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唐菲
【摘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高校2013级新生进行测试,发现该校部分学生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等因子上分数比较高。经过分析得出遗传、环境、个体因素是影响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环境;建立心理健康维护体系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SCL-90;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唐菲,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系讲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校级项目——“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XYZB004;四川民族学院校级项目——“ 四川民族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YZB14020。)
The Factors of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s
Tang Fei
Abstract【】Through the test of a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on the freshmen enrolled in 2013 from a university,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paranoia, hostility,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obsessive symptom are much obvious. And the genetic, environment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mainly contribute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bo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we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s by popularizing the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the health maintenance system, etc.
【Key words】SCL-90; psychological Health; factor; countermeasure
2013年11月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高校2013级的3093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测。SCL-90由90道试题组成,其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90个题目隐含了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通过测试发现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10个因子中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478人,占学生总数的15.45%;其中高危人群(10个因子中有5个或5个以上的因子量为大于或等于3,其中1个因子量大于或等于4)32人,占学生总数的1.03%;无效问卷34份,有效测评率为98.9%。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量表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等因子上分数比较高。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电话访谈,有效访谈率为92%。通过电话访谈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30%为环境适应不良、26%为人际交往带来了困扰,17%为学习不适应,27%为其它因素。而该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内地的汉族学生和来自三州(甘孜、阿坝、凉山)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风俗习惯、民族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和引发心理冲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癫痫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个体的身高、长相、体型等都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个体在身高、体型等方面严重偏离常态可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和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是学生培养社交能力的主要场所,很多大学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是否能在同学和校友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不少学生往往因为自己的身高、长相、体型等的不称心不敢或不愿意与人交往造成心理方面的困扰,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安排环境的布置、美化等;另一类是精神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心氛围等[2]。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生活在溺爱和过于保护的家庭环境中,从小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和挫折,当进入大学校园后遇到很多不能处理的问题时便产生矛盾心理,长期的积压势必会产生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会决定孩子进入大学后生活费用的多少,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同学在吃、穿等方面的差距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而产生自卑感。其次,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仍存在包办式的教养方式,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势必会使在包养式环境中长大的学生感到困惑、迷茫,以至于无所适从。再次,家庭成员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处理自己人际关系时会更加自私,通常会用敌视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周围的同学,最终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这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的繁荣,物质和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强烈,大学生渴望在大学期间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各项才能以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称心满意的工作,过上富裕而又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大学新生在环境适应、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各项才能;老生在就业和适应社会等方面屡屡受挫时其矛盾不断彰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1学校周边环境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周边环境几乎都聚集着各类餐馆、网吧、KTV、书店、服装店、超市、理发店等。除此之外还聚集着为数不少的“流动摊贩”。虽然为学生提供休闲、便利的同时,因为各类消费,对经济的需求,产生的盲目消费,攀比心理,饮食安全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少隐患。
2.2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正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产生严重的冲击。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在网络游戏、QQ、微信聊天中乐此不疲,整天沉湎于虚拟世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个体自身正常的认知、情感交流和心理定位。互联网为学生创造的虚拟环境能让多方受压的大学生找到发泄的场所,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到公平、得到认同、寻求情感支持的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和松散型使部分学生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找到自我逃避的方式,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现实中的自己,不敢面对现实。同时,网络中有大量诸如色情暴力等低级庸俗甚至虚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的误导,逐渐对社会和他人充满失望,迷失人生方向,甚至发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错位,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影响心理健康。
(三)个体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优异的环境中生活,在父母包养式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进入大学来到陌生的环境,需要更长的环境适应期,两个来月的时间已经不能让很少离家的学生适应大学的生活。
在很多学生眼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苦高中,耍大学”,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就不用像初高中那样挑灯苦读,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的事。这些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到大三、大四时存在补考、挂科,英语、计算机等级未达标,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开始着急的同时又面临就业的困难,势必会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性建议
(一)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应突破家庭、社会的界限与家庭和社会广泛联系,尽力改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高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很好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的教学之中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心智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3]。教学本身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过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若能根据学科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教学中,相互渗透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新生开展环境适应的专题讲座,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其他年级学生开展人际关系、大学生恋爱观、如何应对挫折等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应对每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维护网络安全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高校辅导员应经常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方面的宣传,深入学生QQ群、通过微信等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维护网络安全。
(二)优化环境
1.优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绿化、营造人文氛围来优化校园环境。学校在管理方式上尊重老师和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讨论、启发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建立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心理氛围。让学生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平台,充分发挥各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2.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把周边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的本职工作。在周边物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建设,提高学校周边环境的人文素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精神的养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会用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上自己做主,丰富个体内心世界,做一个以精神创造为乐、真正幸福的人。
(三)建立心理健康维护体系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一个人在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的独一无二不仅表现在基因长相的不同,更在于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等的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新生入校之初就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一阶段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能准确的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当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便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疏导以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均出现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还有很多学校只有一部分兼职教师。教师中不少教师不仅要上课,要当辅导员又还要为学生做心理咨询,所以他们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经常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重视建立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近年来,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在不断完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都没能够很好的落到实处。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酿成严重后果时大家才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学院应成立学院、系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在宿舍和班级中选出心理委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发现学生异常行为时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反映学生情况;班主任、辅导员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及时向系部领导和心理咨询中心报告,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帮助其解决问题。学院的心理教育措施也可以通过系部、班级、宿舍贯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构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大学生在心情不好或遇到心理方面困扰时更倾向于向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敞开心扉。我们可以选拔部分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培训,由他们在年龄相当的学生群体中展开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他们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探讨心理问题、化解心理矛盾、进行情感沟通帮助自己周围的同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成长,实现大学生的“自助”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杨丹燕.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p35
[2]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p143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 号
[责任编辑:王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