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个问题的认识

2015-04-09 10:35王定国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文明

王定国,张 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的基本目标,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不仅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共同奋斗,还需要解决好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环境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好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全面小康的社会,不应该仅仅是城镇居民的小康,而且应该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小康。从收入水平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89元,两者相差2.75倍;从生活水平看,除了少数富裕的农村外,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无论在生活的品质方面,还是在生活的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城乡发展失衡,既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解决好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一个基本路径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十年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面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实现,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奠定好基础。

第二,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助农惠农政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如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出的农机补助、良种补助、农业税免除等政策;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政策。这些助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中央制定的各项助农惠农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制约了中央助农惠农政策作用的发挥。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把中央的各项助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发挥助农惠农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第三,积极稳妥地的推进城镇化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是我国解决城乡发展失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城镇化发展还有比较大的空间。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推进城镇化发展作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抓手,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逐步并轨、小城镇建设的推进等措施和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在此致基础上,逐步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第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渠道。当前,农村居民收入的渠道主要依靠务农和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渠道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措施和办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好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

全面小康的社会,不应该仅仅是东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小康,而且应该是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小康。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和东部地区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区域发展失衡,既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解决好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确定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开始实施以来,在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中,要继续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打好基础;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做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打好环境基础;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办法,要由过去主要开发物转变为既开发物又开发人,且以开发人为主,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各类软要素为主。只有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才能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

第二,中西部地区要利用好各种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和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中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新疆的油气资源,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云南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中西部地区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加快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云南作为西部边境少数民族省份,在旅游、矿产、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云南在发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加快旅游、水力发电、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缩小和发达省区的差距。

第三,中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走特色发展之路,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和发达省区差距的必然选择。中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别是要从自身的产业和资源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特色发展,在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比较优势,才能使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省区的差距。目前,云南要充分利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机会,在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通过特色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在跨越发展中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全面小康的社会,不应该仅仅是富裕阶层的小康,而且应该是包括社会全体阶层在内的全国人民共同的小康。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全国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包括城市的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贫困人口。我国的贫困人口虽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是比较大的。仅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按照2300元的标准,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8249万人。不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问题,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需要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让贫困人口能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富裕,和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实现小康。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出发,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劳动就业体制机制,为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贫困和就业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失业群体和就业不充分的群体。解决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让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实现充分就业,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体制机制,通过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体制机制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在完善劳动就业体制机制时,要重点关注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通过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解决他们脱贫致富的问题。

第二,在深化改革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存在一个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过低,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其中,收入分配制度不规范,是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水平过低的重要原因。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要通过政策的调整、制度的完善,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措施和办法,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在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政策的调整,如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等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为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小康的社会,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产品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品质的环境基础。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使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和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品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出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群众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进,而且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支持与配合。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对环境保护工作参与的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要通过宣传、教育、体验等途径和方法,强化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正能量”。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要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法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依法进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当前,在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方面,要在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罚。只有确实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法治建设,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创造条件。生态文明建设要顺利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要取得实效,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源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只有确实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才能使经济增长包容环境的保护,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1]周利兴,杨锡山:《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分析》,《思想战线》2012。

[2]王定国:《试论当前我国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增刊。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文明
请文明演绎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漫说文明
隐形贫困人口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对不文明说“不”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文明歌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