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界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5-04-09 06:08:58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743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现代化法治

文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 743000)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并系统提出;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又辩证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质。

一、“四个全面”表征了“三个自信”的理性实践维度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以贯之地承载着重要的实践使命。“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和联系性”,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具体化,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统思想,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战略性,标志着党治国理政进入了新常态,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信”不是民族主义结合民粹主义的盲目自大自满,目前,在极左极右思潮的对撞中要警戒“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拉锯式扯裂。“四个全面”是“三个自信”的理性实践表征,是民族精神以饱满状态追逐中国梦的内在战略支撑。

中国道路统合中国叙事、中国声音的基调,始终明确并坚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黑格尔也强调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 “民族精神”,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独特的历史演进历程,在当代中国,建构一个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国家战略布局,对民族共识、民族精神、民族自信的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四个全面”持守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发生过程中的客观真实性;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趋势三个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及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考量,“四个全面”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切实的战略规划,表征“三个自信”的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求变前行的实践理性;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自信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融入中国梦的大蓝图,汇作当代中国人的目标动力与精神信念的对接,体现的是一种现实“终极关怀”的信仰和力量,其战略意义也注入辐射到“价值观自信”和“获得感”的提升,是国家意志和人民诉求的统一,为重塑当代精神信仰提供了目标、动力和保障。将“四个全面”链接到道路、理论、制度共同升华为“追梦”的理论体系和现实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选择。

中国近代落后挨打、血雨腥风的历史探索,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追梦”过程,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中,其从“帝国梦”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梦”的破灭,从戊戌变法的“宪制梦”到辛亥革命的“共和梦”的“梦碎”,这些均以失败而告终的社会改造梦想缺乏现实依据。“三个自信”源于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成功承接。正如毛泽东所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政府的压迫,领导广大的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斗争,百折不挠,再接再厉,到现在,终于达到了目的。”[2]从落后挨打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历程,再到民族复兴的富强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重塑当代精神信仰的方向和根基,理论自信是重塑当代精神信仰的灵魂和动力,制度自信是重塑当代精神信仰的保障和支撑。“中国梦”的一个“宏大叙事”、“三个自信”表征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及国家、社会、公民层面“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的现实战略布局共同融入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也共同支撑着当代精神信仰、社会价值秩序的重塑,为中国龙的腾飞“铆足正能量,提升创造力”。

“四个全面”战略意义助力鼓劲“三个自信”。社会价值的重塑是在正确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重塑当代精神信仰注入新的内容。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三个自信”视界对接中的“四个全面”战略举措是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价值观自信,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和前提,是追寻了170多年的“中国梦”在实践中能够顺利实现的保障。

二、“四个全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维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整个国家基本上处在一种“泛政治化”的氛围中,国家以政治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被突出和强化,而其它职能则被弱化。这个治国理政方略凸显出“政治挂帅”的“政治导向型国家治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重大战略性转移,从此,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开始逐步转型。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路向后,改革的风向标围绕“市场”进行,政府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发挥有限。国家治理主要围绕经济增长,GDP则成为各级政府的追求目标,也成为考核、评定、晋升各级官员的“唯一标准”。从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治理属于“经济导向型的国家治理”。其间也投射到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偏执”,使改革每走一步都要问一问“姓什么”,这一“左思维”导致“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时有发生。

“服务导向型国家治理”的初步形成始于党的十六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对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系统阐述。2004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公开提出 “建立服务型政府”,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认为政府治理的目标,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建设服务政府的内涵、重点、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并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个角度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我们看到从管制到服务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国家治理理念也日趋成熟。这标志着政府治理整体框架的初步形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 “第五个现代化”,它从“硬实力”现代化建构转移到“软实力”现代化目标实施阶段。习近平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迎新春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一语中的,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四个全面”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性、协调性、创新性特质。竹立家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指政府职能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政府的有效限权、放权和分权体系,用制度保证权力的纯洁性,实现社会公正,达到社会共治的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现代化;二是“依法治国”体系的现代化;三是“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4]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有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法治现代化,体现法治能力与法治信仰、法治思维的统一。同时,中央高压反腐,树立中央威权,也引发了社会舆论及学者关于“强力正义观”的讨论。一种典型的说法是:“正义没有强力就无能为力;强力没有正义就暴虐专横……因而必须把正义和强力结合在一起;并且为了这一点就必须使正义成为强力的,或者使强力成为正义的。”[5]为此,尤其要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如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6]这一点和中央建立威权政府的效能是一致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没有一个被全社会认同和服从的政治权威,以此来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任何改革措施的推进都是难以想象的,更难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7]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正义的社会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样才能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对社会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人们才可从内心深处热爱并且保护这个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核。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认识和把握政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路和战略思维的重要线索。

公平正义是一种社会善治和国家美德。美德正义观,追溯到柏拉图在《理想国》倡导的正义观,又为亚里士多德所继承,将正义视为第一美德。分配正义观,其可体现《法学阶梯》的一句名言:“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应当得到的东西”。自由正义观,体现公民个人自由的有效保障为正义的本质内核。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民主自由特质对接到现代化制度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开放性、包容性、调适性等基本特征。社会治理现代化表征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俞可平认为,治理与统治有五点区别:一是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主体,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治组织等;二是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具有强制性,更多是协商合作;三是权威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是强制性的法律,治理权威来源有法律,也有非强制性的契约以及公民认同和共识;四是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由上而下,治理的权力可以自上而下,更多是平行运行;五是作用范围不同,统治所及范围以政府权力运行领域作为边界,治理范围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比统治范围更宽。[8]

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会议明确要求,要形成五大法治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的事中事后保障要如同德治的“事前效应”,建立法治自觉、法治信仰。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根子上解决党内和社会潜规则的蔓延,政治生态污染严重等关键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9]面向未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没有休止符,而不是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要从严从实,长管常抓。

三、“四个全面”与“中国梦之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之四维”。“四个全面”是中国梦的发展之维、动力之维、法治之维、领导之维。“四维”舒张健行,“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四个全面”是当前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它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10]

中国梦具有历史性、现实性,也是属于“未来领域”的瞻望和引领。“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布局,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创新的协同性和“宏大叙事”的全局性。“四个全面”战略起点始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永远在这条路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四个全面”的真正功效在于其有机统一性,割裂开来就失去其整体与个体的全面本质。黑格尔讲的“割下来的人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国梦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牧民篇》)这引喻了“四个全面”作为实现中国梦之维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其任何一维出问题都是地动山摇的 “颠覆性错误”。“四个全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举,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因而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引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激荡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和“首要阶段”。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系统,属于“发动机和助推器”。改革就是破解矛盾和问题。矛盾即问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示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音”。[11]四个全面更加注重改革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改革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自我完善。

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引擎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简政放权到结构优化,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到社会民生,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都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长远来讲,破解政治体制改革的难题,就是要推动 “政治体制的高端改革”,建立宪法的权威,完善政党政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治化。从政治体制的上端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避免行政体制下端改革措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难以为继的“瓶颈问题”。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2]

实现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和重托,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权大”还是“法大”是建立法治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从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后,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从“法制”到“法治”的有效建构是个历史过程,用全面依法治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为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和法治氛围。

实现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力量和根本保证,是“四个全面”的战略核心支撑和领导力量。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把追求中国梦的实现比喻成一列火车的话,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聚政治力量。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引用古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保证、组织保证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硬才能雄起”。落实“四个全面”总方略,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个先进性、纯洁性的政党就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更好地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四个全面”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具体化,“四个全面”与中国梦同行共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立足中国梦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总方略,才能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9.

[2]毛泽东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7.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4-02-18.

[4]竹立家.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

[5][法]帕斯卡尔.沉思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40.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7]周大伟.让神圣的宪法”活”起来[J].中国新闻周刊,2014(46).

[8]参见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01).

[9]本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3-1(1))

[10]本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5(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现代化法治
边疆治理现代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