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冷战时期法德防务合作的两大特点

2015-04-09 10:29:59曹占伟
社科纵横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德防务核武器

曹占伟

(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 河南 郑州 450006)

二战后,由欧洲主宰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侧翼崛起的大国美苏主宰的两极格局取代。大权旁落的欧洲迫切要求联合自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德放弃了千年夙愿,握手言和,推动并引领欧洲一体化向前发展。如今的欧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但在政治、防务合作方面却步履蹒跚。其主要是由于防务领域属于高级政治领域,合作进展缓慢,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作为欧洲发动机的法德始终没有放弃防务合作的各种努力和尝试。虽几经周折,跌宕起伏,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拟以冷战时期法德防务合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各流派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法德防务合作的两个突出特点,即“不同的观点,相同的政策”[1];法国主导政治军事,德国主导经济,法德共同主宰欧共体。

一、不同的观点 相同的政策

“不同的观点,相同的政策”是菲力普·戈登在《法德安全伙伴》一文中概括出来冷战时期法德防务合作的特点。他认为尽管冷战时期法国和西德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所谓的战略文化指的是从历史、地理和政治文化出发形成的一套对防务和安全的态度和政策),但他们都要面对共同的敌人苏联,因此双方达成一致:西欧必须被保护和法德必须在大西洋联盟内加强合作——这对于保护欧洲是至关重要的。

法德战略文化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同。对于法国来说,二战后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重新恢复法国作为大国或至少是个有显著影响的大国”。这个目标的确定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总统时期才开始的,而是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后。1940年法国的战败使其蒙受耻辱,然而法国领导人很快开始着手恢复大国地位,比如争取在西德的占领区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重新确立在海外的殖民地等。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治舞台,把对“伟大”的追求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并且致力于发展独立的核武器来支撑法国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他的继任者们没有一个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在20世纪70、80年代如此,甚至是90年代也一样。保持和提升法国的大国地位和排名,是法国战略文化的主要成分。

与法国追求大国梦想的宏大外交目标相比,西德外交政策目标相对比较内敛和务实。西德不追求显赫的国际角色,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目标主要是经济建设上。这是因为二战中德国是战败国,而且战后被美苏分区占领的事实,让西德不得不更加低调和务实。此外,由于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对周边国家的侵略和罪行,让战后的西德不得不低调做事,避免激怒被侵略过的周边国家,从而为其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是对大西洋联盟和北约的态度不同。二战后初期,由于美苏对峙的格局和经济上唯美马首是瞻,法国不得不接受大西洋联盟和欧洲防务主要有北约主导的事实。但是进入60年代,随着法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和戴高乐的上台,法国的独立倾向越来越明显。“法国自主权的最大化”不仅是戴高乐本人而且也是二战以来法国历任总统的主要政治和军事目标。二战中对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军事的依赖经历,使得二战后的领导人们都决心不再仰人鼻息,尤其戴高乐时期,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和坚持独立的核政策就是证明。甚至包括最倾向于合作的领导人——德斯坦和密特朗也坚持戴高乐的这份遗产。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法国对于大西洋联盟的态度有所转变,认可大西洋联盟是欧洲防务的基石,但法国依然游离在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之外,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关于核武器使用的外交谈判活动,而且军事武器95%都是国内自主生产的。

然而,西德的态度完全不同。战后的西德不仅军事上依赖别人,而且实际上一直到1949年才名符其实地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到1955年才拥有军队。冷战一旦开始,一个分裂的、没有核武器的、边境线上有强大苏联的德国,除了依赖大西洋联盟,尤其是美国的支持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余地。因此西德的战略文化强调合作、多边主义和一体化——不像法国那样强调“独立”。

三是对拥有军事力量和核威慑政策所持的观点不同。对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法国的观点是军事上的无准备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是从二战战败中得出的教训;最好站在战胜国一边,这是从最终的战胜国地位得出的经验总结。法国把“军事力量与胜利、独立、权力和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西德则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危险性和军事冲突发生在本国领土上所带来灾难有切肤之痛。它把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同战败、依赖和灾难联系在一起”。

在核战略和核威慑政策方面,两国分歧较大。在核战略上,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者们认为:独立核政策,即核武器的决策权和使用权要被自己牢牢控制,不容许别人分享,对法国的大国地位和防务独立具有重要意义。在戴高乐时代,具体表现在单独研发和试爆核武器,拒绝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不参加美国提出的《拿骚条约》,正式脱离北约组织等。虽说戴高乐的继任者不像他那么坚定,但其影响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法德两国开始讨论核战略,并在一些问题上对西德做出让步,如把重要的国家利益范围扩展到西德,当西德受到进攻时,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而且在西德领土上使用需事先与西德商量。而战略核武器的使用完全由法国根据自己国际利益需要而做出决定,即使西德的领土受到苏联的进攻,法国的战略核武器也不会被用来阻止苏联的进攻。在核武器的决策权方面,法国并没有丝毫的让步,因为法国的专家认分享核武器的决策权就会使核威慑能力下降。在核威慑政策上,法国坚持“利用强国的弱点进行威慑”。法国认为:如果能让人信服地对苏联施加打击超过苏联从打败法国中得到的利益多,那么苏联就会被威慑。法国之所以坚持独立核政策和利用强国的弱点进行威慑政策,一方面是法国的地理位置使然:法国处于防务的后方不直接受到华沙条约的军事威胁,而且有西德做缓冲,另一方面是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武器。[2]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戴高乐主义的自主防务政策一直延续,没有随着政党的轮替而有所改变。

西德在核战略和核威慑政策方面,与法国做法截然相反。在核战略上,西德坚持依赖美国为其提供核保护政策,即使在法德防务合作的最高潮的80年代,西德的这一防务原则也没有丝毫动摇。从冷战后合作伊始,“西德的领导人就很清楚地认识到法德合作不是要取代美国对西德的核保护地位。法德合作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德国声称在防务问题上德美关系尤为重要的宣言”[3]。西德之所以采取这样的防务原则也属无奈之举。一方面西德是战败国,不允许制造和拥有核武器,另一方面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东西德分属美苏占领的地缘格局,让它成冷战对抗的最前线,也成为北约中最容易受攻击的国家,所以必须采取依赖美国的核保护政策。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德形成了“结盟、提前防御和依赖核威慑”的防务原则,而法国则形成了“保持独立、不卷入和扩大核威慑”的防务原则。这些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法德防务合作不能够深入下去。比如,关于扩大法国的核威慑问题上,到80年代末期,法国官方的思想仍然坚持认为为西德提供核保护是美国而不是法国的责任。密特朗总统不仅拒绝了和波恩分享核决策权,而且回绝了对西德核义务做出明确承诺。他说,这是大西洋联盟的事而不是法国的事。然而,尽管双方有诸多分歧,但是冷战美苏两极格局和法德各自的国家利益驱使他们还是要通过合作来实现各自目标。法国要实现其建设辉煌大国的梦想,必须寻求经济实力强大而且行事比较低调的西德的支持;而西德要维护国家安全、最终实现东西德统一都必须低调,尽可能满足法国提出的各种合作要求。

二、法国主导政治军事,西德主导经济

“法国主导政治军事,西德主导经济”的内在平衡机制既是两国防务合作得以维持和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合作的又一大特点。法国以其政治和军事优势平衡西德的经济优势,在欧共体中构建了一个“互补合作的联盟”。法国依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和独自掌控的核武器,在欧洲发挥着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政治影响力;而西德凭借其非军事化的有利地位,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欧共体的经济领域担当领导者角色。法德所分享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又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离开了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下去。从1949年到1989年这一长时间段里,法德内部的平衡,使得它们的关系相对和谐。“这种关系(法德内在平衡)使得西德有能力控制自己,并且愿意接受世仇国家——法国对其行使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权”。[4]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法德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国在战争期间曾被希特勒德国占领,失去了参与欧洲和国际事务的领导权,传统的大国地位已经丧失。战后的法国虽然不能和战前相比,但它毕竟是战胜国。在政治上具有比西德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它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占领柏林的四个成员国之一,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在美苏关系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法国利用这样的政治条件,继续谋求在欧洲的领导权。但是,法国的经济力量不能支撑法国对政治大国的渴求。战争使法国损失了大约45%的国民财富,战争结束时,法国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40%,194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1910年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通货膨胀和生活费用上涨激起广大群众不满情绪,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罢工事件。此后,法国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远不及西德。从70年代开始,法国和西德的经济越来越不平衡了,尤其是在1973年经济危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70年代下半期,法国的国民收入只相当于西德的75%左右,西德的经济实力已明显超过法国。80年代期间,欧共体中西德的经济总量占共同体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近40%,比法国高出50%,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无人能及。

同时,法国看到美国大力扶植联邦西德,惟恐邻国的崛起危及到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战后的法国势单力薄,无论是为了提升在冷战格局中的地位,还是为了树立在西欧的领导权和重振大国雄风,都需要寻求合作者,尤其是争取与经济上强大的西德合作。法国具有政治优势,西德则拥有经济资本。以西德强大的经济补法国实力之不足,是颇为理想的结合。对法国来说,双边合作与多边联合都可以一定程度地限制西德,消除历史由来已久的“恐德综合症”。还有法国为了推进西欧联合,也需要法德合作作为政治基础。因此,法国决心改变对西德的僵硬政策,与之和解、合作。

西德的情况与法国恰好相反。由于美国的大力扶植,西德的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其速度明显超过法国。战后出现经济发展的“奇迹”,让西德迅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西方经济大国。但是,西德却没有法国那样有利的政治条件。战败国的地位使西德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对西德来说,要改变形象,与西欧国家修好,消除旧嫌,减少其在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和提高政治地位方面的阻力,必须首先同法国和解。因为法德结仇最深,法国对西德的一举一动最为敏感,故接受法国的联合主张并与法国密切合作共同推动西欧联合,有助于确立西德的政治地位,有助于安定人心,从而让西德从容崛起而又不招致邻国强烈反应。此外,西德处于东西对抗的第一线,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对付苏联。除了北大西洋联盟,还必须以整个西欧共同体作为后盾,这是其经济实力强大、政治影响有限的必然选择。还有就是西德还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使用武力实现统一是决不可能的,于是西德设想在欧洲统一中实现西德统一。“没有—个强大统—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同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5]。最后是西德当时本来就完全丧失主权,接受一体化联合,限制和转让一部分国家王权对西德并无大碍,相反却有利于取得别国谅解,尽快解除对西德的单方面约束。正如W·F·汉里德和G·P·奥顿所说的那样,联邦西德为取得在国际和超国家组织中的平等地位而放弃了某些行动自由,并不感到困难;西德一定会从一体化中获得比法国更多好处。

法国成为欧洲共同体无可置疑的政治领袖,而这一时期的西德虽然经济上强大,但是战败国的帽子仍戴在头上,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地处冷战的前线,没有独立的国防军,国内的和平主义潮流等因素,使其只能默默无闻地做事,不在政治军事上出头,西德必须借重法国,依托欧洲共同体复兴发展自己,争取国际平等地位。冷战时期法国主导政治、军事,西德主导经济的“互补合作联盟”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健康向前发展,那是因为“它让法国在欧共体中扮演显赫地位,与此同时让西德也进入和谐的国际社会。在美国战略领导的保护下,法德能够倾注全力去发展欧洲共同体”[6]。

后冷战时代,苏联解体,促使法德防务合作的外部环境消失。同时随着东、西德的统一,一个经济实力强大、对政治和军事诉求日益强烈的新德国出现在法国的东邻,冷战时期的互补合作联盟受到空前挑战。法国的反应是引入英国参与欧盟的防务合作,目的是制衡德国,但客观上使欧盟的共同安全与防务支柱建设充满更多变数,其前景更是扑朔迷离。从冷战时期法德合作的特点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合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因素。双方若能放弃对相对利益的追求,合作进展就会顺利,否则,就会止步不前。此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欧盟和其他国际社会主体的政治、经济合作。

[1]参考Patrick McCarthy主编的论文合集France-Germany,1983-1993:the Struggle to Coopera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139-160.

[2]David Garnham,ThePoliticsof European Defense Cooperation Germany,France,Britain,and American.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1988.p.63.

[3]Patrick McCarthy,France-Germany,1983-1993:the Struggle to Coopera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2P84.

[4]Alistair Cole,Franco-German Relations.Harlow,Essex:Person Education,2001.P.24.

[5]阿登纳回忆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14-615.

[6]Alistair Cole,Franco-German Relations.Harlow,Essex:Person Education,2001.P.23.

猜你喜欢
西德防务核武器
战术核武器奇葩秀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幸运的卢克之道尔顿叔叔[2]
小布老虎(2017年6期)2017-07-31 19:24:35
幸运的卢克之美丽新世界[9]
小布老虎(2017年2期)2017-07-31 17:14:37
欧盟推出“史无前例”的防务计划
世界知识(2017年2期)2017-03-18 12:59:17
西德侨报与德国华侨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0
1972,另一场“二战”
足球俱乐部(2008年4期)2008-04-27 08:49:52
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2:00
台湾试图发展核武器的历史考察
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