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莉
中国国际新闻编译中的议程设置
□ 李 莉
如今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于国外媒体的报道,通过国际新闻编译的方式提供给国内受众。而西方媒体占据着国际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新闻媒体报道议程的设置,控制着对世界性事件的解释权。因此,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如果不加选择地简单编译,对新闻背后隐藏的意图不加甄别,就很有可能成为“二传手”的角色,沦为外国政府的传声筒。若要摆脱国外媒体对我国国际新闻的议程设置,就要注意把握编译过程中的自主性原则,突显中国立场。
国际新闻;编译;议程设置
1972 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议程设置假说的产生。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安排相关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谈论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认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
每天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事件发生,但是中国媒体无法在每个国际事件中派出自己的记者,只能采用国外媒体的报道,通过国际新闻编译的方式提供给国内受众。那么在西方媒体保持对世界传媒新闻话语权的垄断,对新闻媒体报道议程和议题进行目的性设置,控制着对世界性事件的解释权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进行国际新闻报道的选择,有效地实现议程设置?笔者认为中国国际新闻编译的议程设置主要遵循着突发性、接近性、重大性、利益相关性原则。
第一,突发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突发事件是最具新闻爆炸力的,也是最能吸引受众的。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效果更加明显,因为更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类国际新闻报道中,除各家驻外记者发稿外,很多都是通过编译外电发布的,既提高了新闻时效,丰富了报道内容,同时也能掌握国外媒体的报道视角以及评论倾向。因此,在选择外国媒体报道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译时,一般多选择重大国际性突发事件新闻。
第二,接近性原则。受到读者“求近”心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容易引起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这一点体现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则是尽量选择中国参与的国际事件进行报道,或者在报道中有意突出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以2015年1月22日《人民日报》的国际版为例,笔者通过阅读发现许多国际新闻的报道重点都在试图建立与中国的联系点,比如《传递信心 汇聚动能——从达沃斯看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全球新局势》《抗击埃博拉,中国医疗队树立了榜样》《中企工程扮靓喀布尔大学》。这三篇占据国际版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国际新闻报道都是从接近性这一点出发进行选择的。
第三,重大性原则。这一特征是新闻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所以国际新闻的议程设置不可避免也会将重大性这一原则作为议程设置的重要参考点。而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于重大国际事件也不可能持漠视的态度。比如,中国媒体重点关注的《查理周刊》遭遇袭击事件。这一发生在欧洲的事件,不仅在地点上与中国相距甚远,而且从事件本身来看似乎与中国联系也不密切。但是,这是一件引起世界媒体广泛关注的大事件,因此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中自然少不了对此等事件的关注。
第四,利益相关性原则。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新闻》的“焦点时刻”的新闻编译中对这一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在2014年下半年形形色色的国际新闻事件中,一般选择编译最多的就是诸如“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日本否认侵略历史”“朝核危机”等与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
在面对大大小小的国际事件当中,国际新闻编译工作者首先要挑选出适合和满足国内受众需要的信息。我国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编译西方尤其是美国媒体的新闻,甚至对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诸如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以及《查理周刊》遇袭事件等。这样,我们的新闻来源本身已经被西方媒体设置了议程。在许多国际事件的报道当中,这样国际新闻的编译就纯粹沦为了丝毫没有技术含量的“二传手”角色,媒体就不自觉地充当外国政府的“传声筒”。比如去年的香港“占中”闹剧,西方媒体别有用心地将这种违反法律、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事件美化为“争取自由民主的抗议行为”,并且极力渲染“颜色革命”,而我国国内的有些媒体也跟着这样说。这种对美国媒体的报道重点、立场、态度和角度不加筛选和修改的做法,不仅有悖于公正、客观和独立的新闻原则,还有悖于我国政府公正、客观、独立的立场和国家形象。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集团也还是重要的国际新闻来源。很多情况下对于某个国际事件的报道会充满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大新闻社的文字和图片。我们显然不能不加甄别地随意引用,要注意报道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取向。在国际新闻被西方
媒体垄断的现实背景下,“中国、阿拉伯、印度、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关于彼此的印象和观感都是间接来自于西方的舶来品,我们都是西方所谓主流信息的二手传递者,通过西方世界对其他区域的描述我们也片面地、带有偏见地得出对其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负面观感。”②事实上,这种议程设置不仅对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造成了影响,对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报道也有很深的影响,我们受到西方媒体潜移默化的诱导。我们以为透过西方媒体来看世界是“客观公正”的,但事实是原来我们本身也可能成为被操纵者,成为西方媒体带有极强目的性的议程设置中的麻木者,成为一个简单的国际新闻编译的“二传手”。
国际新闻编译的议程设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国际新闻编译也绝不仅仅是一种近乎“直译”的工作,它关乎到中国的政治立场。因此,国际新闻编译要注重自主性原则。“翻译家要做的事情不是消极的中介转换,而是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翻译家的主观能动性集中表现在翻译作为所属文化的代表,按照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带着个人的习惯和风格去读解外来文化,然后转告同胞。”③
第一,要想摆脱国外媒体对我国国际新闻的议题设置,国际新闻编译中的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自主权,就是把外文稿件仅仅当作原材料,而不是半成品甚至成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报道重点对外文稿件进行筛选、甄别、加工和运用,并且在不更改事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④从根本上说,由于新闻自身的属性,因此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更是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国媒体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将国外媒体已经有意或者无意设置的议程进行转化。在选用新闻素材时,重要的就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正确的舆论引导。一定要分清新闻来源的背景和可能隐藏在背后的意图。国际新闻编译者在不影响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技巧性处理以及增加自己的观点来重新设置议题。
第二,本地化策略。外国媒体的报道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利于本国的价值观。因此,在国际新闻编译中,要努力将国外视角变成中国视角。要选择一些紧密结合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或借鉴作用的外电报道信息。在对国际新闻进行编译的过程中,尽力挖掘其中的“中国面”或者“中国点”,这样能够使中国受众充分了解真相的基础上重新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第三,与国际接轨。虽然国际新闻编译要考虑到本国的外交立场、国家利益,但是民族狭隘主义立场当然是不可取的。“新闻报道服从、服务于国家民族利益,有鲜明的国家民族性。新闻角度的选择,对特定事实的忽略或突出,报道位置的安排,都隐含着媒体的国家民族观。”⑤过分明显的显现议程设置的目的性,不仅会引来受众的反感,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而且会使得媒体在国际上的信服力降低。
第四,扩大新闻来源。国际间的新闻流动一向都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平等,新闻事件和报道的单向流动性特征明显。因此,进行国际新闻编译的工作时,可以更多地从与我国同处发展中的国家引进新闻来源,多报道与这些国家相关的新闻事件,平衡新闻来源,减少对西方媒体的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或者是事件相关国的媒体的报道倾向可能与西方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国际新闻编译要广泛扩大新闻来源。比如《查理周刊》遇袭事件,西方媒体更多的是报道“反恐”,煽动对穆斯林的复仇情绪,而诸如巴基斯坦、伊朗等发展中国家则是谴责西方社会中一直存在的宗教偏见。这是两种不同的议程设置,而如果中国媒体只是一味编译西方媒体的报道,就极有可能引起穆斯林国家的不满。
第五,注重时效性。时效性指的是在对国际新闻进行编译报道时,既要注重时间性,又要注重效果性。不能因为片面地抢快而中了西方媒体的圈套,而要把握好报道时机,明确如何更好地进行议程设置。
在西方媒体仍然控制国际新闻报道,掌握着对国际大事件解释权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新闻编译绝不能只是充当“二传手”的角色,失去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我们需要的是‘大同世界’的全球眼光,‘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的交往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范等。”⑥在这种原则的引导下,中国的国际新闻编译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对外国媒体的报道做到参考而不是“拿来”,技巧性编译而不是直译,重新设置议程而不是任由西方媒体控制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
注释:
①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4
②刘涛. 中国世纪[M]. 新华出版社.2010:236
③麻争旗.论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J].现代传播.2005(01)
④王珂.国际新闻编译的理论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 (03)
⑤郑汉江. 国际新闻报道的国家民族观[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⑥刘笑盈. 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J].中国投资.2009(06)
1.边修. 如此“国际新闻”![J]. 传媒.2002(8)
2.蔡传雄. “做厚”国际新闻[J]. 新闻通讯.2002(2)
3.李本乾.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趋势[J]. 当代传播.2004(2)
4.李劲尧. 谈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和贴近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4)
5.韦宗友. 国际议程设置:一种初步分析框架[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10)
6.张敏.国际新闻编译如何把握素材的选择[J].中国编辑.2005 (3)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