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璐
全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3D”化
□ 陈 璐
手机一响,新闻推送,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闻事件,网友都了然于胸,全媒体每天都在向传统电视新闻发起挑战。电视媒体如何利用自身多媒体的优势,守卫新闻阵地,成了电视新闻人每天都在努力思考的问题。电视新闻走向“3D”化,也许能够缓解困境。
当电影3D化越来越普及的时候,电视也逐渐开始了3D技术的尝试。不可否认,在电视新闻领域,包装的3D效果,为节目品相增色不少,但新闻究其实质,仍然是内容为王。全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快捷度和交互性,已经使传统电视新闻陷于被动,短平快的电视新闻渐渐没有吸引力。但是,电视新闻可以己之长攻其之短,除了在外观效果上利用3D技术升级,内容上也可以走出与网络新闻不同的道路,这就是我所提出的“3D论”:Discussional (讨论的) Deep(深入的)Developing(发展的)。融这3D于一身的电视新闻栏目,就算不拼时效,不开交流平台,一样可以吸引忠实观众,与新媒体来一场大PK。
有讨论的新闻,永远是热闹好看的新闻,这一点从网络贴吧、微博兴起之时,就被不断证实。而在电视新闻领域,曾经使用过观众留言等方式实现过互动讨论,但实际上由于线性传播的制约,并不能比拟网络媒体的讨论效果。因此,电视新闻的讨论,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摒弃热闹而不受控制的全民讨论,制造高端而观点鲜明的意见引领,邀请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业内人士,对新闻事件进行电视化的分析。从我所制作的午间新闻节目《正午30分》这几年的改变,就可以看出忠实且理智的观众,对意见引领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2005年到2009年,《正午30分》一直以短平快的新闻来编排版面,随着手机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每天准点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时效上早已落伍,如果再基于消息本身做处理,这样的新闻是会被观众淘汰的。于是从2010年起,《正午30分》节目在业界率先实现午间新闻实时评论,就事件本身引出话题,再由专业领域评论员进行点评。一条恒大俱乐部获得亚冠联赛冠军的新闻,赛果在前晚就已经揭晓,精彩瞬间在当天早晨的各大网站中也已经有所体现,中午时段播出的电视新闻还能做什么?当然,比赛的梳理是不变的看点,依然可以做 ,而赛后的讨论,体育评论员有话说。恒大的成功之道,中国足球的问题与未来,外国教练的掘金之路,这些可能会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电视新闻也可以谈,用讨论的态度,传达更全面的声音。电视媒体已经不能再走引导观众,强加观点的老路,在当今社会反而容易引起意见反弹。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应该做到观点多元,主导思想正确,观众就算对评论观点不赞同,却丝毫不影响讨论的存在意义,有议论更说明有关注。
当然,在评论员的挑选上,我们需要慢慢寻找和积累,这样的一个“民意代表”,可以不出名,但要有专长,可以非科班,但要“接地气”。值得注意的是,评论员观点犀利,如何说得透彻又不触碰底线,这恐怕需要评论员和新闻编辑共同来把握,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即兴的评论太冒险,写稿、审稿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把关程序,这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我们在日常的业务操作中,也一直执行着二审制度,力求带给观众犀利但不偏激的评论,留给观众中肯并且积极的思考。
“只要一部手机,人人都是记者”——这是近年来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受众越来越赞同的事实。曾经拥有所谓职务便利的记者群体,在挖掘新闻素材的方面,似乎已经不再占有优势。而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出现,也改变了不少人接收新闻的途径,手机客户端一对一且不受时间限制的新闻推送,让传统媒体“抢新闻”失去了意义。我们正在经历媒体的变革时期,曾经的传媒理论教科书似乎已经过时,求新、求快的新闻,不再是电视新闻的主导。短平快的网络新闻,在新媒体崛起初期符合受众追求新奇特的心理,但渐渐的,它的无序和碎片化让理智的受众反感,杂乱的信息蜂拥而至,反而使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而此时如果观众打开电视,依然看到的是和手机新闻中一样的标题,一样的事实陈述,换台将是必然的选择,此时就要求传统媒体将更深入的“新闻八卦”传递给受众。当然,我所定义的“新闻八卦”,它 不挖隐私,不做揣测,源于新闻事实,忠于真实原则,它可以是新闻主角过往的经历,也可以是新兴事物的发展背景,更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同类梳理。从心理学角度说,电视新闻深入化,满足了每个人内心的窥私欲,有人想要知道一些所谓内幕,有人想要增加一些冷知识,有人也许只是想在饭桌上多一点谈资,这就让“新闻八卦”和“娱乐八卦”一样,有了源源不断的受众。
以《正午30分》日本海啸特别节目为例,基于海啸灾难本身的消息是常规版块,实时收录日本电视台,刷新网站消息,制作成消息播出,当天各家卫视都在这样做,而我们在报道福岛核电站因海啸而泄露的新闻时,用大篇幅梳理了各国核电站为何大多建在海边,在遇到天灾时有哪些国际通用救援守则,并请到一位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师走进演播室,独家披露核电站遇险时的紧急措施。一天后的收视率显示,在各大卫视都在进行大同小异的海啸灾难报道时,关于核电站的“新闻八卦”留住了较多的观众,收视高点有效延长,充分说明了观众对新闻事件深入探究的需求,这也正是传统新闻人需要拓展的思路。
在媒体发展越发成熟的时代,时政报道同样可以挖掘深入。2013年元旦前夕,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曾早于新闻联播及时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河北的消息。当晚的新闻联播,不再是首发领导人行程的唯一平台,央视也改变了文风,除了报道总书记考察的全程外,还加入了“四菜一汤”的细节特写。第二天这个细节几乎占据所有报纸头版,而红烧鸡块、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和猪肉丸子冬瓜汤,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习大大同款菜单”。央视的这次大胆尝试,让我们地方台也看到了时政报道改革的方向,当然,在深入挖掘“新闻八卦”的时候,尺度和力度还是需要把握。
在电视新闻如何深入的探索中,我们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2013年十八大报道期间,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就推出了固定版块“数说中国”,充分挖掘了深圳卫视美编团队的潜力,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物价房价等等,每天一个主题,用漫画突出数字,用数字说明变化,用变化展现十八大取得的各项成就,这不仅让“新闻八卦”更好看,也让整个栏目的版面更活泼。
线性传播 一直是制约传统电视媒体融入新媒体时代的瓶颈,每小时可以收到一次网络新闻的推送,可是等看一档新闻新闻节目却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这让年轻观众着急,也让传统媒体自身被制作周期束缚。赶不及网络新闻的短平快,我们只能在整合这些碎片信息中找出路。中央新一届政府,有发展的远见,早就看到了新媒体是大势所趋,所以习近平考察甘肃开创了微博直播的先河,李克强考察棚户区,有了光屁股小孩在网上走红。到了第二天,类似的大题材依然是各大卫视新闻报道的主版面,怎么整合信息,怎么就新闻事实发展至更广的话题,就在考验新闻编辑的眼界。比如,2015年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深圳,他去了前海微众银行、他发出了第一笔网络贷款,这些都是第一次传播时需要触及的新闻点,当晚的时政报道必会有所体现。而到了第二天午间的新闻,第二次传播发展出的话题,可能会更加吸引观众。总理选择考察微众银行,释放哪些经济改革的信号?微众银行背后有哪些大股东?接下来的金融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就事论事的话题,发挥余地更大,信息量更多,也让时政报道脱离了领导人本身,变得好看、有用。
发展无时无刻,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可以发展到各个方面,如同蝴蝶效应,与每一个受众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做新闻,让电视新闻更好看更有用,这不是讨好观众,而是让电视新闻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做好看有用的新闻,是行业的要求,也是行业的使命,如今已然成为行业创新的血液。
结语:传统电视媒体善用网络资源,可以把新闻做得更全面;过滤网络资讯,可以使得新闻更得体;驳斥网络谣言,可以让媒体更权威。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给电视媒体让出了一条创新之路。针对新闻话题做讨论(discuss),深入(deep)挖掘新闻背景, 对新闻事件发展(development)做理性分析,这样的新闻既好看又有用,留住忠实的观众,夺回新媒体抢占的市场资源,势在必得。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