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口语谱初探

2015-04-09 10:35余珊珊余崇先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纳西纳西族白鹤

余珊珊,余崇先

“谱,是记录音乐作品的符号。”①《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乐谱,是歌唱和奏乐用的曲谱 (曲调符号)。”②《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无论是传统的琴谱和工尺谱,还是当今流行的五线谱和简谱,虽然所使用符号不相同:或用汉字表示,或用线条加记谱图形表示,或用数字表示等等,其优点各有千秋,但将音乐作品 (曲调)记录在纸上,以提供歌唱和奏乐的功能是一样的。而纳西族的口语谱,则是一种用口头语音来表示相对音高关系的乐谱。假如把这种谱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可看成是一种文字谱,但严格来说,将其称为口语谱是较合适的。从民族音乐传承的角度看,对于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一、使用范围与所涉乐器

口传心授是丽江纳西古乐队中学习乐器演奏以及其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学奏乐器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拜专人为师 (也有世家相传的)。传艺过程中,师傅要按照乐曲旋法及弹奏要领(指法)一点点教,徒弟则跟着师傅一点点记、背,心领神会,并在实践中跟班边听边学奏。纳西族口语谱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口授方式来教授弹奏乐器速古笃的。速古笃是演奏《白沙细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在乐队组合中作为色彩性乐器来使用,并且与《白沙细乐》所体现的内涵有一定的联系。

纳西族口语谱的使用所涉及到的乐器速古笃是纳西语称谓,是模拟乐器所发音而得名。在流传地丽江,汉语称为“胡拨”。此种乐器在《元史》、《新元史》及《元史新编》中均有记载。其琴身为木制,所选材质较讲究,常用密度大、质地坚硬的陈年木材。由共鸣箱、琴杆 (琴颈)、弦轴、琴码和琴弦等部分组成。上部蒙薄木为面板,其上开有小出音孔,下部蒙蟒皮,张丝弦四根,琴轴均偏向一边,琴杆上无品。在面板与皮膜相连接处开一弯月形大出音孔。通体长约108厘米,共鸣箱成瓢状,宽约18—20厘米。

二、速古笃的弹奏方法及其应用音形

速古笃的特点是音色坚实低沉、音量小,但穿透力强。因此,其在乐队中主要是用来弹奏些节奏鲜明的衬托或支撑性低音音形。弹奏时,琴背带斜挂于右肩上,共鸣箱置于右腿近腹处。左手持琴颈以食指按弦取音,右手将无名指和小指立在皮面之上,主要用拇指弹奏、食指辅以拨弦。速古笃弹奏较为固定的衬托性音形,据统计大约有15条左右。

三、文化特征及内涵阐释

语言在一个民族的众多文化现象中是变异最为缓慢,稳定性较强的因素。语言中往往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因此,纳西族口语谱能传承,沿用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以其独特的人文背景所决定的,是有其深厚的文化特征与内涵的。

(一)凸显纳西语语音音节的相关要素及特征

乐谱是记录乐音的符号,而乐音的四大基本特征中其表示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的时值及音高尤为重要。因此,讨论纳西族口语谱,其核心问题,仍要把研究乐音的长短及音高放在首要的位置来进行。从上述所列举的“纳西族口语谱及其所表示音形一览表”中可清楚看到,其语音音节对纳西族口语谱的形成是有重要关系的。

“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大多数地区还有鼻冠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之分。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除少数地区外元音不分松紧,没有辅音韵尾。纳西语的音节多数是声母和韵母结合而成,少数由韵母单独构成,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①转引自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112页。

有的学者按丽江古城大研镇纳西语音系统,将纳西语的音质音位归纳为46个,其中元音音位13个;鼻化元音1个;辅音音位32个。而纳西语的声调 (音节的音高音位)——即调值,大部分学者在实际使用中或进行标示时,将其按语音相对音高的五度标示法分别标为:高平调55,中平调33,低降调21,低升调13等四种。中平调与低降调使用频率较高,高平调次之,而且很少出现在浊声母的音节里,个别情况也会在纳西语的固有词汇中出现。因此,有的语言学家据此推断说:“前三个声调是纳西语原有的基本声调,而低升调很可能是后来在汉语借词的影响下产生的。”此外,低降调在有的语句中受语速及句调的影响而出现音高降感不明显的现象。

“纳西语的音节结构形式可分为四种:首先是声母和单元音韵母及声调相结合 (为绝大多数),其次是单元音韵母和声调相结合,再次是复元音韵母与声调相结合,最后是声母与复元音韵母以及声调相结合。此外,纳西语的多数韵母都能单独构成音节。“②转引自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112页。

纳西语音在其语流中会出现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的缩减、语音同化和声调变化三种形式。“此外,其声调在语流中为使好读好听,避免单调,有时也会产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数量词和形容词中,与词类的关系很密切。”③转引自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112页。

一般情况下,“一定的调类和调值要求用一定的旋律型表现”。④参见杜亚雄:《汉藏语系及诸民族的传统音乐》,《中国音乐》1994年3期。纳西族口语谱,则是纳西人独特的创造性反思维的产物。其特点是巧妙地选用一些本民族语音词汇和短语 (当然还与所要表现的内容有关),利用其每一个音节 (字)的调值 (声调)来表示每一个音的相对应的音高。当然,这里的每一个音节,除调值外,还包括该音节 (字)在念出声时“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的变化成份的发音过程的特定样式”从而形成相对音高的旋律形态。同时,在这里面,其每一个语音还含有唱名意味。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徒弟还要在师傅面对面的口传心授中去感受语速,准确领会其节拍、节奏要素,把握好每一语音的时值,领悟掌握并弹好所传授的每一旋律形态。现举速古笃定弦定音为例:它是用纳西语“汲古哥络”四个音节表示的。其中的“汲”是低降调 (调值21),“古”为中平调(调值33),“哥”仍为中平调 (值调33),“络”为高平调 (调值55)。这里的“古”与“哥”调值记成一样,但实际上与民间拉二胡对高八度音不换把位用低八度音代替拉奏思维是一样的,含有音腔变化往上翻的因素。按纳西语声腔念出来,两语音之间音程接近四度关系,与速古笃四根弦之间的定弦音程 (e-a-d1-g1)是相近的。“汲古哥络”四个音节 (字)在纳西语中所具有的音位关系,正好也是速古笃定弦弹出的四个音的相对音高音位关系,而这四个语音组合在一起还含有“云端鹤跨越”的语义,同时是进一步研究其文化内涵的实例。

总的说来,由于这种口语谱的每一个音节大致表达了一定的音高:即一个语音音节代表一个相对应音高的音级,再加上所构成的每一个词汇或短语,又能表达一定的语义,所以不仅有趣,而且方便记忆。纳西人巧妙利用一些本民族语言的词汇或短语作为学习弹奏乐器的口语谱,确是一种聪慧之举。

(二)体现“一隐二显”的审美情趣

纳西族口语谱的产生及使用,反映了纳西人在吸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的同时,在实践中善于再创新的优良传统。这些可以从纳西文化史中众多出现,乃至今天仍在频繁使用的汉字记音书写纳西语对联,纳汉双语匾额、对联、诗词中可以看出。

汉字记音书写纳西语意的对联,是按纳西语法,纳西语音表达内容,然后用汉字记下,所以文字面上看,往往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汉字,不熟悉纳西语的人看后便觉得莫名其妙,惟有纳西识字人读了才明其意。而纳汉双语诗词、对联、匾额等则没有此困难了。识汉字的人可以从字面理解汉语所表达之意,一看便一目了然,不识字的纳西人一听就知其意,纳汉语言不同而相得益彰,一语双关,确实成了一道纳西文化的亮丽景观。如众所周知的明代嘉靖年间建木府时的题匾“天雨流芳”四字,其纳西语义为:“看书去”,汉语意则成为“天子的恩泽,似甘霖万古滋养。”

因此,纳西族学者扬世光先生将这种纳汉双语联说成是一种一联中含有三副联的趣事:即纳西本意联,汉字记音联和汉意翻译联。“它体现的是“一隐二显”的审美特色:纳西语意联是隐性联,而汉字记音联和汉意翻译联是显性联。再翻过来看,对于纳西人来说,纳西语意联也可以说是显性联,因为纳西人一读就知其纳西本意了。“①杨世光:《学海钓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年,第187-190页。这种一语巧多用,一言表多意的现象,恰也反映出纳西人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多重思考,往往别出心裁表达意蕴的思维方式特征。

(三)内含白鹤崇拜的文化意蕴

白鹤,作为长寿的象征,多见古今书画中,这主要是汉文化内涵的体现。而从纳西族民间传说、故事、民歌等与白鹤相关的内容来看,特别是从《白沙细乐》所表现的内容和与此相关联的纳西族口语谱所涉及到的内容来看,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其中反映纳西族白鹤崇拜的观念尤为突出,这些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在纳西族文化观念中,白鹤是作为爱情婚姻的媒介,喜庆吉祥的象征来反映的。”②杨世光:《学海钓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年,第187-190页。纳西族民间故事《白鹤媒人的传说》和民间史诗《创世纪》记载中有如出一辙的故事情节。

虽对白鹤着墨的篇幅不多,但其所起的作用与其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小:人类后来得以繁衍,给人类未来带来美好、幸福的希望等一切都与白鹤相关,因此,白鹤自然成为了纳西先民顶礼膜拜的吉祥物。纳西族从古至今一直把在喜事、婚事中传递信息起媒介作用,并使事情得以顺利成功的人 (媒人)称为“哥排米拉布”——即白鹤媒人之意,看来其出处就在这里,同时形成一种习俗相传至今。

其次,在纳西族丧葬礼仪中,白鹤又是作为亡者化身,灵魂载体的角度出现的。笔者在采访中听老艺人们讲,《白沙细乐》乐队中所用的几种乐器,在奏乐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笛子奏出的主旋律象征亡灵在云中飘荡。二簧(拉弦乐器。似京胡)奏出的乐音表现活着的人的哭泣声,表达与死者难舍难别。速古笃则象征白鹤,其弹奏音形表示白鹤在鸣叫。

从《挽歌》“祭死者”要跳白鹤舞的记载分析,《挽歌》与《白沙细乐》一样,其所反映的送魂 (或安魂)的内容也是相同的,由此可证明:白鹤舞不仅是一种产生较早的祭祀舞蹈,而且是东巴丧葬仪式舞蹈中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曾经是纳西丧葬仪式中不可缺的舞蹈。在丧葬祭仪中,白鹤舞与《美丽的白云》《挽歌》等以歌、乐、舞的形式,共同承载并表达完成着为亡者安魂、送魂这一核心的主题。

《白沙细乐》所用乐器之一的速古笃,在演奏时所奏的音乐形态 (口语谱)要么模仿鹤鸣,要么其语义与白鹤动态相关,或与白云有关,这些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纳西先民白鹤崇拜特征的信息遗存仍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同时,也由此近一步印证了《白沙细乐》创自纳西民间一说。

结 语

纳西族口语谱,念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利于记忆,弹奏起来又便于激活思维,按方法练习,入门快,掌握快,进步快。纳西族口语谱作为一种音乐传承的辅佐工具,在纳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弘扬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不小的。它所蕴涵的历史信息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舞谱等同样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遗憾的是随着一个个老艺人的去逝,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纳西口语谱也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就需要更多的文化人、学者、音乐爱好者参与进来,认真学习,深入搜集整理和研究,扩大宣传,以确保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健康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以便在纳西文化建设上,学术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

[2]杜亚雄: 《汉藏语系及其诸民族的传统音乐》,《中国音乐》1994年第3期。

[3]和少英: 《纳西族文化史:语言与文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李英:《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纳西语的声调》,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纳西纳西族白鹤
独孤求败白鹤滩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白鹤的真爱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白鹤”飞得高靠的抓“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