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潇
音响:广播的精髓
——浅析《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中的音响运用
□ 陈 潇
音响因其取材的丰富性,与受众的贴近性,以及所带来的现场感,在以声音表现为主的广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地丰富广播的表现方式,提高可听性、可信性和感染力。如果说内容是广播报道的躯体组成,那么恰当的音响使用则为广播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报道增色、增趣。
广播;音响;一场特殊的音乐会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形式的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近百年,虽然在这段时间,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广播始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广播与传统的纸质媒体以及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媒介不同,它既没有文字的永久性,没有给人以回味想象的时间,也没有丰富多彩的画面进行辅助,只能依靠稍纵即逝的声音这一单一介质来向受众传递信息。要想自身的信息量丰富、吸引听众,丰富声音的类别和层次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广播中音响的使用就必不可少。“一篇好的录音消息在具备有让人回味的细节、有思想和真实记录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闻现场第一手的各种音响,要用蕴含独特的情景因素,情感因素、思想因素的音响来表现新闻主题。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音响不仅将广播传播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广播消息更加真实、感人。”①
《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主要的新闻事件是孔祥东和周挺两位青年钢琴家为自己的恩师——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育家范大雷,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两人分别演奏了老师喜爱的曲子,并回忆了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希望借助音乐的力量帮助老师战胜病魔。记者作为参与者以及叙述者,亲历了音乐会,并采访了范大雷以及范大雷的妈妈和同学。以音乐会引入,全方位介绍范大雷其人其事,突出了范大雷的育人精神。这篇新闻特写在当年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获得了1993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这篇报道叙事逻辑思路清晰,在报道中蕴含的感情也是非常丰富,让人听之动容。做到这一点,和报道中音响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本文将结合《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的录音报道,从真实性、可听性以及感染力三个方面来谈谈音响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新闻报道,以什么媒介为载体播出,新闻都要给受众带来真实感。但是人们一般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认为只有亲眼看到的情景才是真实的,耳朵听到的则不一定真实,这对于主要依靠声音来传播的广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解决广播新闻中的真实性问题,有效运用背景环境音就是很有效的方式。
在这里,可以将真实分为两个层次的意思,一个是可信度,一个是可感度。从可信度来说,环境音可作为客观情况提供证明。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环境下都有环境音,这些环境音可以向听众证明当时记者确实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在《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报道里,记者说道:“那天雨真大,我刚刚离开范老师住的医院,赶着来到了剧场。”随后就出现了下大雨的雨声、出租车关门的声音和音乐会现场观众的鼓掌声。这三个环境音可以使受众相信记者当天确实在下着雨的情况下,从医院坐出租车赶到了音乐会现场,广播后来所播出的内容就是在音乐会现场发生的情况。
而从可感度上来说,“因为广播报道只能听,这就使之与听众之间具有空间距离”②,受众在感知广播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从听觉到在心理上唤起形象画面的联想过程。环境音贴近受众的生活,使受众在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声音做出联想,更调动受众的感官,缩短形成画面联想的“距离”,给受众带来现场感。在这一点上,广播中音响的作用和报刊上新闻图片的功能类似,与其反反复复地用口播或者语言文字来描述现场,不如用一个环境音或者新闻图片代替更可感、更真实。而且使用环境音,能对事件进行更形象的说明,减少直白的解说词,给广播报道适当留白,不那么“满”,符合审美需求。在《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里,记者去探访范大雷家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开门声音的音响,自然地将人带入了范大雷的家中,省去了“记者进入了范大雷家”这样累赘的解说词。而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去采访范大雷,他说话时急促的喘气声和背景声里医院忙碌的声音,又自然而然地让听众感受到了范大雷病情的严重,让人揪心,这比记者简单的叙述介绍更有感染力,也更给人感觉真实。
在广播报道中使用各种音响效果代替单一的解说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给听众以丰富的听觉体验,提高广播报道的可听性。在《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中,因为有音乐会这一元素,所以其中使用的音效种类很多,有钢琴曲、人声以及雨声、鼓掌声、脚步声等各种环境音,给人感觉充实。而在提高可听性的作用之外,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音响的使用也能成为突出主题、升华主题和打动听众的有效手段。典型音响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中能够揭示新闻事物特征的音响③。在本报道中典型音响的恰当使用对于烘托范大雷的品质和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要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并不等
于是说要把各种声音在报道中进行堆砌,恰当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在各种音响效果中,音乐是很能打动人的。在《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中,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从广播报道一开始就出现,并且贯穿了始终,其中还有孔祥东和周挺为范大雷弹奏的曲目和全体观众一起为范大雷唱生日歌的录音,可以说整个报道一直都充满了音乐,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其中以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出现的频率最高,它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可听性,这首曲子可以说是与范大雷的一生都紧密相联。
从报道中我们了解到,范大雷因为十年动乱,被迫中止学业,在手风琴厂当了12年的工人,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仍然在练着钢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交响乐团一起在舞台上合奏这首被公认有着较大难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演唱会上,他的学生孔祥东也选择了演奏这首曲子来激励病重的老师。而在报道的最后,范大雷临终前也是哼着这首曲子去世的。由此可见,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曲子是凝结了范大雷一生心血的曲子,用它来贯穿始终,也就是要借它来表现范大雷的富有激情、执着的一生,以及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此外,报道还通过对范大雷以及其家人朋友的采访来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塑造他的形象。这则报道的采访对象非常丰富,围绕范大雷的形象刻画,采访了范大雷本人,他的学生孔祥东和周挺、他的妈妈、他的昔日同窗顾国权等人。孔祥东回忆了范大雷对他的影响:“和他学琴的5年里,他把我不仅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了一个钢琴家,更关键的是,他把我从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学生,逐渐变为在舞台上能尽情发挥自己音乐才能的音乐家。”此外,从范大雷对自己学生的回忆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的慈爱。而从范大雷的家人和同窗对范大雷的回忆中,我们又能知道范大雷的刻苦、执着和厚道。原文中范妈妈的话:“身体不好的时候,就在这儿躺着这么上课,孩子很努力。他在病的时候还在想着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昔日同窗顾国权说道:“有一位先生问我,假如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他最大的特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说是:厚道。”通过不同的采访对象展现的人物形象就非常丰满,刻画得很成功。
《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其悲伤和感人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不仅与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记者自身带入感情的叙述以及她所选取的角度等因素有关,更与广播中音响的运用密不可分。
首先是故事的讲述者——记者,这篇报道和其它的新闻报道不同的一点在于记者的角色不同。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记者都被要求以冷静客观的形象出现,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一种局外人式的报道,不牵扯入自己太多的情绪。但是在这则报道中,记者始终都是在参与其中,从开篇的“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这首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以后,才使我格外留恋这富有激情的史诗般的协奏曲”开始,记者就已经融入报道的这个事件中去了,而且是以带有个人情绪的角色来叙述整件事。其后更是直接叙述自己与范大雷的交往过程,语气也是一反冷静的风格,越来越带着一种哭腔。可能因为这篇报道是一个新闻特写,所以能允许记者有这样的情感发挥,以达到让情感更加打动人的效果。但在这点上,笔者认为记者如果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冷静,甚至“置身事外”,可能效果更好,毕竟报道中的其它采访录音已经能够感动听众,而记者冷静的声音能够使报道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其次是采访对象的录音,在记者选取的采访录音中,很多采访对象都是充满感情地回忆了范大雷。如范大雷的同窗顾国权,说到范大雷将先他而去的时候,从最开始压抑的哭到后来放声大哭,可见其心情的悲痛;在音乐会结束后,面对范大雷的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孔祥东的妈妈一直焦急地说:“医生请帮帮忙……”,带动着听众的情绪也变得焦急和悲伤。
第三是报道中的环境音的因素,广播中室外的场景都会伴随着雨声,虽然这是当时的现实环境,但是从广播中这样的背景音被特意保留也可以推测,记者编辑是考虑到了雨声可以烘托报道中悲伤的气氛。此外,在报道中还有一处表现比较突出的地方,在结尾处记者说:“我买的是晚上的火车票,必须要离开病房回北京了”,随后就出现了空旷的环境下的脚步声,那种脚步声给人寂寥而又压抑之感,似乎预示了后来不好的结局,而之后出现的汽笛声也是在渲染着一种离别的情绪。
总的来说,广播中音响的巧妙运用对提高广播新闻的真实性、可听性以及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广播新闻更明确的传递信息以及烘托气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逢广播新闻就要用音响,在音响的恰当使用上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在广播中使用音响,不可滥用、乱用,堆砌一些对主题无用的音响,或者太多太冗杂的音响都会给人带来烦躁感。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新闻,最主要的目的是给受众提供信息,而且是清楚明确的信息。人的耳朵同一时间能够辨别的声音类别有限,太多的音响声会分散人的精力,不利于突出报道的主题,毕竟形式需要有,但是内容更为重要,所以音响的运用要恰当,不可少,但也不能滥用。
其次,广播新闻的类别和内容也决定了音响的使用。《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是新闻特写,要求要将新闻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受众,要有现场感;且时长较长,所以在音响的选择上比较丰富,能充分利用音响烘托氛围。但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等硬新闻,特别是消息体裁中,音响的选择就要格外慎重。一般来说要摒除杂乱的环境音,少用其它音响,主要突出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人声,以尽可能提供明确的信息。
注释:
①史静. 浅析广播消息写作中音响的运用——获奖作品《一诺千金》采写体会[J]. 大观周刊,2011(34)
②谭啸. 善于运用细节音响展现新闻事件[J]. 声屏世界,2003(4)
③冯蕊. 典型音响的选择与运用[J]. 新闻窗,2011 (5)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