作品,培养创新精神。

5.陶艺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课程设计中与各学科结合,寻找相互渗透点,如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利用电脑制作陶艺网页,在网上相互交流与欣赏;结合语文教学,进行陶艺征文比赛;结合美术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等等。

五、对编写特色校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1.校本教材内容安排上要以学生为本,可以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内容。

2.内容编排上,针对少儿特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3.陶艺是一个整体概念,蕴含艺、泥、釉、火等有关制陶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4.加强校本课程编写的领导组织工作,重点包括: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组织各相关学科教师申报分项课程方案;教师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最后,进行校本课程审议。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美德陶艺校本
诚实是美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