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大学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2015-04-09 10:29:59张春平
社科纵横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

潘 静 张春平

(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 江苏 南京 210098)

目前,我国有60余所百年大学,成为大学阵营里的一个独特文化共同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百年大学经过历史的积淀,呈现出共有的文化特征,但在现代性下已无法满足文化的适应性本质要求。本文立足于大学文化适应性,通过对百年大学的文化研究,提出了我国百年大学的文化适应性路径。

一、文化的适应性

文化是一种适应方式,适应性是文化的根本特性。根据美国学者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里的观点,文化适应是指“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基于此,他们进一步指出了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即同化、分离、融合和微小化:同化是适应主体放弃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展开频繁交往;分离是适应主体珍视内部文化,抗拒与外部文化的交流;融合是适应主体既重视保持内部文化,也注重与外部文化的日常交往;微小化是适应主体既不保持内部文化,又不被外部文化所接受。

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这个过程主要是指文化适应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主体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文化适应反映着环境的变迁,要求文化自身作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进步的,也可能是退步的。在与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文化既能使内部个体与外部环境构成一定的从属和协调关系,在文化素质与心理上与外部环境达成共识、形成整体,并以此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文化还能使各种矛盾冲突获得调节和控制,它一方面以种种习俗、道德、禁忌和法律等规范规则引导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结构状态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缓和冲突,为深层次、多方面的适应提供支持。

文化的适应性有强弱之分,其适应方式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任何类型的文化,都有可能适应某一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一种文化的适应性的强弱程度,则取决于主流文化的包容度与适应主体所具有的创新力。文化的适应性,包含了适应主体对存在需要的满足,更包含了适应主体对发展需要的推动。其适应性结果将有三种可能,即矛盾共存、适应融合、优化替代。

二、大学文化的适应性

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机体,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育人、文化创造和文化引领的功能,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摇篮。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中这样定义大学文化:“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精英式文化系统。它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和升华等适应过程,以及大学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和共同分享的文化准则,最终达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目标。

教育与文化紧密相联,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都意味着为个体能有效地生活于特定文化中作准备。[2]”基于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深刻认识,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针对“全人教育”理想,在自动性原则和自然性原则之后,又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出“在任何教育中必须注意我们时代和社会阶层的风俗习惯,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精神,我们民族的民族性。[3]”这也正应和了美国学者克鲁克洪所认为的“文化的基本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思想,一是与他们相关的价值。[4]”

第斯多惠的文化适应性观点对大学文化的选择提出了要求和限制,大学传播什么样的文化,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培养人才,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决定,特别是由社会的主流文化决定,也即“文化适应性原则包含着一种思想,认为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要注意就其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3]”

三、中国百年大学的文化困境

中国的大学从战国时期齐国开设稷下学宫到汉置太学,到历代书院的传续,再到近代同文馆和大学堂的设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所。从1862年近代第一所大学京师同文馆诞生以来,中国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已达60余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1.百年大学文化共同体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百年大学具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相似的文化生活以及一致的文化追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百年大学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虽然有过颠覆和倒退,但从总体趋势看,在向着一个更加理性和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百年大学文化共同体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子系统,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发挥了重要的凝聚和规范作用,呈现出共同的文化特征:(1)实用性。与西方大学起源于宗教式的人文精神追求不同,我国百年大学无论是起源于古代的“仕”用性,还是近现代的“实”用性,先天蕴含了实用主义社会情节,工具理性至上,重术轻道特征明显。(2)行业性。在我国高校中,综合性大学数量仅占20%左右,其他80%都带有鲜明的行业性。在60余所百年大学中,起源于农、林、矿、水、商、医、纺、师等行业需求并保持行业特性的占九成以上。(3)地域性。剑桥大学前校长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先天的地理环境,在特定地域办大学,大学文化便不可避免会融入地域性特征。我国百年大学整体上可以归入辽河、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文化区,处于不同文化区域中的大学,在选取和形成自己文化时往往带有所处地域的特征。

对百年大学的文化研究正备受重视,200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成立了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于2011年首发了《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重点围绕国内百年大学及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开展文化个案研究,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大学完成了本校文化研究。2014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参与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开题。虽然它们没有把百年大学文化作为共同体,但对百年大学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2.百年大学的文化困境

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开启人文精神,到德国洪堡大学倡导科学精神,再到美国哈佛大学对自由精神的推崇,三次重心转移可以看出,大学文化紧跟随着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脚步。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大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尴尬的时代境遇。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百年名校东南大学演讲时所说:“今天中国的大学,不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而是用某种夸张的形式,折射着转型期中国的所有‘疑难杂症’。”

根据加拿大文化学者贝利提出的“文化适应压力”观点,文化适应主要取决于文化适应经历和压力源。回顾中国百年大学的文化适应历程,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大学文化的传承上明显脱节,大学文化并没有得到丰富和发展,反而在面对国际化、市场化和行政化等压力源时,呈现出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双重混乱,迷失了主体文化,屈从了他源文化,失守了当代文化。按照大学文化“四分法”,我国百年大学的文化尴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制度文化行政化。目前,百年大学制度文化呈现出行政本位特征,官僚气息和官本位思想严重。制度文化结构以行政管理为核心,学术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的控制权都被掌握在行政系统中,资源分配权由行政权决定。行政人员成为支配学校的核心,大学内部的各种行为价值不是取决于学术价值,而是取决于其与行政权力的顺应程度。行政力量的强力介入,使得百年大学文化缺少了自由、自主和公平气息。恰如陈平原教授所说,“行政力量的过分干预,以及大学中人的曲意逢迎,导致今日中国一些大学混同于官场。[6]”

(2)精神文化浮躁化。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价值观,重点反映在思想性、价值性和道德性。思想是高度,价值是长度,道德是厚度。文化的躁乱导致大学的盲动,文化的虚浮导致大学的固守。现今的大学精神文化充斥着各种硬性的评价、考核和排名,忽略了深层次的真善美等普遍性原则和自觉、自信、创新等人文精神主张。把大学文化中的思想性给排除了,把大学的德性给忽略了,自我批判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从而导致主体文化迷失,文化品位下降、大学精神失落、品德境界滑坡。

(3)物质文化功利化。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大”字为帅,大恢复、大扩招、大建设和大提高,用办企业的思路来办大学,重物不重人、重事实不重价值、重绩效不重育人等,价值取向严重功利化,百年大学自然也难以幸免。由于过分注重校区规模扩张、仪器设备更新、硬件配置齐全等物质层面建设,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建筑的“大、新、全”上,片面追求形式的完美、场面的宏大,忽视了内在的大学文化,“一味地用实用主义的观点来关注整个大学群体,而对大学本身是什么似乎并不太注意。”

(4)行为文化庸俗化。校风作为大学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集中表现在教风、学风和作风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7]”但是目前,我们的学生热衷于成绩、证书和娱乐;教师热衷于科研项目、职称论文和荣誉奖项;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升博。大学行为文化庸俗化特征明显,师生关系淡漠,同学关系疏离,校人关系功利。

四、中国百年大学的文化适应性路径

从大学的发展来看,百年历史只是开始,文化建设也刚刚萌芽。百年大学未来仍有许多路要走,大学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努力方向被重点提出。同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考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与北大师生的讲话中,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这正是对百年大学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内涵要求。在百年大学的文化适应过程中,应重点瞄准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四条建设路径。

1.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的心理基础,也是百年大学价值维系的内在要求。广东省委党校吴灿新教授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文化适应者既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又想与主流文化保持良好状态。”

百年大学文化共同体成员有着相同的历史使命、相似的社会环境、相近的文化结构,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沟通,共同享有资源,共同解决问题,具有文化认同的认识基础。这种认同包括制度认同、理念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等,其特点呈现适应性、高度稳定性和相对动态性。由于大学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重组合并,增添新内容,融入新文化,所以文化认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组建和再组建,构造和再构造,界定和再界定,需要不断地磨合、冲突、确认和创造。

文化认同通过“认同”和“认可”的双向互动来实现。我们的百年大学凝聚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所强调的人格培养、爱国精神、人文素养和道德礼仪等传统内容,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富有渗透性,在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着启迪、感化和陶冶作用,为受教育者“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可能。同时,文化认同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正因为此,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9]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适应的顺然反映,是百年大学的目标状态。美国学者阿尔特巴赫指出,在文化上也存在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即文化依附,这种依附包含资源依附、学术依附和价值依附。要摆脱文化依附,只有通过建立文化自信来实现。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说,大学应当关注自己,“大学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中,必须不断地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责任。”[10]正是基于这一点来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才从“传统上向国家提供最伟大的服务”。我国百年大学的文化自信,不仅源于自身厚重的大学文化传统,源于近现代大学建设的已有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当然,百年大学文化的成熟之路任重道远,但其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百年大学的文化自信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德性的养成。德行养成德性,德性促成德行。德性是大学文化品质的反映,更是一所大学的品格。大学德性的内容包含校德、师德和生德。其中,校德集中体现着大学的使命,有的大学自诞生时起就是为生存而奋斗,把获得社会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有的大学自诞生时起就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好的大学德性应该收藏社会的良心,把被政府忽略、甚至丢弃但仍是社会所需要的公平、正义、责任等良心收藏到大学里。二是思想性的炼就。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在把大学看作“现代社会的思想库”。思想是大学的特权,大学没有思想,将失去引领作用,就会沦为社会和政治的工具,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数量主义和科技主义的误区。目前,大学的各种评价和排名,恰恰无视大学的思想性,忽略大学的德性。三是特色的坚守。特色是大学的底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品质与风貌,也是大学发展中最稳定、最根本、最恒久的动力。特色是在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地域文化、培养目标与模式等的长期差异化前提下,是在不断固本求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塑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着色、增色并不断固化特色的过程。

3.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适应的主观选择,是百年大学有意识的方向。费孝通对文化自觉解释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基于这种认识,他进一步指出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可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也才可能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互相认同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文化自觉本身强调的是文化主体意识和主体观念的觉醒,是对文化的自主性选择并不断借鉴和创新的过程。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历史的继承,并且这种继承具有连续性,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我国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写照,大学文化实现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样,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高等教育,本身也带有明显的继承性。

文化自觉不仅是一种内在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和探索活动。首先,文化自觉需要自知之明。既要明白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分清哪些是自有的,哪些是他有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大学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其他各种文化,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其次,文化自觉需要自主之能。在坚守主流文化,践行核心价值,勇担历史使命的前提下,具备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力,既对传统文化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又对西方文化资源作出自己的理论借鉴。最后,文化自觉需要和而不同。文化是有差别的共享,一种文化,只有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在与其他文化的主动接触中不断融合优良因素,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和而不同不是全盘否定异质文化,也不是全部拿来为我所用,更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和改造,而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要追求和谐而不追求同一。

4.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适应的根本要求,是百年大学的生命力所在。创新是对过去的事物尊重、选择、继承的过程,更是借鉴、批判和突破的过程。

文化的本性蕴涵超越,这种超越的意识以反思和批判为前提。唯有创新,才能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研究高深学问;唯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鲜思想,引领时代潮流;唯有创新,才能有效地传授先进知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正是创新,使得我们的大学能够超越文化背景、超越历史、超越特色与个性形成共同价值。“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大学要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12]”

文化创新来自大学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自身大学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来自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责任的深刻认识,是对外宣扬我国大学文化的必然之路。

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和一种文化力,文化创新首先要大学具有系统的大学文化观念,并树立综合的文化创新意识。所谓综合文化创新,是要着眼于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和长远性发展,也即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文化创新首先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大学文化应自觉担负起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播及批判的责任,在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最终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其次,要努力提高大学学术文化力。所谓文化学术力,即“大学学术文化力就是将大学内一切有效的可利用、可创设的资源和学术条件有机地组织协调起来,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创造优质学术成果或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从而显现推动力和产生的影响力”。学校的学术文化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追求,还要注意文化管理和引导制度的完善,更要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所大学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学术文化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社会认可程度,大学学术文化力是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增强自身学术文化力是我国学术文化走向世界,增强自身文化吸引力的前提。

[1]雷德菲尔德、赫尔科维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M].美国:美国人类学家,1936.

[2]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赵荣昌,张济正编.外国教育论著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克莱德·克鲁克洪,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陈平原.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J].新华文摘,2008(4).

[7]雅斯贝雅斯.邹迸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8]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9]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0]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2009.

[12]冯天瑜.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演讲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3]刘灵芝,张锐戟.学术文化力:基于高校软实力构筑的文化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