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泽
核心提示:“免费加油”噱头的背后,透露出的信号更多的是中石化等国企在市场化改革路径上的探索。
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中石化2014年度工作会议上讲了一句话:“羊毛出在猪身上,未来加油可不花钱。”加油不花钱,对车主来说无疑是福音,此消息马上在网上疯传。
但不花钱而可加油,不免让人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傅成玉进一步的解释是这样的:“未来,非油品业务经营量或超油品经营,非油品积分消费可折成油或现金,可以实现不花钱加油。”也就是说,中石化的免费加油不是天上掉馅饼,车主必须首先消费其他产品或服务。具体说,是要到中石化快捷便利店里消费,再凭积分兑换油费。
免费加油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噱头,但中石化有心多元化经营应该是真的。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理由。过去半年,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油企都不同程度地减收,“三桶油”也未幸免。如今,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让中石化预见了单一经营的脆弱性,想多条腿走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趋势,让很多企业惶惶不可终日,转型成了各行各业的口头禅。传媒要网上互动化、万达向文化产业和电商进军、传统商场和饭店更是上网求生。“三桶油”抓住了能源这个经济命脉,看似胜券在握,但在转型喧嚣中,他们大概也感受到巨大压力。
全世界石油蕴藏肯定会越来越少,而随着中国与印度崛起,世界的石油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油企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现在油价下挫,也许是暂时的。但新能源的开发设立了能源价格的上限,油价再涨也不容易。
中石化的危机感与喊出转型口号有某种必然性,早在数年前,中石化就确定非油品业务要成为公司主营业务,过去一年非油业务也获得快速发展。但转型能否成功,目前言之太早。
据媒体报道,中石化现有2万多家快捷便利店,公司发誓要“提升营销网络的价值创造能力”。看上几部好莱坞电影就知道,美国人习惯于上加油站便利店购物。但在中国,普通人没有到加油站采购的习惯。2014年前三季度,中石化非油品营业额人民币 114.5 亿元,同比增长15%,但这些利润在同期2.1万多亿元总营收中微乎其微。
对于中石化的多元化战略,我们不妨看看各国同行是怎么做的,看他们有没有提出免费加油的“超前思维”。在多个“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油企总占据大量席位,比如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前12强有7家油企。多数油企做大的法宝,一是跨国经营,二是占领技术高地。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企业,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油气收入稳定在总营收的85%到90%。它也实施多元化策略,但多集中在与石油化工紧密相关的行业,很少跨范围经营自己不熟悉的业务。
看来,所谓的免费加油,更像是中石化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但我们也可以进行善意的理解,视之为中石化给自己树立的一个“远大理想”。现在传统商业被电商摧枯拉朽,石油则面临清洁能源的竞争,中石化应时而变也是大势所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施多元化战略固然利好企业长远发展,但如果不花气力把主业做强,就很有可能让一家年营收两三万亿元的国企误入歧途,那真是罪莫大焉。当然,如果有一天真能“免费加油”,那对消费者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我们乐见其成。(支点杂志2015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