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敏
一本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评《生态价值取向研究》
周俊敏
刘定平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对生态文明与生态价值的研究,2006年出版了《生态价值新论》一书,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2013年1月出版了《生态价值取向研究》一书,该书在省内评了两个奖项,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5年9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又推出新版,并获得了量价同升是好效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觉得确有一些不凡的价值。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意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仅危及当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且遗患子孙后代,因此,人们开始对工业社会以来的非生态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把目光逐渐聚中到生态的自然价值。有识者越来越重视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3年成立,并于1987年发表了题目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宣言,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发表了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21世纪议程》和《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盛会表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公平公正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会有自然、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界和学界都已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国环保总局批准在海南省进行第一个生态文明试点后,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等省,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来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价值取向研究》一书的作者,以开阔的世界眼光,紧扣时代脉搏,准确地理解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的有关精神。作者刘定平教授说,该书选题的目的,就在于使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生态价值取向成为人们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时,必须同步考虑的问题。我想,这就是这部著作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当前生态价值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但大多局限在价值哲学这个领域探讨。学者们一般采取纵向的研究方法,探讨逐渐深入,涌现了一些好的成果。但是,生态价值取向涉及方方面面,其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刘定平教授为了有所突破,从2004年开始,就从哲学、发展学、伦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层面,采取了“横切式”的研究方法,对生态价值取向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要求作者有较宽广的学术视野,花费时间和精力也多。经过多年努力,《生态价值取向研究》一书于2013年1月面世。由于比较畅销,2015年9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又推出精装版。
全书在六个方面展开了探讨:一是从认识论视阈考察生态环境,提出人类环境观经历了由“天人一体”的自然环境观、“天人二分”的人文环境观到“人天同一”的生态文明观的演化过程,同时探讨了“人天合一”生态文明观及其认识取向。二是研究了价值观念在生态域中的矛盾,探讨了作为现代文明体系中的价值理念的生态价值观和作为全球资源共享中的价值理念的生态文明观。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取向是和谐发展;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取向是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的生态价值取向是可持续发展。四是研究了生态伦理的价值主体。五是考察了中国哲学文化中的生态价值模式和生态价值取向。是从现代社会视阈研究生态价值取向,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价值取向的关联,并对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了评析。
著作中有如下三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提出了“人天同一”的生态文明观。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审视和考察,描绘了由“天人一体”的自然环境观、“天人二分”的人文环境观到“人天同一”的生态文明观演化进程。揭示了“人天同一”生态文明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形成逻辑:由“天人一体”的自然环境观到“天人二分”的人文环境观,再到“人天同一”的生态文明观,是历史的过程以逻辑的形式在人类关于生态价值观念中的认识演化。二是指出了生态价值取向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协调发展是文化与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生态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研究成果提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指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三是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的看法。作者还在第六章绘出了图表,形象地描述了这个运作模式。
我认为,该著作有三点新意:一是选题新。目前国内同类的专著不多见,相同书名的著作至今还没有。二是方法新。抛弃了同类中的“纵向”研究方法,首次采用“横切”的方法。三是有些观点较新,如第一章提到了“人天同一”的生态文明观和第六章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等等。这就是这部著作的理论价值之所在。
生态实践,是以生态价值的生成为具体指导,使人们积极地促进生态价值的形成。自然在与人的物理关系中是独立于人而又与人相交往的物理主体;而人是理性存在,是通过理性践行实践的主体。担当生态实践的人们必须根据自然界客观的物理事实,调整实践的主观准则,并促进自身实践理性的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相统一。生态价值在生态共同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生态实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惠及整个人类与自然界。而生态价值取向,也逻辑地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一切行为之中。因此,《生态价值取向研究》一书虽然从现有的认识论、价值观、发展观、伦理观四个维度和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两个层面阐述了多重视阈的生态价值取向,但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好在作者没有刻意建立自己的体系,保持着开放的姿态。
不过,《生态价值取向研究》一书在当前还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该书的第一版属于“中国书籍文库”,第二版却属于“当代社会问题研究文库”。这标志着这部著作已从书架上走下来,指导当代社会的生态实践了。“当代社会问题研究文库”在对该书的介绍中也说:“著作将研究生态价值取向的落脚点放在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直面分析上。”这就是对其实践价值的肯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并明确指出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一切行动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今天,在向全体公民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时候,《生态价值取向研究》一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015-08-25
周俊敏(1965—),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