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人忆当年地雷战

2015-04-09 00:12彭立昭倪光辉
北广人物 2015年30期
关键词:海阳伪军民兵

彭立昭 倪光辉

“海阳‘铁西瓜,威名震天下,炸得鬼子哇哇叫,炸得伪军上西天……”1962年,一部电影《地雷战》在全国引起轰动,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三战”,成为几代人的记忆,也使海阳人民的英雄事迹闻名全国。神奇的地雷战威力无穷,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海阳民兵用地雷战与日伪顽强战斗,不仅活跃在海阳县境内,还奉命组成远征爆炸队,多次配合八路军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培训爆炸手。

当年的地雷战战场如今什么样?当年的英雄还有健在的吗?前不久,记者来到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行村镇——海阳地雷战的主战场,再次感受了那段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历史。

“这座山是我们村的制高点,鬼子一从行村据点出来,站在山上就能看见。”得知记者来意,村民赵炳绪引领我们来到村东面一座被称为“信号山”的山丘。

赵疃村,就是影片中的赵家庄。站在山顶,附近几个村子尽收眼底,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山东省和济南军区在地雷战旧址赵疃村举行民兵地雷战实战演习,生动再现了地雷战的激烈场面,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地雷战纪念碑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碑文。在纪念碑周围,安葬着赵守福、赵同伦、于凤鸣等当年的15名民兵英雄。墓碑前,友人敬献的花圈静静地陪伴着英雄。

68岁的赵炳绪,与爆炸大王赵守福同宗族,是退休教师,当年一有机会就给学生们讲抗战故事。1944年下半年,日本鬼子处处挨炸,龟缩在据点里不敢轻易出动。一天夜里,赵守福全身抹上黑泥,背上三颗地雷,在口伪军必走的西门、南门、北门分别埋下一颗地雷。第二天一早,日伪军一开门,三颗地雷几乎同时爆炸,十几个敌人上了西天……一时间,赵守福的威名传遍四里八乡,令鬼子胆寒。赵守福就是《地雷战》主角赵虎的原型。

为什么赵疃村成为了地雷战的主战场?这与赵疃村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日寇1940年占领了海阳,驻扎在战略要地行村,还有一部分日本兵驻扎在八公里外的孙家夼,每天都有一小队到行村去拿吃的喝的。俺们村就在行村和孙家夼中间,打起地雷战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赵炳绪说。

海阳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地形复杂,多山石丘陵,为地雷战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1943年,海阳县武委会介绍平度、大泽山区民兵埋雷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地雷。当年5月,第一颗地雷爆炸成功,炸敌5名,从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当时抗日根据地军工生产薄弱,所造地雷不能满足战斗需要。赵疃村的民兵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石雷,杀伤力不低于铁雷。一时间,全村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造石雷碾炸药活动。《地雷战》中赵家庄全民动员打造石雷的场面,也是当时赵疃村的真实写照。由于战功赫赫,赵疃村被山东军区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称号。

沿着海阳市行村镇驻地西行5里地,一块刻着“西小滩”字样的厚重村碑出现在眼前。这儿,是离当年日伪军据点行村最近的村落。

“当年我们40多个民兵,现在没几个了。”一位叫孙纯秀的老人说。孙纯秀出生于1926年。对于那段激昂的民兵往事,作为当时民兵战士的他记忆犹新。小滩村地处海菜交界,三面平原,南与黄海相望,距行村日伪据点5华里,位于青岛至行村(电影中的黄村)交通要道,是日寇下乡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民兵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后,利用熟悉的地形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自1943年5月至6月17日,全村民兵利用地雷和自制的水雷多次炸敌和破坏敌人交通,共炸死炸伤日伪军70余名。

“大家都在学习制造地雷,但当时我是信号兵。”孙纯秀老人激动地说。敌人进驻海阳行村后,民兵成立了爆炸组和通讯瞭望组。在村外三处制高点设置了信号疃望岗,一旦发现行村的鬼子出动,三处疃望岗就递次传讯报警,通知民兵爆炸组开始埋设地雷,其他民兵开始转移群众,掩埋粮食,准备迎击敌人。“鬼子从西往东走,我就把信号树向东放倒!”

“那段岁月,您还有啥特别的记忆?”记者問。“铁西瓜,遍地安,插入草人看瓜田;逗得敌人来瓜地,一动草人翻了脸。”已经90高龄的孙纯秀激昂地唱起了当时流传的爆炸小调。说起地雷,老人如数家珍。

猜你喜欢
海阳伪军民兵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
海阳核电1号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成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民兵制度在世界上的发展及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