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劲立 林思颖
符号消费理论视域下素人亲子真人秀的审美突破
□ 赵劲立 林思颖
《爸爸在海外》是结合了中外综艺性质的亲子真人秀,原型出自日本NHK的《为世界工作的爸爸》,“素人”一词即汉语的“平民”。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全程真实跟拍两至三名不满十岁的孩子利用假期,在没有亲人陪伴及爸爸不知情的情况下,跨越千山万水,探望在海外工作的爸爸的艰辛过程。每期节目85分钟,取材于有亲人在海外工作的平民家庭,以纪录片式的跟拍形式,透过孩子的视角和心路历程,展现家庭的温情以及国人在海外勤劳工作的形象。2014年国庆节期间,本片在广东卫视黄金时段播出试片,赢得了极大反响,不仅收视率创下了广东卫视年度栏目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被新华社2014年10月15日专题撰文《好节目如何赢得好效益?》评价为“时代文艺精品”和“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本文试从“符号消费”的理论入手,结合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内容,以及符号学相关知识,以《爸爸在海外》为例,解读亲子真人秀的受众收视心理和节目特性,同时研究节目本身的审美突破。
让·鲍德里亚在他编著的《消费社会》中提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符号性追求远超过了对物品本身功能需求。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①。这也就意味着受众进入符号消费的范畴内,会降低对商品本身价值的关注,通过“示差性”来消费商品所表现出来的层次、情感、意境、氛围,通过赋予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最终实现个性展现、品位彰显、情感诉求、社会认同。
《爸爸在海外》充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选择有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巧妙地将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宏大背景与时下最流行的真人秀电视结合。考虑中国电视受众的收视心理,节目在任务环节设置上更为人性化,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它通过“跨国体验”的形式,展现了孩子们独立出行所面对的异国情境,这种对孩子来说困难迎面袭来的真实感,让同为父母或儿女的受众获得了情感上的自我认同,从而实现了符号价值。
与前几年风靡全国的音乐选秀型真人秀节目的“二元符号结构”不同的是,《爸爸在海外》在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象”这一新元素,这其实就是皮尔斯的“三元符号结构”。从电视受众众所周知的几个大型选秀真人秀节目来看,《超级女声》《我心唱响》《我型我秀》等选秀类节目都显现出“有人气,没作品”等问题。从符号意义的角度看,很多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形式较为单一,节目内容偏向通过演唱表演实现娱乐的使用价值,在节目人物上未构成准确的符号意义。皮尔斯认为,符号应为三部分:代表物、对象、解释,它的意指过程是,代表物指向对象,接受信息者做出解释,这种解释也就是意义②,实质上这种符号应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能指、对象、所指。
从皮尔斯的“三元结构”理论来看,《爸爸在海外》符号能指不再追求设计感极强的舞台和绚烂变幻的灯光,而是从“素人”即平民的生活入手,遵循萌娃探亲的形式,一改星爸潮童的组合。从对象来看,节目聚焦普通家庭,小孩来自中国五湖四海,如广东深圳、湖南长沙、湖北宜昌、贵州遵义等地。他们是千万个渴望和爸爸相聚的孩子中的典型代表,漂洋过海寻找爸爸,不但经过考验见到爸爸,还认识新朋友,收获快乐;同时,节目也通过对爸爸和工作大环境的拍摄,传达了“大爱、真情”的时代主题。在第一期加纳篇中,在当下埃博拉病毒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的时候,援非的爸爸们不惧扩散中的埃博拉病毒,坚持以一个医生的角色坚守在岗位上,不仅刻画了爸爸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面貌,树立起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共建和谐世界的形象,更是展现了中国“富强、文明”的国家形象,感受真情,传递大爱。第二期节目中,三位父亲都是三峡集团外派婆罗洲的工程师,女孩玥玥的父亲就是一位普通的水电工人。重逢之时,玥玥并没有急于相认,而是在爸爸身后静静地驻足,怀着对爸爸深深的思念,看着爸爸认真地检查每一根管道,听着爸爸对同事的交流和嘱咐,镜头中的玥玥逐渐红了眼眶。小女孩此刻感情的流露,也会引导受众联想到在世界每个需要中国人的地方,这种亲子间的感动实现了观众情感归属的需求,迎合了受众“幻想式”的参与心理。节目中受众参照节目父亲和孩子表现出的“他者”行为,与本我进行对照后,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完成了“自我认定”“自我价值”的实现。
孩子们找爸爸的过程艰辛坎坷,他们会面临许多困难,独自出门抵达陌生的环境,面临语言不通带来的种种问题。拍摄的环境兼存国内外,对于受众来说有一个环境跨度,节目的内容和画面也更加丰富多彩。观众在领略各地不同风景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让节目同时也起到了普及地域文化的功能。例如第一期去到的非洲加纳,我们既可以看到镜头前真实的非洲,又可以从天天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奴隶堡的历史等等。平民真人秀成片最后呈现出一个优于其它类型真人秀的“拟态坏境”,通过多机位、240个小时的全天拍摄,真实全面记录了萌娃寻父并享受亲子时光的过程,实现了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概念: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不是客观环境再现,而是大众传媒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重组后呈现的环境③。
浓浓的亲情透过眼泪和哭泣得到了释放与表达,孩子们沙哑的哭声、父亲们默默地流泪,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瞬间都感人心扉,牵动着受众的情绪,给受众带来真切的情感体验,把真人秀的“真”做得淋漓精致,得到广大受众充分的信任和认可。
《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人生第一次》这样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体现了社会中家长们对于亲子教育的重视。这无疑也给电视人提出一个疑问:在未来更为丰盛的电视节目中,素人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如何在亲子真人秀这个门类突围从而做到审美突破呢?
首先,节目制作要巧妙利用跨文化传播,实现由系统结构符号到意识形态符号的审美突破。素人亲子类节目在符合本身具有系统结构符号价值的基础上,上升至意识形态符号。目前国内电视节目发展的模式和国外相比较为不成熟,不少电视台走引入国际版权道路,采取“跨文化传播战略”。但在这个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学习过程中,我们的电视受众所附有的文化语境、社会背景与国外原节目的受众不同,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社会氛围和社会交往有所区别。因此,做好平民亲子互动真人秀应契合本国受众的审美心理,回归到本国的意识形态符号价值之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第一,环境选择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跟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脚步,奔赴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所在的国家的地理环境优势为平民亲子真人秀节目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结合国内不同的城市,使得节目的环境兼顾国内外,起到了普及地域文化知识的功能。在异域外景的拍摄过程中,萌娃找到爸爸后将会有3天的亲子相处时光,通过亲子间的互动也深入增强孩子对当地民情的认识,节目的内容和画面也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节目立意本土化。如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引入日本电视网公司《第一次任务》的节目原版后,进行了本土化的审美突破,具有中国教育的现实意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父母往往具有显性补偿性心理,通常将内心的情感诉求和理想渴望寄托于孩子,通过为孩子提供优厚的物资环境来弥补自身的心理缺失,这就造成了部分孩子在生存独立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缺陷。《老爸老妈看我的》凸显了00后独立自主的品质和责任感,为受众对于当前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如何摆脱依赖性、孤僻性等问题提供了样本。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开播以来,亲子类节目基本是围绕明星家庭,满足受众的窥探欲。由于明星特殊的身份和关注度,受众容易将节目视为一个看秀场,而疏忽了节目自身的情感传递。《爸爸在海外》节目独辟蹊径,聚焦普通家庭,选择“平民角色、海外寻亲”作为内容核心,用真切朴实的记录去打动受众,展现孩子们一路旅途的艰辛以及与爸爸在异国他乡相聚时的点点滴滴,力求在基层百姓的生活圈子里挖掘亲情的闪光点,这对国内的真人秀以及成长励志类节目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值得称道的是,这普通的爸爸们身上又有着不普通之处。节目展现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的同时,也展示了海外中国人的坚韧、敬业的精神。节目立意贴近、切合了“中国梦”的主题,不仅能够削弱受众的距离感,而且易于让受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将部分中国父母不注重孩子内心的情感诉求和心理缺失的现象展现在手中眼前,并为当前80、90后父母培养孩子提供样本,产生教育蓝本式的社会效益。
电视市场中,观众是核心力量所在,加强观众的收视体验就是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把握市场的途径之一。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环境下,在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基础上,《爸爸在海外》也与爱奇艺、搜狐、迅雷等网络媒体展开合作,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力求第一时间将节目动态信息传递出去,并通过设置“微话题”,发起网络投票,论坛发帖,引发网民关注等。电视只有发挥其独特的“收视体验”,才能从困局中突围出来。“收视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与“量”,在收视体验价值增值的今天,收视体验的不断增强会让观众得到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感性上极大的满足,让体验的发展过程“接触—感性认识—体验—理性认识”进入一个新的电视理性收视阶段。
面对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于如今的国内电视观众而言,他们倾向于寻找感情上的共鸣与认同,获得一定的社会归属感,“体验消费”在审美范畴的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观众倾向于寻找感情上的共鸣与认同,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积蓄已久的感情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得到发泄和表达,另外一方面观众感受生活中久久未曾感受的成功,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观众不满足于仅仅得到娱乐,而要求电视能够满足自己更高层面的需求,最终实现感官、情感和理性思维的融合。电视媒介就如同生产者将电视节目销售给电视观众这个“消费者”,在电视观众消费价值加速的过程中,她们会对节目这个“产品”进行短暂性的幻想、感觉以及更高层次的追求。“收视体验”的审美突破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满足与期待,是一种产品和“理想我”的吻合,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注释:
①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
②郭鸿.索绪尔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的比较[J].2004
③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