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短剧《高第街》浅析

2015-04-09 19:03谢文宽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短剧玉竹改革开放

□ 谢文宽

广东广播电视台短剧《高第街》浅析

□ 谢文宽

大型南派短剧《高第街》,是广东广播电视台内容生产战略实践和打造南派电视品牌的重点项目,也是在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剧两星”政策下催生的本土自制短剧。《高第街》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时代背景,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广州老城区高第街市民真实的生活故事,从百姓视角反映广州人“流金岁月”的时代生活,是一部浓缩记录了整整一代人情怀和心灵历程的系列剧。该剧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倾力打造,一季拍摄120集,每集25分钟,2015年3 月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首播,收视成绩喜人,广州地区平均达2.3,创下了近年来本土短剧首播最高收视率。

自制短剧;怀旧;励志

一、重现流金岁月,常怀感恩之心

如今,旧的建筑、旧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代一代人的年华老去,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为了让这些旧建筑的印象、文化永存世间,不再流逝,近几年,网络和媒体兴起了一股浓浓的怀旧风潮,怀旧、复古成为一种标签和时尚,更多的人从对八十年代的追忆中体会久违的温馨和单纯。有鉴于此,《高第街》带领观众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展现了广州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的集体回忆。剧中有无数广州人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搽口红,第一次跳交谊舞,照彩色照片,喝汽水,说英语,甚至包括第一次看广东和香港联合推出春节联欢晚会《羊城贺岁万家欢》,大摆档赚到的第一桶金等。种种“第一次”,都可以体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新鲜事物给广州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甜酸苦辣。

为了达到让观众“触景生情”的效果,《高第街》拍摄基地严格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高第街实景1比1打造,从街道格局、屋内摆设、用品和器物各方面最大限度还原改革开放初的广州风貌,包括当年的高第街牌坊、街道两旁的阳光冰室、小吃摊、米铺、书店、邮局、居委会等场景。这一番良苦用心就是为了让“老广”可以重温深藏在心中的一段流金岁月,也让年轻人从中深入了解父辈们曾经享受过、奋斗过的“激情燃烧的年代”。同时也让他们情不自禁涌现感恩的情怀,体会到没有父母一辈的努力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高第街》里有一集《乡下来了个昌叔》的一个情节很感人:昌叔是麦叔在乡下的老表,一次偶然的机会昌叔来到了广州打临时工并住在麦叔家,老实巴交的昌叔听讲城市人喜欢吃乡下的米,于是在胡细豪的怂恿下,为了让乡下的一家老小吃饱穿暖,他不惜冒着“投机倒把”的罪名偷偷从乡下拿了些米来广州卖,谁知被秉公办事的街道办主任娥姐发现了。当听到昌叔的一番解释时,坚强、执着的娥姐也禁不住掉眼泪了。是的,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当贫乏的年代,做父母的就算自己不吃不穿也不愿亏待孩子。“慈乌有返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这些感人的事例也让生活在当下的年青人时刻谨记“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从中体会到父辈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中老年观众能从曲折起伏的剧情、精心还原的场景中重温自己的黄金岁月。《高第街》不仅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而且还是现代人创业的启示录,折射出广州乃至中国现代岁月的流变,反映出广州人乃至全中国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二、抚今追昔,承前启后

《高第街》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的广州为时代背景。当时广东诞生了全国第一批个体户,第一批靠勤劳努力创业的年轻万元户。高第街上这些从摆地摊起家的年轻人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当年的创业英雄。进入2015年,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创业精神凝聚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时代大潮,靠自己的才干创业。而八十年代这一代人创业的故事、拼搏的精神、远见、勇气都是如今年轻人的参考坐标。“重温父辈创业故事,汲取奋斗励志能量”,是《高第街》故事的主要诉求。

除了创业故事,《高第街》也丝毫不回避改革开放初期,守旧思想与新思潮的冲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仍然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比如《高第街》剧中胡细豪经常倒买倒卖,做着现在所谓的“走鬼”生意,只有他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而以娥姐、余玉竹为代表的一些因循守旧的人看不惯胡细豪的一些“出格”的所谓“投机倒把”的行为,其实正是以胡细豪为代表的这种敢为天下先,极具生意头脑的“叻”仔在种种非议和责难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坚守,使得广东成为当时全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三、小人物总有大境界,传递满满正能量

《高第街》里的人物原型来自于改革开放第一批个体商户,这些人物和角色,不仅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更传承着高第街沉淀积累百年的经商文化,集中体现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剧中有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他们自立自强、勤俭耐劳、善良厚道的美德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给观众传播了正能量。在高第街里的林家姐弟,始终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改变现状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虽然他们家境贫穷,母亲出身不好,但家杰从不放弃自己要考大学的理想。在姐姐家珍的支持下,家杰白天在废品收购站上班,晚上去补习功课。半工半读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他们从没怨言,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仍然努力,积极乐观向上,不断进取,面对各种困难永不放弃自己坚定的理想,家杰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大

学。麦锦全麦叔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别看他似乎看透了世界,与世无争的样子,其实他一直很关注身边的事物和时势的发展,做人做事都很会变通,他总会以真诚、理解、鼓舞、幽默等独特的方式和街坊相处,年轻人无论是与思想守旧的娥姐还是与尖酸刻薄的余玉竹发生矛盾冲突时,麦叔总是会挺身而出为年轻人出头,所以年轻人都喜欢和他倾心事,做朋友。就是这种满满的正能量在他们身上散发出来,传递给观众。

四、平常百姓生活,散发浓浓温情

《高第街》从主演到制作团队都是一部属于“老广”的电视短剧。剧中的麦家、林家、戴家、潘家等四个主要家庭演绎他们当中人物之间的真情和美好以及家庭温馨场面。同样,这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年轻人,他们互相之间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也会给荧幕上充斥的宫斗戏、狗血剧情带来一股温暖清新的风气。让观众重温独属于八十年代的纯真与美好。

《高第街》中有很多生活化的情节,比如《爱甩裤腰》一集中,刚刚接触到英文的街坊对于英语发音一知半解,“番茄喂你妈食”(Thank you very much)、“爱甩裤腰、爱老虎油”(I love you)、“打你”(darling)、“恨你”(honey)等“广州特色英文”让人忍俊不禁。又比如:剧中的余玉竹这个角色为人自私、虚荣、极爱面子,嫉妒心强,“憎人富贵厌人贫”,而且说话尖酸刻薄、得罪人多。她为了自己女儿阿红争取进国营单位的名额而不择手段,行为令人生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爱的真实写照。而阿玲为给妈妈制造生日惊喜而产生的误会、父辈那种想表达爱意又不好意思的演绎,都能让观众感受真实自然的生活气息。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炸油角》这一集,向红未经她妈妈余玉竹同意,偷偷把一罐香港花生油送给家珍,谁知给余玉竹发现,跑到家珍家撒野要回那罐油,几个年轻人大方得体、不计较得失,最终连平时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的余玉竹也感化了。街坊邻里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温情和现在这种住了十年还不知道对面的邻居姓甚名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第街》作为一部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战略打造的新派本土短剧,不仅纯美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州文化风貌,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身处改革时代一代人的深层集体心理。让我们在回忆的同时去感慨时代的更迭与人性的嬗变,体会最原始、最纯真的那份感动,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心灵慰籍。时光流逝,情怀依旧。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短剧玉竹改革开放
广电总局: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短剧传播格局和市场体系
养阴润燥话玉竹
编竹篓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探析电视栏目短剧《吴忠故事》之魅力
玉竹的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