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静
中美音乐选秀节目的差异性对比
——以《中国好声音》《美国之声》为例
□ 马 静
《中国好声音》和《美国之声》都来自于荷兰的选秀节目《荷兰之声》,但是在融合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两个节目在赛制环节的设置、投票规则、节目运营模式以及主持人所起的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本文即是通过展示这种不同,为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提供一些借鉴,借此促进音乐竞技类选秀节目的长远发展。
中国选秀节目始于2005年掀起收视热潮的《超级女声》,自那以后,全国的音乐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中国好声音》却成为其中最闪耀的星星。美国最老牌的音乐选秀节目是《美国偶像》,目前已发展到第十二季;其次就是《美国之声》,2011年开播,目前第八季已完结。
《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一年一季,今年是第四季。《中国好声音》虽是一档选秀节目,但
它的定位是一个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励志”和“音乐”才是节目的核心。
《美国之声》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播出的一档音乐竞赛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全球热播的《好声音》系列节目的美国版本。节目通过公开海选选拔15岁以上且具有才能的歌手(个人或组合均可)参加比赛。节目自2011年作为春季节目开播,从第三季起,全国广播公司将节目扩展到一年春季和秋季两档,目前第八季已完结。
(一)平民化视角
“好声音”系列节目就是帮助观众实现普通人“一夜成名”的愿望,参加节目的选手都是普通人,不论你是保姆、销售员抑或是失业人员,只要有梦、敢唱,这样的舞台就欢迎你,任何阶层、任何长相的人均可参与,是一个平民化的舞台,盲选阶段仅凭声音选择学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
另一方面,受众的参与程度也高出其他类型的节目,观众从以往单纯的观赏者变成了参与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场上选手的命运。笔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在学员选择导师时,底下的观众往往会高呼喜欢的导师的名字,这也会影响选手的选择。同时节目不时地切换在后台的亲友们紧张、激动、欢呼的场面,使观众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节目的氛围。如《美国之声》中,导师Adam的人气很高,每次都有观众在场下高呼他的名字,最后影响选手的判断而选择他,以至于很多实力强劲的选手最后都归入他的麾下。
(二)创造收视奇迹,声誉高
《中国好声音》节目掀起了大陆电视综艺选秀节目的收视狂潮,第一期播出后收视率就突破1.5%,第二期播出后达到2.8%,节目的冠名费高达6000万。除第一期收视排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天天向上》之后,其余几期均位列全国收视第一,创造了收视奇迹。
有统计结果显示,《美国之声》第一季节目成为2011-2012一季各大电视台(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与福克斯广播公司)新开播的黄金时段节目中首个第二周18-49岁收视人数高于首周的节目。第三季节目是首次在秋季开播,季终集的收视率达到全季最高的4.9,远高于前两季节目的季终集。
此外,《美国之声》从开播起,就赢得了美国多项大奖的提名,2011年获得5项提名1次获奖;2012年获得11次提名,3次获奖;2013年获得5次提名,3次获奖;2014年获得2次提名,2次获奖,其中最重量级的奖项当是第65届艾美奖最佳竞技类真人秀节目。
(三)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好声音》和《美国之声》要传递的价值观就是要敢于挑战自己,勇于面对生活上的挫折,培养学员一种坚持不懈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好声音》系列节目的舞台上,先是通过一段短片来展示学员的日常工作,讲述追梦的原因,在演唱结束以后,会有专门的时间让学员介绍自己,同时讲述自己的小故事,比如第一季里引起超高关注度的徐海星就是因为她在节目中讲述了父亲去世后音乐让她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这种讲故事的手法,不仅能让观众记住你的声音,更让观众牢固地记住每个讲故事的人。
这类选秀节目,台上的四位导师都是有着很高人气的歌星,基本上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过诸多奖项。像《美国之声》的四位导师在无数次的全国音乐大赛中屡屡获奖,从全国最高的格莱美音乐大奖到美国乡村音乐大赛奖,四位评委都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许多人趋之若鹜地将激情投身到“好声音”中去,无疑也是为了实现一夜成星的梦想。同时青年人勇于在舞台上打拼,他们很想借此机会锻炼自己,比赛的成败可以忽略不计,练就心智、磨砺人生才是目的。
(四)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是《好声音》系列节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直贯穿在节目的各个模块里,最突出的就是在导师费尽口舌抢人的环节。这时导师恨不能一人化作多人用,既要会说让选手动心的话,还要有能让选手动心的物品,最后还要有让选手感动的行动。导师们为了争抢学员唇枪舌战,不惜“攻击”对手:《美国之声》里导师Usher就拿出“格莱美奖杯”,格莱美是美国音乐界的最大奖项,这个诱惑力确实不小,他还搬出过被他赏识并成名的Justin Bieber;《中国好声音》里那英光脚与选手合唱,个性凝重的刘欢因为选手的个人经历而潸然泪下,杨坤动辄搬出 32 场巡回演唱会,赠送他具有标志性符号的32号球衣。这些都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明星的真性情,节目显得更有人情味和亲和力。
互动环节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了融入故事,通过互动让讲故事变得顺理成章,让讲故事的人丰满起来,真正得以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节目中有很多导师跟参赛选手互动会聊到选手的个人经历,通过个人的经历慢慢道出歌声背后的艰辛、乐观,通过讲故事来探讨正确的人生态度,传递“任何人都可以追逐梦想”的价值观。
(一)主持人作用的不同
中国的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在当今的部分选秀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却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主持人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不再是节目本身与观众互动的唯一纽带,甚至少了主持人,节目有时候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视效果。正是因为这样的趋势逐渐出现,在部分选秀节目中出现了主持人“消逝”的现象。
《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虽然以超常的播报语速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已然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话筒”,发挥的作用也仅仅只是一个报幕员,而真正在场上发挥作用的则是其中的某一位导师。当一位学员演唱完毕,会有一位导师
引导学员回答问题等等。
《美国之声》的主持人卡森·达利也扮演着报幕员的角色,但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他有时还去某些学员的家乡拜访学员,面对面采访学员,其他学员可能是自己录制的VCR,而有些学员就是主持人采访的短片。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后台采访导师,让老牌导师“吐槽”,让新晋导师谈谈感受,并且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绝招”。同时我们还发现《美国之声》配有“后台主持人”,他们被称为后台、在线及社交媒体联络员,负责在后台采访选手和导师,并追踪选手的社交网络信息,而不是像中国的《我是歌手》《我为歌狂》的“第二现场主持人”基本上都是在播报广告。《美国之声》第一季中,艾莉森·海斯利普担任了这一职责,第二季中则由克里斯蒂娜·米莲接替此职,第五季时米莲因参加《与星共舞》而退出,自此节目便由卡森·达利一人主持,凸显了他的重要作用。
(二)赛制环节设置上的差异
从《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和《美国之声》第六季的对比来看,参赛人数不同,《中国好声音》明显少于《美国之声》。前者的盲选最终名单是16人,而后者是12人;《中国好声音》的总决赛人选为四人,每个导师一个名额,《美国之声》总决赛人数缩减到三人,因而不能保证每位导师都有队员进入总决赛,这样导师为了让自己的学员挤进三强而使出浑身解数,对导师也是一个考验和挑战。
在演唱阶段,两种节目的选手演唱的时长也不相同。美国的节目基本是一分半钟,要求选手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及时展现出来,并不是演唱整首歌曲;而中国的节目基本上是2分半钟到三分钟之间,学员基本会将歌曲唱两遍,给节目增加了时长,但是也使观众产生了听觉疲劳,有时候一首歌听到一半就急于换台了。
与“一轮擂台赛”不同的是,《美国之声》第六季节目中还引入了“第二轮擂台赛”,这一轮将由两位选手从导师指定的三首歌曲中协商选出一首决定演唱的歌曲,而不是由导师直接选择。每位导师将从每组两名选手中选择一名晋级直播赛,另一名将被淘汰。在这两次擂台赛中,导师分别有两个选人的名额和一个选人的名额,给了更多选手机会,也更能凸显出节目为普通人“造梦”的主旨。
(三)不同的投票规则
美国的观众可以通过免费电话、短信(由Sprint提供服务)投票或通过NBC.com和Facebook在线投票的方式支持自己喜爱的选手,同时购买选手的演唱歌曲也可以为选手加分。观众还可以使用Twitter发表推文决定晋级的选手,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观众参与的力度。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电视节目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中国好声音》将原版的“直播 + 投票”方式,改为在录播过程中,通过导师评分和99位媒体评审投票相加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投票方式,使评委们无法掌控最终投票结果,导师和“媒体评审团”之间会发生“摩擦”,甚至“冲突”,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看点和话题性。
(四)营销模式的不同
全国广播公司与环球唱片合作,节目中每位晋级队员每周演唱的歌曲会发行相应的录音室版本,观众可以通过iTunes Store购买相应队员的歌曲,而这也是同类型节目的一个首创之举。屏幕下方会经常出现iTunes.com/ The Voice的字样提醒观众去下载歌曲,主持人也会在播报的过程中提到。同时《美国之声》还经常会请到往届的冠亚军前来助阵或是表演,观众对他们的最新动态也知晓,这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节目的收视率。而《中国好声音》的前几季冠军基本“杳无音讯”,没有看到参加这个节目给选手带来的新的生活。
电视节目作比较并不是为了区分谁好谁坏,对比的目的在于把中国的电视节目办得更接近国际水平、更有看点、更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音乐选秀类节目也在各大卫视以各种形式呈现,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可以避免节目的“同质化”,避免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办出更多更好的节目。笔者在这里,对国内的音乐选秀节目提出一些建议:主持人的纽带作用不可轻视,受众参与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利用好新兴媒体,赛制合理节目才能好看。
1.李天义,李普霞. 选秀——从“荷兰之声”到“美国之声”[J]. 世界文化,2013(5)
2.胡艳. 大陆与台湾音乐选秀节目的差异性分析——基于《超级星光大道》与《中国好声音》的比较分析[J].东南传播,2014(1)
3.李林翰. 主持人可有可无——谈部分选秀节目主持人作用“消逝”危机[J].艺术科技,2014(6)
4.万克文,程前,李志国. “亲密捆绑式”:一种全新的制播分离模式——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J]. 编辑之友,2014(7)
5.刘晓钦. 浅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模式[J]. 东南传播,2013(3)
6.孙妍峰,张芊. 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J]. 现代视听,2012(9)
7.许继峰. 《中国好声音》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8.王世龙. 论《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定位和模式创新[J].文化学刊,2013(2)
(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