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构建“印度安全”战略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源起

2015-04-09 10:35张世均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藏印度英国

张世均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构建“印度安全”战略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源起

张世均①

19世纪后期,俄国构建了打通中亚地区直到印度洋的扩张战略,而英国构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扩张战略。英俄各自构建的印度周边扩张战略,加剧了两国在印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争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加紧了对中国新疆、西藏的侵略,造成了中国与印度边界地区的领土争议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源头。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给中印两国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的边疆安全、政局稳定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英国;俄国;扩张战略;中印边界问题;源起

19世纪后期,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对外扩张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亚洲,构建了打通中亚地区直到印度洋、威胁英属印度的扩张战略,而英国构建了“三个缓冲国、两个同心圆、一个内湖”以“拱卫印度安全”为重点的扩张战略。英俄各自构建的印度周边扩张战略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加剧了两国在印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争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加紧对中国新疆和西藏的侵略,制造了中国与印度边界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给中印两国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的边疆安全、政局稳定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一、英国政府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

19世纪后期,俄国构建了打通中亚地区直到印度洋,威胁英属印度的扩张战略,而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南下扩张、确保印度安全,构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扩张战略。英俄各自构建的印度周边扩张战略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英俄加剧在印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争夺。

(一)英俄两国构建的印度周边扩张战略

1.俄国政府构建的中亚扩张战略

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使俄国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也随之扩大,造成欧洲市场无法满足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沙俄政府急需打开经过中亚地区通往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道路。

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为了壮大国家实力和维护国家安全,就构建了“在西方力图打通入波罗的海的出口,在东方则企图通往中国和印度”*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4~115页。的扩张战略,“征服中亚是为了控制俄国通向俄国商人尚未涉足的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富国的唯一通道”。*[苏]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1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页。沙俄如果实现这一扩张战略,就能够从中亚地区进入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甚至威胁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的安全。

1856年3月,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利后,在黑海地区的扩张受到阻碍,使“俄国有可能进攻印度的问题,又重新提出来了”。*恩格斯:《俄国在中亚细亚的进展》,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36页。1858年,沙俄政府先后派出三个代表团分别前往波斯(今伊朗)、中亚汗国和中国喀什地区,加紧在中亚邻国进行活动以为俄国获取更多的利益。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俄国构建了各种在中亚地区打击、排挤英国势力,甚至包围印度,打通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南下”扩张政策,集中主要精力在中亚地区进行渗透与扩张,与英国在中亚地区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与英属印度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如波斯、阿富汗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区。

2.英国政府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帝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受到德意志帝国的严重挑战,双方在欧洲、非洲、西亚、东亚地区都开展了激烈争夺。为了确保控制从非洲经印度洋至远东一线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英国政府和智库专家设计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构想——“三个缓冲国、两个同心圆、一个内湖”。按照英国政府与智库专家构想的“三个缓冲国”中的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就是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都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为“阿富汗”,让它挡住沙皇俄国对印度的威胁。所谓“两个同心圆”中的内圆由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组成;外圆由波斯湾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组成。所谓“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下的印度洋。*王 贵,喜饶尼玛:《西藏历史地位辩》,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年,第174~175页。

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在所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中,把印度北方的安全屏障建筑在控制中国西藏、新疆、阿富汗、波斯的基础上,这就形成了英国政府在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印度安全”战略构想。根据英国政府所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思维,中国西藏、新疆在英国的南亚战略防卫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可以阻止沙俄实施南下扩张政策,又可以从印度向北入侵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廓尔喀(尼泊尔)、不丹、哲孟雄(锡金)等国家,进而入侵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实现英国政府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

(二)英俄构建印度周边战略的冲突与实质

1.英俄两国扩张战略的冲突

19世纪后期,沙俄在中亚地区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引起了英国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导致俄英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甚至陷入了紧张的状态。俄国政府在中亚地区推行的南下扩张政策,使英国人深感恐惧,甚至有历史学家评论说英国政策的决策者都患上了“恐俄症”。*张本英:《保卫印度:19世纪英国东方外交的全部秘密》,《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英国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与俄国的南下扩张战略形成了针锋相对的格局。

俄国从1864年开始,就拉开了在中亚地区进行大肆扩张的序幕。1864年9月,俄国军队攻占土耳其斯坦地区的首府奇姆肯特城(Chimkent)。奇姆肯特城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南部,是中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商业枢纽,又是浩罕的重要军事据点。俄军占领奇姆肯特城后,就等于控制了整个楚河流域(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为继续南下阿富汗、逼近印度西北边境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俄军占领奇姆肯特城的行动在英国引起极大反响,被一些公众舆论“认为这是对印度的威胁,报纸上开始谈论同俄国开战的问题”。*王治来:《中亚近代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0页。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俄两国分别在阿富汗南北方向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将边界向前推进到与阿富汗领土接壤的地区,对阿富汗构成新的直接威胁。英国政府出于“拱卫印度安全”,并与沙俄争夺对中亚地区控制权的战略需要,企图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873年1月31日,英俄达成的协定中规定,俄国承认阿富汗不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等于承认阿富汗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很显然,阿富汗的独立,对于英属印度的安全和亚洲的稳定至关重要。”*Henry Rawlinson, England and Russia in the East:Aseries of Papers on the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 of Central Asia,London:John Murtay,1875,p.321.1874年2月,迪士累利出任英国首相后,表示“我对在中亚与俄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不抱太多的信心”。*Aftab Ahmad Khan,Central Asia,Political Ascendancy and Diplomatic Pulls:An Imperial Era,New Delhi:Dilpreet Publishing House,2002,p.30.随即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亚地区的“向前推进”政策(Forward Policy)。1876年11月,英印军队占领了北邻阿富汗、西界伊朗的奎达,逼近阿富汗的坎大哈。阿富汗政府为寻求沙俄的庇护,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助阿富汗等条款的条约草案,拒绝了英国派遣使团访问阿富汗的要求,引起英国政府的不满。英国政府不能容忍阿富汗与沙俄结盟,议员伊斯特维克警告英国政府,俄国在印度不同方向的扩张会造成严重后果。*Aftab Ahmad Khan,Central Asia,Political Ascendancy and Diplomatic Pulls:An Imperial Era,New Delhi:Dilpreet Publishing House,2002,p.18.英国政府便以使团遭到拒绝为借口于1878年11月出兵侵略阿富汗,尽管英国殖民军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甚至一度占领了喀布尔,并于1879年5月26日强迫阿富汗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甘达马克条约》,使阿富汗成为了英国的附属国。但是,《甘达马克条约》的签订激起阿富汗国内人民的义愤,阿富汗民众纷纷组织抗英游击队。1880年7月,阿富汗抗英队伍收复了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包围了首都喀布尔,迫使英国政府同阿富汗政府签订妥协性协定,同意阿富汗内政自主。1881年4月,英国军队不得不全部撤出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以英国的失败而告终。

19世纪后期,俄国与英国在争夺阿富汗的同时,还不断地进入波斯、中国西藏地区,对印度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20世纪初期,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快速崛起,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开展了全方位的挑战。英国与俄国在中亚地区的争夺进入“再平衡时期”,1907年8月31日,英国与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了《英俄协约》,界定了两国各自在波斯、阿富汗与中国西藏地区的势力范围。《英俄协约》规定波斯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波斯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俄国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保持西藏领土完整,英俄双方不能吞并西藏,中国是西藏的宗主国,任何关于西藏拉萨政府的事务双方都必须通过中国政府来解决。*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至此,英国与俄国在中亚地区的争夺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而暂告一个段落。

2.英国构建“印度安全”战略的实质

1849年3月,英国占领印度西北地区的旁遮普,“在完成对印度的征服后,也一直以印度为基础,从北东西三面扩展殖民帝国的疆界,夺取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其中北面一路就是通过阿富汗而向中亚渗透”。*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19世纪后期,英国政府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箭三雕:一是遏制沙皇俄国向中亚地区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为英国在中亚地区谋求政治与经济利益;二是为巩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将中亚地区作为大英帝国在印度统治的屏障,实现“拱卫印度安全”;三是以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为基地, 对中国的新疆、西藏进行侵略扩张,扩大英国的殖民统治范围,实现“英国管理下的西藏”。

因此,英国政府在19世纪后期所构建的“印度安全”战略是在为英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侵略制造理论依据,其实质就是为英帝国主义对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进行侵略扩张提供战略服务。

二、英国对中国新疆、西藏的侵略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源起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政府一方面为了遏制俄国在印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扩张和掠夺,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英帝国获取更多的利益,加紧了对中国新疆和西藏的侵略与掠夺,造成了中国与英属印度边界地区的一系列争议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源头。

(一)英国对中国新疆、西藏的侵略行动

1.英国对中国新疆的侵略行动

19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抵御俄国的南下扩张政策,“窥伺中国新疆地区,多次派遣间谍前往喀什葛尔与阿古柏勾结,妄图使其所统治的区域脱离中国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

1865年3月,中亚浩罕的阿古柏开始入侵中国新疆喀什;4月,阿古柏建立“哲德沙尔汗国”,进一步扩大对新疆的侵略。英国为了给印度安全设置屏障和侵略新疆,加强了与阿古柏政权的联系。1866年,英印政府通过克什米尔大君与阿古柏发生了最早的接触,商讨促进南疆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贸易往来问题。*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London:Longmans,1963,p.26.英属印度与南疆的贸易额开始迅速增长,其中有不少是武器和军火。*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London:Longmans,1963,p.318.1868年初,阿古柏指派亲信那扎尔出访印度旁遮普,寻求英国的支持,*[英]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74页。要求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承认阿古柏政权。1869年5月,英国退役陆军军官海沃德在与阿古柏进行多次接触后,向英印当局提出了扶持阿古柏的建议。*H.W.Bellew,Kashmir and Kashgar:A Narrative of the Journey of the Embassy to Kashgar in 1873-74,London:Trubner & Co.,1875,p.17.于是,英国政府决定向阿古柏政权赠送大批军火,并允许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设立军工厂。

1870年初,英国驻华公使馆奉英国政府之命,竟然派人到总理衙门,要求清政府放弃新疆,承认阿古柏政权,当即遭到总理衙门的严词驳斥。*Immanue.C.Y.Hus,The Ili Crisis: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 1871-1881,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1965,p.29.1873年初,阿古柏委派其外甥赛义德去印度加尔各答,邀请英印政府派遣代表访问喀什,并提出英俄“签订一个保护阿古柏王国”,把南疆划入英国势力范围的“国际协定”的建议;*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London:Longmans,1963,p.49.同年夏天,英印当局组建了“中亚贸易公司”,专门从事经济上掠夺新疆的活动。*Frechtling, L.E.,“Anglo-Russian Rivalry in Eastun Turkistan,1863-1881”,Royal Central Asian Journal, Vol.XXVI, July, 1939, part III,p.477.1877年1月10日,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抵达伦敦。刚从北京返英述职的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即出面与郭嵩焘交涉,否认中国在新疆的主权,要求清军从新疆退兵,郭嵩焘拒绝了英国政府的无理要求。*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209页。1878年1月,中国军队在南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彻底击溃了阿古柏匪帮,恢复了对南疆的管辖。

英国妄图利用阿古柏匪帮分裂新疆,把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变为英国“附属保护国”的企图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英国随后在喀什开设了总领事馆,加强了对中国新疆地区的渗透和掠夺。

2.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行动

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Lansdowne)说:“就西藏的地理位置而言,英国应成为其保护国。在有关西藏的事务上占据这样的支配地位,是绝对必要的。”*Great Britain,“Foreign Office Record.F.O.535”,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Tibet,vol.4,p.194.从19 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西藏。1876年9月13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烟台条约》,从而获得进入西藏的权利,为英国侵略西藏打开了大门。1888年3月,英国派遣2 000余名英印军人大举入侵西藏与锡金交界处的隆吐山。西藏地方军队抵抗失利,清政府派驻藏大臣升泰与英国进行谈判后,下令藏军撤退。清政府与英属印度于1890年3月17日在加尔各答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规定中国承认锡金是英国的被保护国,并划定中国与锡金的边界。1891年12月5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藏印续约》,规定开放亚东为商埠,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贸易,准许英国派员驻扎;藏、印、锡边界免税贸易5年;限制西藏人在锡金的传统游牧权利。*高鸿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4~205页。《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使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1903年11月6日,英国再次派遣英印军队2 000余人入侵西藏江孜县;7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才事后表明“(英国政府)决定派我国使团随带适当数量卫队进入西藏领土”。*Great Britain,“Foreign Office Record.F.O.535”,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Tibet,vol.1,pp.14~15.1904年4月11日,英军占领江孜;8月3日,英印军队侵占西藏首府拉萨,并劫掠、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9月7日,英军上校荣赫鹏胁迫西藏地方官员罗生戛尔曾在布达拉宫签订了《拉萨条约》,规定增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允许英国分别派员监管商务;向英国赔款50万英镑,赔款付清之前,英军驻扎在春丕山谷;拆毁自藏印边界沿江孜至拉萨一线的军事设施;未经英国允许,不得割让西藏领土,不得让其他外国人入藏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出版社:《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99页。英国希望通过《拉萨条约》将西藏变为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但是清政府拒绝批准《拉萨条约》,英国政府的阴谋再次失败。

沙俄对中国新疆、西藏也怀有侵略野心,除了利用其境内布里雅特蒙古人与藏族同信黄教的关系,以派人学经为名向西藏进行渗透和扩张外,还担心西藏成为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要求英国“维持西藏现状”。总之,“英俄久窥藏地,实皆注意印度”,*吴丰培:《清季筹藏奏牍》第1辑第2册,“鹿传麟奏牍”卷3,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4年,第3页。英俄帝国主义对中国新疆、西藏的侵略和掠夺不仅损害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而且埋下了后来中国和印度发生边界争端与冲突的种子和祸根。

(二)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源起

1.“约翰逊线”与中印边界争端西段问题的源起

中国与印度边界西段的传统习惯线是沿喀喇昆仑山的走向而确定的。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与印度边界西段的传统习惯线仍然是中英两国政府的共识,并且被两国政府所遵守并执行,如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海德华在1870年指出:“喀喇昆仑山的主脉向东伸延,从穆士塔格到喀喇昆仑,从喀喇昆仑到羌臣摩诸山口,在地理上和政治上可以确定为克什米尔大君领地的北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1961年,第36页。1911年中国编撰的《新疆图志》亦指出:沿喀喇昆仑山走向的“老界”实际上是中印之间的传统边界线。*袁大化等:《新疆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0页。

19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关注俄国从新疆方向带来的威胁,担心喀喇昆仑山成为英俄“两国历史上第一条共同边界”*Neville Maxwel,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p.28.而危及印度的安全,“主张把中印边界线西段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张世均:《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危机控制机制探析》,《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第4期。于是,英印官员约翰逊(W·H·Johansson)于1864~1865年对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地区进行考察后,经阿克赛钦回印度。1867年,约翰逊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杂志》上发表考察报告,主张把阿克赛钦地区划进印度版图,并将中印西段边界线划在昆仑山一侧,即所谓的“约翰逊线”出炉。但是,“约翰逊线”也遭到部分英国人的反对,如于1868~1869年考察过新疆的罗伯特·肖(Robert Shaw)在其著作中指出:“我们近来出版的地图……却把并不属于他(笔者按,指英属印度)的那块地方划入了他的疆域之内,而这地方的全部居民都是另一个国家的臣民。”*Robert Shaw,Visits to High Tartary,Yarkand and Kashgar,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p.107.1892年,中国政府派出官员踏勘了新疆南部边界,并在喀喇昆仑山山口树立了界碑。*Neville Maxwel,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p.30.中国政府在击败阿古柏入侵后,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使英国的“前进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1897年1月1日,英国陆军情报局主任约翰·阿尔达(John Arda)提出“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所有中国领土都划归英属印度”的“阿尔达线”。1899年3月14日,英国驻华公使窦讷乐(Claude MacDonald)把英国驻新疆喀什噶尔的代表马继业(George Halliday MaCrtney)主张的“沿喀喇昆仑山走向,而把阿克赛钦南部的林济塘划归印度”的中印边界线提交给中国政府,即所谓的“马继业—窦讷乐线”。但中国政府未予理睬。1927年,英国人重新采纳了沿喀喇昆仑山直到喀喇昆仑山山口的边界线,放弃了对该线以北中国领土的要求,但喀喇昆仑山山口以东的边界走向却未被提及。*Xuecheng Liu,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and Sino-Indian Relations,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4,pp.65~72.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1927年关于中国与印度西部边界线的决定。这样,由“约翰逊线”所造成的阿克赛钦归属问题就成了中印边界西段争端的焦点。

阿克赛钦的面积约为3.35万平方公里,是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就是从中国新疆到达西藏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管辖的领土”。*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古近代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英国人并没有把擅自划定的中印边界西段线——“约翰逊线”告知清政府,历代中国政府更谈不上承认所谓的“约翰逊线”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依据所谓的“约翰逊线”抗议中国政府修建通过阿克赛钦的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阿克赛钦地区存在领土要求,甚至连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59年9月13日也承认:“我们在那里没有哨所,而且实际上几乎就没进去过。”*Neville Maxwel,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p.130.

2.“英尼战争”与中印边界争端中段问题的源起

中印边界争端的中段是指中国西藏的阿里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北方邦接壤的一段,包括巨哇、曲惹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区,面积共2 000余平方公里。*李 健:《中国与周边国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8页。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长期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居民几乎全部是藏族或与藏族有着血缘关系的夏尔巴人等。现今,中印边界争端中段的2 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几乎全部控制在印度政府手中。

19世纪初期,印度与中国在今天的中印边界中段地区并不接壤。英国随着在南亚殖民扩张活动中的升级,很快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尼泊尔。1814年11月1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赫斯廷斯(Lord Hastings)以边界问题为借口,发动侵略尼泊尔的战争。由于尼泊尔国力弱小,加上清政府拒绝援助,导致尼泊尔战败。1816年3月4日,英国强迫尼泊尔签订不平等的《萨高利(Sugauli)条约》,割取了尼泊尔南部和西部平原区的大片领土,*王宏纬:《尼泊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4~126页。英属印度从此开始了在这一地区与中国西藏接壤的历史。

英国殖民者以从尼泊尔获得的土地为据点,单方面把喜马拉雅山山脊视为中印两国在这一地区的边界,擅自改变中国与尼泊尔边界划分的传统习惯线,不断地蚕食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土。英国政府先后把一些藏族村庄及藏族牧民使用的传统牧场,划归印度管辖。但是,英国的行为不仅没有获得中国政府与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认可,反而遭到了中国的反对,如1821年,英国企图在这一地区进行测量活动时,就因受到西藏地方官员的阻挡而未能如愿。1919年,英国侵入了桑、葱莎地区,但英属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地图上仍然明确标明桑、葱莎地区在中国境内。在1926~1935年间,西藏政府与英国就桑、葱莎两个地区的问题进行交涉,英国仍然承认葱莎以北至山口地区归西藏所有。1930年,西藏地方官员的一份报告也明确指出:“凡活不桑河流经之处以上……的地方,都无可置辩地是属于(西藏)政府。”*康民军:《英国的扩张与中印边界中段问题的产生》(2008年9月1日),参见http://kangminjun.blog.sohu.com/98782410.html。中印边界争端中段问题的争议地区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0~1958年4月期间被印度侵入或侵占,形成了中印边界争端中段争议的问题。

3.“麦克马洪线”与中印边界争端东段问题的源起

中国与印度边界东段争端是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之争。传统习惯线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约100公里处的喜马拉雅山南麓,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西藏所属的门隅、洛隅、下察隅三个地区,这些区域自古就是中国管辖的领土,甚至在1903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行政区域”图都表明,中印边界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麓而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1961年,第10页。现今,中印边界东段争端地区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控制在印度政府手里。

19世纪后期,英国实施抗击俄国南下扩张和拱卫印度安全的扩张战略,企图将中国西藏变成“英国管理下的西藏”缓冲国。英国从1876~1904年曾经多次发动武装入侵西藏的军事行动,为英国在西藏地区获得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利益。

20世纪初期,英国改变过去武力侵略西藏的政策而采取拉拢、引诱西藏地方当局脱离中国而“独立”的策略来实现其控制中国西藏的目的。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再次发生政权更迭。尽管西藏上层人士对清政府的“新政”不满,但并不愿意与中央政权断绝关系。*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47页。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西藏为中国国民政府领土的一部分。*西藏社科院:《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2页。

1912年8月17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向中国政府提交照会,要求“中国不得干涉西藏内政”、“关于西藏问题,中英两国另立新约定之”,*西藏社科院:《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7页。拟召开中英藏三方会议来处理西藏问题。中国政府对英国要求召开关于西藏问题的会议以及西藏代表地位问题的做法非常不满,提出了反对意见,但由于“国家的软弱使中国不得不到会议桌上来”。*[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陆 仁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43页。1913年10月13日,中英藏三方会议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这实际上是英国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1914年3月24日,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上以支持西藏“独立”诱使西藏地方政府首席代表伦青夏札作秘密换文,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印藏边界线,把门隅、珞隅和下察隅等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印度;*Indi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The Sino-Indian Boundary:Texts of Treaties,Agreements and Certain Exchange of Notes Relating to the Sino-Indian Boundary,New Delhi:The Indi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1962,p.38.7月3日,中国中央政府代表拒绝在关于中印边界划分问题的《西姆拉条约》上签字,西姆拉会议无果而终。1936年,“达旺周围的居民认为他们处在西藏政府的统治之下”。*Parshotam Mehra,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A Documentary Study of the Internecine Rivalry between India(Tibet and China,Vol. 2, 1914~1954),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p.92.由于中国政府坚决拒绝承认《西姆拉条约》的有效性,英国直到1943年春才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成立“东北边境行政特区”。1944年冬和1945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要求英国部队立即从门隅南部……下察隅和瓦弄撤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1961年,第105页。在1946年7月~1947年1月间,中国政府对英国在西藏南部地区进行的渗透和入侵活动进行了四次照会抗议,而英国则把责任推给印度临时政府。1947年2月,中国政府向印度驻华大使馆提出了严重抗议,声明中国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拥有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1961年,第25页。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帝国主义向中国西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野心,炮制出来的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一系列非法协定,不论是“约翰逊—阿尔达线”以及“马继业—窦讷乐线”,还是“麦克马洪线”,本质上都是英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印度的统治而单方面划订的战略边界线,目的是为英帝国的利益服务。

三、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产生的影响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单方面擅自划分的中印两国边界线,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历届政府都拒绝承认。英国政府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日后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成为了中印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印度企图继承英国在西藏的权益,干涉中国内政而导致两国关系走向对立

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1日,印度成为了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尽管一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同创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中国与印度即使在建交的初期,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分歧就显露出来了。

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希望继承英帝国在西藏的遗产与特权,把西藏变成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 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第57页。1950年10月,中国政府派遣军队解放西藏,印度政府大为不满,“深表遗憾”,怂恿十四世达赖喇嘛迁至亚东,以备随时前往印度。由于中国政府对印度的干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才使印度不再干涉中国进入西藏之事,但要求考虑印度在西藏的利益。*孙士海,葛维钧:《印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97~498页。

1959年3月10日,西藏发生以达赖为首的反动上层集团旨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17日,达赖喇嘛及其随员逃离拉萨前往印度;31日,达赖一行经西藏错那县沙则进入印度控制区的当天,印度外交部官员率武装部队迎接,印度总理尼赫鲁亲赴达赖下榻地与其会见,并在印度人民院发表“印度政府给予达赖喇嘛政治避难”,“达赖在印度期间将获得尊敬的待遇”等支持达赖集团叛乱的讲话,公开干涉中国内政。*孙士海,葛维钧:《印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98页。印度媒体也对中国进行大肆污蔑,导致中印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使中印关系由友好合作走向了对立。时至今日,印度政府仍然利用达赖集团干涉我国内政,发表不合时宜的涉藏言论,并且允许达赖集团设立在达兰萨拉的所谓“流亡政府”进行各种宣传“西藏独立”等分裂中国领土、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违法活动。

(二)印度侵占边界争议地区的中国领土,制造了中国边疆安全危机

英国殖民者从南亚地缘战略构建“拱卫印度安全”的扩张战略,印度政府在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扩张战略,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入侵占领中国领土,给中国政府制造了一系列的边疆安全危机。

1950年,印度政府趁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机会,在中印边界东段大举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特别是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1952~1954年,印度在中印边界中段地区占领了中国领土桑、葱莎、巨哇、曲惹等地区,几乎控制了中段争议的所有地区。1954年,印度官方出版的地图就片面修改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把英国擅自制造的中印边界线和盘托出,企图强迫中国接受。1957年10月,印度侵占了中印边界西段的巴里加斯。1958年12月,印度尼赫鲁总理致函周恩来总理,要求中国政府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中、西段的印方主张线。*李 健:《中国与周边国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总理在西藏农奴主叛乱不久,就向中国政府提出中印边界争议地区12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全部归印度的要求,指出中印“传统的疆界是遵循以喜马拉雅山脉峰顶的分水岭为界的地理原则的”,“麦克马洪线”是沿“天然分界线喜马拉雅山脉的峰顶走的”;*“Note Given by the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New Delhi, to the Embassy of China in India, 25 September 1962”,Notes,Memoranda and Letters Exchange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and China, July 1962-October 1962: White Paper No.VII,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1962,pp.55~56.8月25日,印度军队侵占朗久,袭击中国西藏马及墩边防哨所,挑起武装冲突;*Neville Maxwe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p.107.10月20日,印度军队入侵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国领土,挑起更为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中国政府一再要求印度政府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来解决两国边界争端问题,但印度政府却变本加厉地入侵中国领土,认为“只不过是行使保卫印度领土的合法权利”。*“Note Given by the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New Delhi, to the Embassy of China in India, 25 September 1962”,Notes,Memoranda and Letters Exchange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and China, July 1962-October 1962: White Paper No.VII,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1962,p.86.1962年10月20日清晨,印度军队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并取得胜利。尼赫鲁在这次为“争取同情而玩弄冷酷的政治花招”*参见R.C.Ayer,“The Sino-Indian Dispute”,Frontier(Calcutta),vol.21,1970.的边界战争后,中印两国关系降到冰点,官方与民间交往陷于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印两国关系才开始出现转机,8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出现突破的迹象。至今,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边疆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造成中国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矛盾,破坏了中国政局的稳定

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将西藏的政治纳入清朝中央集权制的轨道中,稳定了清政府的政局,有利于西藏社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加紧了对西藏的侵略和对西藏地方部分统治者的引诱利用,产生了分裂西藏的亲印势力,破坏了清政府在西藏稳定的政局。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藏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清政府在藏军抵抗失利时罢免力主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任命升泰为驻藏大臣,实施“罢兵定界”,*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3辑(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747页。并签订对中国不平等的条约,这样中央政府的政策与要求坚决抵抗的西藏地方政府的矛盾激化。以后,西藏僧侣上层进一步要求扩大管辖权利,致使同驻藏大臣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1903年,英国再次发动侵藏战争, 驻藏大臣升泰再次向英军妥协。随着中英关于西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再次签订,使西藏垄断贸易的贵族与英印势力连在一起,促使僧侣上层政治发生转变——成为西藏的亲英势力。十三世达赖喇嘛决定“利用英国和印度作为与清王朝打交道的中介人和支持者”,*[美]梅·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 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第56页。来构建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新格局。1913年,在英国发起召开的西姆拉会议上,西藏地方政权的代表作为独立一方参加会议。1914年麦克马洪和西藏地方代表确认的“麦克马洪线”及英藏双方签署了“西姆拉条约”。至此,西藏地方政权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政权,破坏了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导致西藏地区政局动荡。

印度在独立以后,企图继承英帝国在西藏地区获得的权益,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积极与英美等西方国家配合希望使西藏独立。如前述的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后,印度政府极为不满,怂恿十四世达赖喇嘛随时前往印度。1956年夏,印度总理尼赫鲁与达赖谈话时就提出:“如中国超出协议范围,西藏有困难时,印度将帮助西藏。”*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位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年,第273~274页。印度一些扩张主义分子公然宣称“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印度和西藏是母子关系”等声援西藏分裂分子。1959年2月,印度的一些报纸就开始大肆散布西藏将要发生叛乱的言论,目的是要搞乱西藏民众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3月10日,西藏叛乱分子派出“代表”到印度驻拉萨领事馆,表明西藏是“独立国”,要求印度给予“保护”。印度驻拉萨领事馆竟然公开接见叛乱代表,并表示向印度政府转达其要求;3月31日,达赖等人进入印度控制区;4月24日,尼赫鲁会见达赖喇嘛,并给达赖和叛乱分子提供所谓的政治庇护,后来在印度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旦增伦珠:《印度对藏政策的历史演变》,《西藏发展论坛》2007年第2期。从此,达赖集团在印度遥控组织、预谋、策划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制造了一系列破坏西藏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的事件,给中国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维稳压力。

英国对西藏的入侵和印度政府企图继承英帝国在西藏“遗产”的言行,严重地干涉了中国内政,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责任编辑 段丽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危机管控机制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14YJA770021);西南民族大学“专门史硕士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2011XWD-S060105)

张世均,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610041)。

猜你喜欢
西藏印度英国
都是西藏的“错”
英国的环保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英国圣诞节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