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理论视野下的制度自信与制度自觉

2015-04-09 05:42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

顾 清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制度创新理论视野下的制度自信与制度自觉

顾 清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制度自信、自觉与创新无论何时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在当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确立制度自觉、坚持制度自信和推进制度创新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早日实现“中国梦”。从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独特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制度自觉,厘清制度自信、制度自觉和制度创新三者的逻辑关系,更加坚定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制度自信;制度自觉;制度创新

制度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规范体系,关系到国家发展、党的建设和人民福祉。党和人民经过90多年的探索和奋斗,能够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进而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和自觉。

一、制度创新理论:一个基本研究视域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各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制度创新就成了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5的目标任务,对于坚持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1.制度创新理论的要义。制度创新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和兰斯·戴维斯提出,并运用于经济发展领域。从广义上讲,“制度创新是指创新者或创新集团通过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取得潜在利益的一种活动”[2]448。本文主要从当代政治角度研究制度创新。

从理论上讲,制度创新主要有诱致性制度创新与强制性制度创新两种不同形式[3]。“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4]378,具有自发性、不规范性,制度化水平不高。强制性制度创新则主要是政府凭借自身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短期内迅速对原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创新或推行某些新的公共政策,以此改进治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这种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更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制度化水平高。当前我国政府正不断调整行政管理制度,通过采取大部制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制度创新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制度创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如果不及时调整相关体制机制,就会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前现有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体是好的,但某些具体制度还不尽完善,要想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5]326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政治体制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制度创新存在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2.制度创新理论在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研究中的适用。制度创新引领制度自信,增强制度自信必须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制度创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在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主题,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体系是把包括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在内的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使党和人民对此具有高度的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制度自信,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形成全国人民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识,抵制“西化”思想的侵蚀,从而更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自信就必须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过程和现有创新结果的肯定的基础上。只有坚持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不断迈进,自觉构建科学、高效体制机制,才能增强全社会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二、制度自信:制度创新的前提与基石

制度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本国制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本国制度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的表现[6]。

1.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存在与优势。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作用和意义有深度的领悟和准确的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坚定制度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科学探索和揭示社会制度变迁规律,引领社会前进的道路和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优越性已经被历史和成就所证明,在与传统社会制度和其他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中彰显自信。

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源于90多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又反过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启、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制度可供参考。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进,经过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酝酿准备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七大的探索发展阶段,再到党的十八大确立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各种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完善的历史,也是不断坚定制度自信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仅因为它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还因为其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制,也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权与制衡”,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其独特方式使社会主义优势得到极大展现,凝聚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和发展,制度自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特色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部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财富和思想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并从实际出发,打破僵化制度,自主自觉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2.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旨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建立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7]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发挥其优越性,就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了广大群众。”[5]327现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各项具体制度,虽基本满足当下一定领域和层次的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但其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如果停滞不前,必将禁锢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主对当前的制度进行革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条文规则,而且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推进制度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紧密衔接的制度体系。通过对现有的制度安排进行优化组合,使各项制度安排既在结构层次上达到耦合,又在时间上彼此关联,真正发挥制度的整体合力。其次要深化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当下一再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完善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到通过创新制度来巩固改革成果,再以此为更高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动制度创新,巩固社会主义事业。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有的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定力,是制度自信的源泉和主心骨,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制度自觉及其指向下的制度创新

制度自觉是制度意识的体认,是国家权威机关主动调整制度构造来适应秩序变迁的内在动力,源于制度自信,并为制度创新提供前置条件。

1.制度自觉与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历史角度的分析。所谓制度自觉就是制定、形成和遵守制度的某一积极程度。借用费孝通晚年创立的“文化自觉”理论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则是指受制度约束和规范的人或群体对制度有自觉意识,了解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制度更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制度所具有的特色,是党和政府认识到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社会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则,进而不断变革和健全各项制度的过程。一个政党或民族进步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制定、执行和创新的自觉程度。

制度自觉不仅仅是党或政府层面应具有的意识,也是个人的自发意识,既包括对主要制度和法律的遵守,也包括对一些具体规范和机制的维护。例如,国家层面的制度自觉表现为宪法的制定和修订,以及各类法律条例的制定和修订,社会层面的制度自觉又有社会法规和社会道德层面表现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自律,个人层面的制度自觉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法律法规的尊敬和遵守。

制度自觉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一个有高度制度自觉的政党,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制度体系,这些探索成为之后一系列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意识,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根本性质和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政党制度经过百年变迁历史后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开始自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十七大确立了以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连接;经过多年的认识和探索,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制定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现行宪法,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宪法进行了阶段性的修正完善,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对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和推进,到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及丰富内涵、特点和优势,强调增强制度自信,不断实现社主义制度的自觉发展。制度自觉已然渗透到社会主义的每一历史进程中,也是当下突破改革瓶颈的必然选择。

2.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与制度创新:基石及其提升。历史和现实表明,制度自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更替的过程,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就必须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觉。

制度自觉是深刻了解制度的理论来源和产生过程,自觉遵守、执行和维护现有制度,并在实践探索中反思与自我革新,使制度与时俱进。表现为从党和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等各个层面对制度的自觉和自律,是对制度的选择、接受、维护和执行,并在此基础上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是在制度自觉基础上的改革和完善。只有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根据实践的要求对制度本身进行不断调整;只有社会成员认同当下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以贯彻和执行下去,否则制度形同虚设,也就无法为制度创新提供长足动力。建国以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才使社会主义制度由最初的局部试验到全国推广、由探索时的初具雏形到目前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体系,呈现出发展的渐进性和策略的科学性。也正因为此,面对复杂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总能及时、自觉地根据现实所需对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充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化解制度变迁的矛盾和阻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因此,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就必须保持并提高制度自觉性,自觉了解、遵守和维护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反思现有的制度本身,打破现有的体制藩篱,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提升与创新。

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自信与制度自觉并进的过程

制度自信是一种科学自信,是建立在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基础上的自信;建立在制度自信基础上的制度自觉;作为一种理性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实际就是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齐头并进的过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1.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央集权制,也有别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权与制衡,它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尊重客观规律及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独特方式,使社会主义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展现出社会主义的极大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确立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优势和价值,更加自觉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扩大制度认同,凝聚制度共识,夯实制度根基;就是要自觉地划清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根本界限,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不照搬西方制度模式搞“新自由主义”;就是要自信这一制度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优越性;习近平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8]106。因此,还要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改革,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竭生命力。

2.意识与理念: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之确立。制度自觉是一种理性自觉,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思想基础。我们要在保持高度制度自觉性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制度自觉地作为一种意识与理念已经深深内化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历史阶段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觉,一方面体现为对法律制度的高度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放在首位,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能自觉根据世情和国情的变化制定并逐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还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另一方面,体现为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高度自觉。各项具体的体制机制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骨骼,制度自觉必然促进制度能力的提升。增强制度自觉,就是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尽量减少制度执行时的自由裁量空间,提高制度的落实程度,真正实现制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协调化。我们在强调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时刻保持高度制度自觉性,以此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3.确立与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之推进。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从来就没有绝对最好或最优的制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体系,制度总是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达到适合的状态。制度创新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本质,是我国在迈向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动力和核心,对于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起着致关重要作用[]。

实现制度创新,首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不变,借鉴西方制度而不“全盘西化”。制度确立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5]133其次,制度创新要着眼于当下的国情。“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10]143制度创新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各项制度更加贴合中国实际,符合人民需求,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切制度创新都必须根植于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必将遇到许多新问题,这就催促我们不断完善现有制度;与此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的制度是否符合当前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证明。总之,必须始终坚持以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为基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具有实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过程,是坚定制度自信和坚持制度自觉的必然结果,也是显示其自身的科学性、适应性及优越性的过程。我们要坚信“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337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保持高度制度自觉,全面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和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3]王会华.论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2(3).

[4]R·科斯,A·阿尔敏,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建,于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4).

[7]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史成虎,张晓红.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与核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System Confidence and System Consciousness in the Vision of System Innovation Theory

GU Q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Confidence,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in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key part in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Now it is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onsciousness,adhere to confidence, and carry forward innovation in political system when it comes to promot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Chinese Dream"at an early date.This paper is based on innovation in political system to study confidence and consciousness in political system of our socialist society so a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hree elements.Only by doing this can we be more determined with confidence in political system and can we promote the continued perfection of socialist system.

confidence in system;consciousness in system;innovation in system

D616

A

1009-4326(2015)05-0021-05

(责任编辑 王先霞)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5.006

2015-06-11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14 MLA002)的阶段性成果

顾 清(1991—),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实践。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