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萍
(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吉林 长春 130022)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理念、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等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民族大众的心理结构中,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无法割舍的,也是传承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驱动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和自新的内在动力,对于构建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与人类文明史相始终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领域的奇珍异宝,具有独特的内容、严密的体系和自身的终极关怀。近代,丧权辱国、亡国灭种背景下的救亡情结深入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而以军事力量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为评价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标准,部分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倡导社会发展建设应追随仿效西方。时至今日,这种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脉和强大的传承力量,文化自信的短暂迷失后,必然是更大程度上的文化自觉。因此,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全面系统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作为有机整体,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同时,结合现当代情况,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从而形成便于人们学习、评价和继承的传统文化体系。
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区分精华和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立足国情,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盲目否定而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全面复古思想,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教条倾向。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既要警惕唯物质科技发展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对人性道德带来的伤害;又要避免纯粹的精神决定论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以共享发展成果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
传统意味着历史,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绝不能被历史所局限,而是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历史告诉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使其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共存、共同发展。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努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尤其是能够指导当前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思想,又要抛弃封建等级、权力本位、愚孝愚忠、迷信鬼神等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同思考,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我们立足于现有的历史条件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面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依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强国之“强”,不仅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要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当代精神的指导,也要有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起,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者和创新性发展者。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于,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创造性继承历史和创新历史而不能盲目否定历史。因此,文化强国应当自觉地寻找并构建历史传统的支撑,而这个支撑,从价值观层面来讲,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具有正面价值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发展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也将在当今社会发挥其价值引领的功能,起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整合价值观念、构建精神家园的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典型地反映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所谓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其精神价值源自于并贯穿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其深厚绵长的历史底蕴。文化强国,必然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资源。
从古至今,文化是一种心理依托,是理想的追求,是心灵的慰藉,是精神的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理性和智慧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代言和最好诠释,是蕴育和发展中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坚固盾牌和不竭动力。
1.“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义”、“天人合一”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作为宇宙万物的核心,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一切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同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关注,也是中国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它使中国人更为重视人生、关注现世,努力做“立德、立功、立言”,从而实现自身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
2.“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的运行生生不息,律动不已,人也应该效法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宝贵精神,它与儒家提倡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合二为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奋勇向前、百折不挠。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矢志不移,绝不妥协和屈服,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在困难险阻面前,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鞠躬尽瘁,百折不挠;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以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理想,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正如孔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改革开放、信息化变革的今天,刚健有为的思想势必激励无数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勇于开拓进取。
3.“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宽广厚重,承载和孕育了万物;人也应当像大地那样以宽广博大的胸襟拥抱万物、承载一切负荷。还有《中庸》的“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老子》的“上善若水”等等,这些思想都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无比宽阔的襟怀。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只有不断地从自身和外来文化中吸收、借鉴积极的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亿万劳动者是它不竭的力量与智慧之源;同样,其职责就是保卫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卫国家的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华夏儿女的生活方式,彰显着整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之有着密切深远的联系。
1.中国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源头活水的作用
历史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坚持道德本位,崇尚价值判断,注重灵魂塑造,讲究历史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爱国、民主、文明、诚信、友善等词语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德色彩,都蕴含着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可以说是高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舍生取义、铁肩担道义等人生要义和基准。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相承接,是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2.中国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锋的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须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所在,通过理性积淀、感性凝聚和意志锤炼,内化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精神血脉,扎实做到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忠诚于党,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左右、各种利益的诱惑不动摇、不迷失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挥举旗铸魂的导向动能、知荣明耻的修德功能、审美陶情的净化功能,为筑牢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保障。
培育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发展和完善也必将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洗礼和润泽。
1.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构筑了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这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己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传密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为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继承和吸收其优秀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永恒价值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紧贴实际,融入世界潮流,取长补短,在借鉴中求发展。中国古代“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事物的丰富性是发展的前提,传统文化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指向人类自身以及自然宇宙的存在境遇,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品格,始终指向个体发展的精神高地,这种终极意义和永恒价值,使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和扬弃,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为筑牢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培育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方向的客观需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重要保证。只有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当代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才能使高校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肩负起使命责任,以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用信仰和忠诚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1]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9).
[2]刘献军.文化素质教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8).
[4]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5]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