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谦红
美国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国家,踏上美洲大陆的第一批移民就是为了寻梦而来,美洲大陆也因此被冠以希望之乡 (The Hope Land)的美称。滋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美国文学因而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空间,那就是对美国梦的描绘和刻画。在美国文学的漫漫长河中,美国梦的波涛,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而美国梦的淘金者比比皆是。在对美国梦的追求、实现与幻灭中,这些文学形象或催人泪下、或令人奋发。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形象饱满的美国梦的追求者。马丁·伊登出身于社会的底层,家庭生活贫困,但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梦想,最后凭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勤奋努力,摆脱贫穷挤进了上流社会。
马丁·伊登出身贫贱,但是他有着超人的毅力、为改变现状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为实现美好梦想顽强拼搏的胆气。马丁希望自己具有超人的意志品质,收获美好的爱情,成长为文学大师并因此功成名就、万众瞩目。可以说超人梦、爱情梦、文学梦和成功梦构成了这个年轻人的美国梦。困顿的马丁怀抱梦想,苦苦奋斗求索,为之如痴似狂,为之奔走辛忙,最终成就梦想,一举成名,却又因美好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而遍体鳞伤,最终梦想幻灭,投海而亡。
超人 (Superman)这一概念是著名哲学家尼采在其《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提出并予以推崇颂扬的精神偶像,主要是指在精神和肉体上都不可战胜的完美个体,其有着无可比拟的体格和智慧且不受任何宗教和社会礼教的束缚。马丁·伊登深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并成为其忠实的信徒。他视尼采为精神上帝并一丝不苟地实践超人思想,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人。凭借超强的毅力和智慧,短短几年他就从一个本来说话时连语法都免不了出错的普通水手,一跃成为能够熟练驾驭语言的优秀作家。他在一切方面实践超人理论,因此他高踞在尼采营造的哲学殿堂中俯瞰芸芸众生:他是一个体格强壮的人,因此只尊敬和他一样强壮的人而鄙视一切不如他自己的弱者;他自诩为文学超人,因此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可以教育,引导,启迪甚至拯救无知的大众。这个尼采式的超人,深信自己才是拯救自我的神灵并通过自我拯救进一步救赎大众苍生。他沉浸在哲学世界里,忽略了外部客观因素固有的局限性,忽略了他所信仰的两大哲学 (超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可调和性。他本以为尼采哲学可以帮助他拯救人民,而成为超人的自己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浩瀚的哲学世界。然而,事实却是超人思想不仅与他所追求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理念背道而驰、水火不容,而且使他远离他所热爱的人民大众。
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丁被邀请到律师莫尔斯家做客,第一次接触了上流社会。在做客期间,马丁感到十分窘迫,对这个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水手来说,莫尔斯家高雅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无疑代表着他所向往的文明。同时马丁对莫尔斯的女儿--漂亮柔弱的露丝一见倾心,他把露丝形容为金瓶里的细颈花,美的化身,纯洁的象征。为了赢得她,配得上她,马丁从一点一滴开始塑造自己,日夜伏案苦读,毫不气馁地写稿、投稿。即使他发现他曾向往不已并想挤身其中的资产阶级极其虚伪、愚昧,即使露丝毫不理解他的文学追求并一再用金钱来衡量作品价值,他仍然固执地相信露丝就是他的爱情女神,他笃信这样的爱情可以超越阶级鸿沟、战胜一切。为了爱情,他不得不从事商业写作;为了爱情,他背离了自己的阶层并不惜与唯一的朋友反目。他并不是沽名钓誉之人,如果不是为了保住露丝的爱情,金钱与名誉对他毫无诱惑力。这便是他与露丝的根本不同,也注定了他最终的爱情悲剧。露丝是个爱慕虚荣、讲求实利的资产阶级小姐,势利、庸俗、矫情,于她来说,爱情必然意味着金钱和地位。当马丁身处困顿,一无所有时,她便离他而去,而马丁获得成功时,她又摆出一副趋之若鹜的姿态。马丁一直把爱情看作他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的原动力,现在他精心呵护的爱情之花却被资产阶级的暴风骤雨打蔫了、凋零了。面对感情的荒原,他的爱情梦破灭了。
从他立志要凭借文学创作获取成功,获取爱情那天开始,马丁就立志要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反映周围的现实世界,描述它的神秘,它的奇妙,它的无数苦痛,它的雷霆万钧;他要用他的文学去拯救碌碌大众,改变他那个时代日益腐化堕落的文学现实;他要做一个文学超人,那马背上金发碧眼的拯救者,超然脱俗、力挽狂澜。这样的文学定位注定了马丁严肃作家的坎坷命运、注定了他必须远离商业创作,也就注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是迎合大众品位的媚俗产品。然而,所谓“曲高而和者寡”,他写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可他并不气馁,继续在困苦中坚持写作,创作欲与日俱增。然而现实却让马丁饱尝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尴尬和苦楚。罗丝也不断用文学的商业价值对他步步紧逼,于是为了金钱、为了生存、为了那并不真实的爱情,他开始写一些笑话、打油诗之类的无聊作品以迎合资产阶级的口味和大众的媚俗。当小说《太阳的耻辱》引起空前轰动时,马丁终于成功了,“金钱源源而来,名声也愈来愈响”,他以前的作品相继为许多报刊杂志采用刊登,并奇迹般地风靡出版市场。他却日益绝望消沉,因为他清楚意识到这些所谓读者并不能真正读懂、欣赏他的作品,他们只是在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趋使下接受这些作品。他曾下决心要用文学去拯救的媚俗大众并没有感觉到他作品的真谛,反而在又一轮的盲目从众风潮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他最初的那个文学梦也破灭了。
马丁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超人、想要得到罗丝的爱情并与其共接连理、想要成为一个严肃的作家。他想要得到的这一切构成了他成功的基石。他一直以为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可以获得成功,于是他夜夜挑灯苦读,“一连好几个钟头埋头看书,换了普通的眼睛,准得毁掉十来双了”;他把爱情置于一切追求之上,不惜牺牲创作原则,不惜为斗米折腰;为了成为超人,他甚至背叛了他的出身阶级。饱经磨难后,他成功了,可他的一切努力换来的却不是当初梦寐以求的成功:他成了一个超人,一个无法超越自己的超人,在哲学的殿堂中饱受矛盾信仰的折磨;他苦苦追求的罗丝主动投怀送抱了,为的却是他空洞的名声和实际的金钱;他的作品畅销起来了,却无人真正明白其深意。他的成功之日也就是他的梦想幻灭之时,他惶恐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原来只是梦一场。这个最后的打击抛给给他一堆梦想的残骸,摧毁了继续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真诚善良的马丁怀着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踏上了追求美国梦的不归路。他有过人的胆量和超常的毅力,充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这使他经受住了生活的负荷与磨难,挺过了奋斗中的一道道难关。他是生活的超人,然而却生活在五彩缤纷的梦中,并只为梦而活着,一旦这些梦想一个个在现实的壁垒上撞得粉碎,他便品尝到了幻灭的痛苦,意识到他所得到的永远只能是追求的幻影,于是他不可避免地对整个世界感到彻底失望。
以上从美国文学情结——美国梦的角度,通过对马丁美国梦的破灭分析说明了他的个人悲剧既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又是一幕动魄惊心的时代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
[1]Jack London:《Martin Ede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
[2]雨宁: 《杰克·伦敦作品精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3][英]马尔科姆·布拉德伯利:《美国现代小说论》,王晋华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