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放眼中西 连通古今
陈烈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优秀陶瓷艺术家。受时代影响,陈烈汉在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他自己所特有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可以归纳为“放眼中西,连通古今”。
陈烈汉1983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在学院四年的学习中,不仅打下了扎实的陶瓷艺术创作、设计基础,也掌握了景德镇各种陶瓷艺术的表现语言和传统工艺。这一基础,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攻读硕士后,他重视现代装饰、设计的学习研究,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思维。同时,在现代艺术运动中,尤其在“八五”新潮艺术运动以后,现代陶艺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作为现代的青年陶瓷艺术家,陈烈汉也以巨大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既有现代文化思考,又有创新精神的现代陶艺作品。也就是说,由于受时代的影响,陈烈汉既有机会,又有热情,全面地介入了现代陶瓷绘画、现代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的创作领域。而且,由于他在中国工艺(集团)工作,有机会跑遍中国各大窑系,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中国各大窑系的文化性质和艺术特色,而且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便构成了陈烈汉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这是许多从事某一单项陶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所难以企及的。我们翻开陈烈汉的作品集,可以看到这些作品中既有笔法苍劲的陶瓷绘画;又有简洁、概括的现代陶瓷装饰;还可以看到意象和抽象结合的现代陶艺作品。既可以看到景德镇窑的现代青花、古彩瓷盘,又可以看到钧窑、龙泉窑、耀州窑……各种别开生面的传统陶瓷作品。既可以看到笔法严谨的青花、古彩,又可以看到笔法粗放、苍劲的寒梅铁枝。既可以看到刀法流畅的刻划花,又可以看到手法凝重的泥条盘筑……陶瓷艺术创作形式的全面性,创作窑系的覆盖性,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创作观念的丰富性,使陈烈汉在陶瓷艺术创作上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青花《采莲图》箭筒,便是陈汉烈的一件颇具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件作品取材于他对故乡江西广昌“白莲之乡”的生活感受。运用现代装饰变形的手法,将妇女“早出”采莲的生动生活场景、藕塘“采摘”的丰富画面、“满载而归”的丰收喜悦,分三层连贯地展现于箭筒之上。作品笔法细腻,装饰性极强,青花“分水”浓淡有致。把中国传统青花艺术与现代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堪称现代青花艺术瓷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简洁、概括、细腻的装饰风格,不但构成了陈烈汉陶瓷艺术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并且也使他成为中国现代陶瓷装饰艺术这一领域中,少数几位具有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
梅子青《长寿尊》 陈烈汉/作
粉青《孔雀开屏尊》 陈烈汉/作
粉青裂纹《双龙戏珠尊》 陈烈汉/作
然而,陈烈汉对现代中国陶瓷艺术的探索并不止于此。他对中国其他窑系的艺术陶瓷,同样有过深入的研究和艺术表现。钧窑的《蓝天红燕》,通过釉色的流变,生动地表现出中国艺术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和魅力。他在耀州窑的陶瓷创作,则运用了流畅粗放的刀功,如行云流水般的一挥而就,把耀州瓷的质朴,古雅的艺术特色和现代装饰艺术融为一体。既具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感。陈烈汉对中国各大窑系的陶瓷艺术创作,既发扬了各大窑系的传统特色,又注入了时代精神和审美要求,使这些传统的陶瓷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并展现出时代的风采。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近几年来,他集中精力在浙江龙泉进行青瓷创作,创作了一批既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的青瓷作品,代表性作品有《凤舞九天》、粉青《孔雀开屏》、粉青《万事如意尊》、粉青《双凤朝阳》、哥窑《龙耳尊》、梅子《青如意》、米黄《太平有象》等,这些展品锐意创新,充分挖掘青瓷材料美的潜质,注重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构思巧妙,造型独特,丰富了当代青瓷艺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分展示了陈烈汉大师陶瓷创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追求。
总之,由于陈烈汉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使他能全方位地观照中国陶瓷艺术的全貌,不会陷入一地区一派系的门户之见,能开阔视野、锐意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在陈烈汉陶瓷作品发表之际,欣喜看到他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在此,对他的作品稍作点评。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学院资深教授)
陈烈汉
1962年10月出生于江西广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工艺美术师,中艺东方艺术馆馆长,中国陶瓷协会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陶瓷设计专业教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
作品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参加全国陶瓷评比获金奖17项,银奖6项。
作品被英国珍宝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外交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湖南醴陵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机构收藏。
一个人,找到所爱的东西就自由了。
翻开历史的画卷,漫步文化艺术的长廊,一幅幅,一步步,都是爱己所爱、为所爱付出终生的人谱写的。寿山石雕,紫砂壶,巧生铜炉……一件件,一尊尊艺术品,从浩如烟海的长河里脱颖而出。林元康、顾绍培、陈巧生……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在艺术之海里闪耀。
品读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生命历程,我们会发现,是童年的记忆开启了人生之妙门,是执著的热爱成就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不论是十二岁就开始学习寿山石雕的林元康,还是十四岁就进厂学艺的顾绍培,还是用记忆重铸铜炉的陈巧生,都是把热爱化作执著的动力,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在不断超越中提升艺术发展空间,提升自我。
一生只挖一口井,那井怎会不深?那水怎会不甜?品味艺术人生,但愿我们能有所感悟,对自己的人生能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