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莲
(1.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湖南长沙410205;2.中南大学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成员,湖南长沙41008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党和国家启动一系列旨在扶植和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及其配套的投融资服务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使各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建立与发展农产品、农资和农村日用品统一配送等物流体系;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畅通“绿色通道”,开展“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2013年进一步强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快推动农产品绿色物流现代化发展[1];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要求完善扶持政策,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农产品物流等12项重点工程;尤其是2015年5月,商务部制定“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促进电商进农村、进城市、进社区,这对资金的需求规模,投融资模式多样化及融资技术平台发展要求日益提高[2]。
然而,长期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各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发展,且在贷款过程中均实行“谨慎性原则”,加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不畅、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企业及生产者(农民或农户)缺乏可靠的担保和有价值的抵押品,融资信用等级较低,致使农产品现代流通的贷款额度、期限及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发展“融资难”是长期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严重桎梏,针对此,理论界专家和学者对农产品绿色流通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进行长期不懈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章从融资困境、融资方式及融资效率三个维度对我国农产品绿色流通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进行梳理与展望,旨在为编制流通发展“十三五”规划,探讨如何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融资机制,加大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绿色流通、智慧流通服务体系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以促进农产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价值流的协调统一发展。
流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的快速集聚与集散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取决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程度,更取决于现代流通能否发挥先导性作用,带动和引导农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化经营(陈文玲2007)[3]。农产品流通是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的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其与之相关信息流所组成的运营过程,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随着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农产品绿色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期来,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一直缺少资金支持,资金缺乏及其“融资难”是困扰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重要瓶颈。
曾建中(2008),赵伟(2009)认为,农产品流通企业、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户资金缺乏是抑制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农产品流通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流通产品品质低、流通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受银行信贷体制影响,在贷款过程中均实行“谨慎性原则”,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优势地区、优势行业)、大中型企业(优势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农业自身高风险特性,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微供应链企业除自有资金外,大多只能依靠民间融资以缓解资金压力。
胡愈,许红莲(2008)认为,现代农村物流发展面临两大“瓶颈”: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金融支持,能有效地抑制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农产品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提升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4]。李泽华(2009)认为,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以即期现货交易为主,远程交易与远期交易比重小,期货市场尚处在试验阶段,期货价格等交易信息对农业生产几无指导性。
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金融困境,其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狭窄、结算手段单一、资金风险大。在融资渠道方面,农产品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尤其是农产品中小企业与农户的金融创新产品普遍开发不足;在资金结算方面,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现金结算,电子化结算手段基本没有采用,农产品交易结算措施落后;在风险分散方面,保险业务涉及面狭窄,农产品期货市场品种较少,功能落后,覆盖面也较少,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上的风险分散措施缺乏(李丹丹,2009)。[5]洪涛(2010)认为,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中,如采购、储存、运输、销售等都遇到资金困难,特别是提前预购和在旺季赊销农产品时,农产品流通企业、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户普遍感到资金缺口压力大,加大农产品流通融资是其突破口。[6]
随着现代化网络运用及其发展,农产品流通日益呈现网络化、信息化与规模化等现代流通一体化特点,因此,农产品流通产业融资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融资信贷”模式格局,为其提供“融资信贷、支付结算、分散风险”全方位的业务运营操作方式或组织模式,以实现“快捷、方便、灵活”的农产品现代流通。
徐柏园,李蓉(1995)认为,农产品流通组织先进的结算功能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率。孙文君(2000)认为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是稻米流通资金制度能够适应并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7]。徐瑜青,张云静(2004)认为,日本农协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承担着农产品流通资金融通的重任。日本农协集指导、经济、金融、保险、医疗等功能为一体,其维持正常运转的财源主要来自金融及保险。我国应借鉴日本农协成功经验,加大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上产前、产中与产后各环节,如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等环节的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购买、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融资服务。
何国平(2007)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流通中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制度安排,政府通过采取措施弥补制度性缺陷和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8]胡愈(2008)认为,我国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严重缺失:独立性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空缺,专业化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相当缺乏,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随着我国农村物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客观上要求建立农村物流金融中心,为农村物流建设提供独立性专业化的金融支持,这不仅是客观的、现实的,也是科学的。[9]
刘茂松(2009)认为,通过资本的进入,拓展农产品价值链的分工,使农业实行现代化、工厂化生产,将“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整合为一系列“农产品产业链”,形成一体化的“链状经济”,以缩短农业生产持续的时间,并提高农业生产可调控性[10]。舒歆(2010)认为,我国应发挥农信社在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架构以农信社为中介组织的农产品现代绿色流通体系。农信社应设计适合农产品流通特点的金融产品,充分利用农信社在资金、网点、信息及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协助政府做好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好客户信用评价;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以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将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扁平化、增值服务的多样化、信息共享的透明化以及资金移动的实时化。[11]
(1) “公司(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贸易信贷融资是出于企业与农户双方的需求,绿色农业企业与农户签约,双方通过合作,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其他种子、技术、担保支持,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原料的需求。
刘军彦等(2004)提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促进龙头企业上市、建立“公司+农户+银行”模式等方法扩大农户融资渠道,从而促进“公司+农户”模式的健康发展;李贞(2006)认为,“公司+农户”融资模式有:农户从企业赊购农业生产资料、现金贷款、销售农产品的预付款等,以解决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难困境[12]。张美珍(2010)认为,龙头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一方面吸收农业协会或其会员入股,另一方面可建立农业股份合作制产业化经营,减少运行成本。
(2) “订单十期货(期权、远期交易)”模式。以“龙头企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订单农业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但其履约率不高。何嗣江(2005)认为,提升订单农业履约率的关键在于订单农业与衍生品市场的有效连结,即“公司+农户”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在于金融工具创新,以利用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风险分散与配置等内在运行机制。[13]孟菲,傅贤治(2007)认为,拓展“龙头企业+农户”交易模式,创建新型金融工具,使众多农户通过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来规避市场风险。[14]
粱丽娟(2006)认为,通过在期权市场交易期权合约可规避农产品经营者价格风险,实现主销区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提高合约的履约率。因此,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让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代表农民利益进入农产品期权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帮助农民利用期权市场规避风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操作指导。一方面,与农产品购方签订期权合约,锁定农产品价格风险,使农产品生产者安心安排生产;另一方面,在期权市场买卖期权。[15]何蒲明(2009) 认为,“订单十期货”模式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种地卖粮,而签约的企业则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16]
(3)“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从供应链角度考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变革性意义(陈晓红,张建中,2009)[17]。许红莲(2009)认为,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方式,是由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形成多元化复合式的“1+N”利益主体的“农产品绿色物流合作银行”模式,它能高效融合绿色资金流、绿色物流、绿色信息流。因此,设计高效、安全、稳定的多元化复合式的农产品物流银行,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无疑对提高农产品绿色流通业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8]
胡愈(2009)研究设计农村物流金融的“契约型”、“集成型”、“虚拟型”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借鉴美索布达米的“谷物仓单”(公元前2400年)、沙俄的“谷物抵押”贷款模式(20世纪初),以及朱道立的“融通仓”模式(2000年),提出并构建“地融仓”模式。他指出,农村物流金融“地融仓”模式是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它将促进农地、农村金融及物流的有序运营[19]。
洪涛(2010)认为,发展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融资,疏通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商及消费者等众多环节,从而迅速提高流通的效率。这项业务对银行来说,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对广大的批发市场而言获得了大量的所需资金,对促进流通的活跃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起到搞活流通,促进消费作用。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首创“直贷+担保”的合作模式,与深圳市农产品担保公司共同合作,推出“农产品供应链融资服务”。[6]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建设应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单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市场的局面,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并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各投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胡春晓(2007)认为,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何嗣江(2005)认为,打造订单农业与衍生品市场的有效联结通道,利用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风险分散与配置等内在运行机制,从而构建订单农业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风险分散与配置机制[19]。胡愈,周敏(2008)研究建立农村物流金融多元利益主体的激励相容机制,使其利益的选择空间和收益函数趋于一致,这对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支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张美珍(2010) 认为,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对接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困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探索,但两者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依然受到多重风险因素困扰,需引入期权理论,实行组织体制创新,以优化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的有效对接。
徐瑜青,张云静(2004) 等研究借鉴日本农协在资金融通中的经验,发挥我国农协中介的作用,集中农家的大量闲散资金,在组织农业生产资金方面,为农家提供主要资金来源。日本农协常以优惠利率吸引农家存款和发放贷款,相互以低息融资,以促进发展。何蒲明(2009)认为,发展与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订单十期货”模式,引导农民种地卖粮。①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合作组织+农户”或“公司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的形式,带领分散的农民进入期货市场。②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经纪人十农户”的形式,由经纪人代表农户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16]许红莲(2012)为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创新性地引入农产品物流(动产)质押,研究发展物流银行业务,以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及银行贷款难等问题。物流银行是一项将银行资金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的金融创新产品或业务,它能有效地实现物流业与银行业的“双赢”[21]。姚长存(2015)研究设计商业银行为农产品电商服务的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实体企业主导型、电商企业主导型及微型个体主导农产品电商的金融服务方案。[22]
刘岩(2006)认为,面对激烈的国际化大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融资市场环境。以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例:①增加大宗农产品交易品种,扩大期货市场规模;②培育中介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③完善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融政策;④加大政府对农民市场知识的培训力度。李良宏(2007)认为,金融机构树立金融反哺农村的市场经营理念,支持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业发展,从而全面繁荣和发展农村物流业,带动农民增收。[23]
谢平,徐忠(2006)[24]、许红莲(2007)、胡愈,柳思维(2008)[25]等认为,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在财政、信贷、土地、税收、外贸等方面给予新兴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以政策的倾斜和支持。①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到农村投资,发展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的储藏、运输与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②以农户入股企业的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合作,使种养殖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工人”;③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使政策性银行设置与贷款投向向中部地区倾斜,建立中部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吴守荣等(2010) 认为,努力营造法律环境,严厉打击游资炒作农产品,提升农产品流通融资效率。①建立与完善农产品流通经纪人买卖行为等中介组织的相关法律,严惩农产品经纪人利用大型物流中心囤货居奇,散布虚假信息行为;②严防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经纪人队伍由掌控实体物流的中间经销商角色向金融资本操手角色演变,逐步形成实体物流和虚拟金融资本的一体化运作,通过金融资本控制供应量和供应时间,进而掌握农产品定价权的行为。[26]
目前我国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较多,尤其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形式创新、模式整合等相关理论较为成熟,但对农产品绿色流通的融资问题研究尚未深入,且大多研究是从单一企业视角研究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与对策,尚缺乏农产品绿色流通的线上线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农产品绿色流通的融资组织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事实上,农产品绿色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都遇到融资困境,尤其是农产品绿色流通企业、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大户以及广大农民都普遍感到资金紧缺,金融供给短缺一直都是困扰我国农产品绿色流通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流通业线上线下O T O“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破解流通产业融资困境,是促进解决农产品绿色流通现代化的突破口,以及打开农村流通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一方面,农产品流通融资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农产品现代流通技术的支撑。农产品流通的物流损耗,资金流结算技术与支付方式,信息流准确、有效的信息供给和透明快捷的信息共享,这些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转变中亟须重点解决的难题。农产品现代流通资金支付技术与支付方式的进步创新,将加快农产品流通资金周转速度并提升其效率。
另一方面,建立现代农产品绿色流通业融资组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农产品绿色流通的网络供应链融资组织管理,是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组织增值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农产品绿色流通的资金流管理难以与快速发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技术、流通快速发展水平相匹配,尤其是农产品现代电子商务领域。农产品绿色流通的融资组织及其模式运行所提供增值服务的多样化、区域功能的差异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建立线上线下O T O农产品绿色流通融资模式,推进农产品绿色流通产业快速高效运转,无疑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绿色流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协调统一发展。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E B/O L].w w w.g o v.c n,2013.
[2]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通知[E B/O L].w w w.m o f c o m.g o v.c n,2015.
[3]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农业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7(7):10-12.
[4]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16-119.
[5]李丹丹.农产品供应链需破金融“桎梏”[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3):44-45.
[6]柴凤伟.农产品供应链融资的创新之举[E B/O L].2010/3/25/15:22现代物流报i n f o.s e r v i c e.h c 360.c o m/2010/03/2515221508,2011-2-17.
[7]孙文君.日本的稻米流通资金制度[J].金融研究,2000(6):125-129.
[8]何国平.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9]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组织形式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33-37.
[10]刘茂松.论新型工业化的中国特色——农业小部门化时期的中国农业工业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97-101.
[11]舒歆.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农信社金融中介组织的构想[J].征信,2010(1):87-88.
[12]李贞.基于贸易信贷的订单农业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 1).
[13]何嗣江.订单农业发展与金融工具创新[J].金融研究,2005(4):114-121.
[14]孟菲,傅贤治.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7(S 1):141-146.
[15]粱丽娟.期权交易机制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6.
[16]何蒲明.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7]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8]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82-86.
[19]胡愈.农村物流金融模式的选择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 :37-41.
[20]胡愈,周敏.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22-25.
[21]许红莲.农产品绿色物流银行模式的创建与发展——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50-55.
[22]姚长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农产品电商的方案设计与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8):13-18.
[23]李良宏.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4):252.
[24]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J].经济研究,2006(4):106-114.
[25]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生态环境营造[J].湖南社会科学,2008(1):117-122.
[26]吴守荣,王兢,李东方,等.游资炒作农产品的未来趋势及对策展望——大蒜价格上涨引发的思考[J].农业展望,2010(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