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走下来的敬一丹,不同于节目中标志性的眉头紧锁,给人留下了亲和、开朗、诙谐、机智的印象。7月18日,从央视退休的敬一丹携新书《我遇到你》来到河南博物院康桥论坛,与读者分享了职业生涯中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在南极梳理新书大纲
与敬一丹此前出版的《声音》等6部著作不同,《我遇到你》是敬一丹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梳理和人生的总结,态度更温和,叙述更平静。2013年,敬一丹去了一趟南极。在那片清澈的净土上想了很多与人生有关的事情,诞生了在职业生涯结束时用文字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总结的念头。“用文字与观众交流更郑重,也能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再思考。与大家看电视相比.这种文字上的交流是一种升华。作为时代记录者。记者把自己的足迹记录下来,把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梳理一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敬一丹说。
之所以将书名定为《我遇到你》,是因为“遇”这个字带给敬一丹很多感慨。“如果没有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没有这种职业平台和这样的时代,我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她说,“所以,我珍惜各种遇到的人、事、物。听到,是幸事;传播,是本分。”
为了与读者多层面地交流,敬一丹还在书中提供了很多影像资料的二维码。她说:“这些二维码记录着电视行业的发展。也记录着我的职业生涯。起码有一点我很欣慰,就是我年轻时做的节目、选的话题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没有让我为过去说过的话脸红。”
新闻人要“有所不为、有所不畏”
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敬一丹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越来越多的“冷思考”。她说,记者是什么?是瞭望者、发现者、检测仪、记录者、无处不在的眼睛、孜孜以求的揭露者……這样的职业形象让人尊敬。在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大家多半都伴随着理想、热血、崇高、使命这样的词。但真正想持久地做下去,需要的是责任、是尊重、是沟通。“任何媒体的从业者都应当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者。如果我们的沟通能力更有效。会不会减少冲突和悲剧呢?我一直在践行这种观念。”她说。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舆论监督遍地开花。敬一丹说,在《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出现之前,老百姓对舆论监督还很陌生。随着节目的普及,舆论监督逐渐成为老百姓熟知的热词,群众逐渐懂得运用舆论监督的力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虽然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但作为记者,要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不畏”,要放大弱者的声音,传播智者的声音,使舆论监督成为行政、法律力量之外的另一种力量。
心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今年4月,敬一丹进入职业生涯倒计时。她说,自己喜欢这种能听到退休时钟滴答声的状态,特意挑选了三个日子来播报节目:4月1日,是《焦点访谈》的生日;4月27日,是自己的生日;4月30日,是最后一个工作日。在经历过广播的高峰、电视的巅峰、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新媒体崛起等大事件后,敬一丹最舍不得的是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陈虻等一批充满新闻激情和电视理想的可爱可敬的电视人。“跟他们在一起有着痛并快乐的归属感,是一代电视人和一个时代珍贵的记忆。”敬一丹深情地说。
5月1日正式退休后,敬一丹开始做过去没时间做、没来得及做的事,比如从事教育、研究等工作,比如与女儿一起投身公益。提起女儿,敬一丹说女儿遗传了她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逻辑能力,说出的话经常让她哑口无言。而自己则从父母那里遗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DNA。“我父亲在80岁那年给我母亲写了情诗,试问我们做儿女的能否做到?我母亲86岁了,她管理着七八个微信群,每天都在给朋友们发正能量的‘心灵鸡汤,这种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有他们在,我心安、幸福。”敬一丹说。
敬一丹在郑州待了两天,受到了“粉丝”们的热情追捧。面对举着书蜂拥而至的读者,她微笑着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她说:“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 董岩据《河南日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