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泡沫”拥有大 “含义”

2015-04-09 04:28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泡沫经济词义比喻

郑 琳

“相爱的把握,要如何再搜索;相拥着寂寞,难道就不寂寞;爱本是泡沫,怪我没有看破,才如此难过……”,一首《泡沫》,让邓紫棋捧回全球华语歌曲榜“年度最受欢迎20大金曲”奖。原本是“泡沫”,却变得家喻户晓。歌曲中是这样,现实中的社会语言实践中也是这样。随着楼市房价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泡沫”一词被推向更高峰。使用频率高,生成能力强,逐步向独立化方向发展是其显著的特点。因此,本文围绕“泡沫”的意义演变,“泡沫”的三个发展阶段,“泡沫”的语言学思考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力求让人们对泡沫有个细致、全面的认识。

一、“泡沫”的意义演变

“泡沫”原是指在液体的表面或内部,由于骚扰 (例如海浪)或者发酵或起泡形成的、一种轻而发白且成微细泡形的物质。《现代汉语词典》简单地解释为: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1]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最常见的是气体在液体中的泡沫,如啤酒泡沫、肥皂泡沫、汽水泡沫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出现一种气体在固体中的泡沫,如新型泡沫玻璃、泡沫板等;与“泡沫经济”这个外来词息息相关的,如楼市泡沫、股市泡沫、网络泡沫、文艺泡沫等;此外,还有一种代表充满梦想意味的意义,如泡沫吧、泡沫之夏等。概括而言,“泡沫”一词主要涵盖以下三个义项,按照词义演变的顺序收集如下:

(一)本义:聚在一起的小泡泡

1.故车内美军状皆狼狈。这年轻中尉即老施鲁德。鲜血同啤酒泡沫混在一起,“给人以脑浆迸溅之感”。(《世界日报》)

2.终于能抑制住笑声的爆发了,才缓缓抬起头,把眼睛上的肥皂泡沫抹开一条缝,说:“是我呀。副组长,有什么事么?”(《将军镇》)

3.先把白糖倒入蛋黄碗内搅匀,再把蛋清抽打成蛋泡沫倒入蛋黄碗内搅匀,最后加入面粉,搅成蛋糊。(《宝宝食谱》)

以上三个例子运用的都是“泡沫”的本义即是气体在液体中的泡沫,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意义比较实在,容易理解。

(二)引申义:空虚和幻想

4.佛经所谓变易离散之法,法识之性空,梦幻、影响、泡沫、水月,岂不然哉?(《明佛论》)

5.无作业者。无童儿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大正新修大藏经》)

6.五欲犹如水泡沫,亦如幻焰无一真;虚假诳惑于凡夫,智者谁应乐此事。(《清新格言》)

7.简单是一种富足和从容,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泡沫的虚化和油彩的掩饰。(《劳动报》)

以上四个例子,“泡沫”的含义是空虚或幻想,用的是经过引申的本义。因泡沫中储存的只有气体,所以给人留下一种内里虚空、华而不实、一戳即破的印象。例4中泡沫是幻想的意思,例5是虚空的意思,例6是虚幻的意思。无论是空虚还是幻想,均是“泡沫”的引申义,较多用于古代汉语和佛经之中。根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统计,包含“泡沫”的语料共63条,36%的“泡沫”语义是聚在一起的小泡泡,而64%的“泡沫”语义是空虚和幻想。现代汉语中这样的意义已经不多,只找到例7,“泡沫的虚化”意思是像泡沫一样虚化。

(三)比喻义:某事物存在表面上的繁荣、兴旺实际上华而不实

8.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表现》)

9.李国庆:当当网上线没有多久,互联网泡沫破裂,投资人也不投了。但是俞渝 (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先生的太太)就说,资本市场的人不投资了,就证明现在是创业者投资的春天。(《创业者对话创业者》)

10.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是评估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依据。而只有准确评估了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投资者和决策者才能正确认识股市泡沫问题。(《经济研究》)

以上的三个例子都是运用了“泡沫”一词的比喻义虚假或华而不实。“泡沫”的比喻义是在“泡沫经济”这个概念引进之后而渐渐形成的。

小结: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泡沫”一词也是这样,其词义的演变主要经历了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三个阶段。表面上看是“泡沫”适用的范围扩大、使用次数增多,实际上折射的是快速发展的外部社会经济在语言系统内部的潜在影响。

二、“泡沫”词语发展运用的三个阶段

“泡沫”一词随着社会的变化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明显的阶段即依附 (黏附)阶段——自由运用阶段——比喻义单独使用阶段。

(一)依附阶段

“泡沫”一词具有比喻义,是在翻译西方的“bubble economy”即“泡沫经济”这个词汇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形成之初,“泡沫”对“经济”具有依附性,常常和经济合成使用。例如:

11.二十世纪出现过多次泡沫经济浪潮,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日本80年代广场协议引发的泡沫经济。(《温州论坛》)

12.但是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其影响将波及到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产业甚至国际经济的走势。(《泡沫经济如梭似箭》)

13.大量欧洲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国股价飞涨。之后黑色星期二爆发,美国泡沫经济破裂,导致世界性恐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截止目前,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完全统计,“泡沫经济”一词共出现了646次,“泡沫”和“经济”的组合次数,远远高出其他形式的组合,在现代汉语语料里含有“泡沫”的句子中占据了大约五分之一的比重。

“泡沫经济”一词,是直接翻译英语中的词语“bubble economy”。这个经济短语最初也就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即经济像气泡一样,吹起来的时候五颜六色,可是繁荣中夹杂着虚假,华而不实。久而久之,短语的整体意义变成: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房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2]过快的投机,导致了过热的虚假繁荣景象,最终必定是“泡沫”灰飞烟灭,社会震动不安,甚至是经济的崩溃。

(二)自由运用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泡沫”一词的自由运用阶段,是相对于前面的依附阶段而提出的。随着纸媒和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人们对于“泡沫”这个词语已经是耳熟能详。逐渐地,“泡沫”开始摆脱对“经济”的束缚,能和另外许多词汇自由搭配形成“AA泡沫”和“泡沫BB”这样的结构。前者如“互联网泡沫”“语言泡沫”“土地泡沫”“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等,后者如“泡沫优势”“泡沫成分”“泡沫政绩”“泡沫心理”“泡沫文化”及“泡沫现象”等。至此,才正式标志着“泡沫”一词确立了新的比喻意义华而不实或虚假。具有明确比喻义的“泡沫”也不仅仅黏附在“经济”之上,可以自由运用了。例如:

14.江苏省盱眙县委、县政府将十里营、铁佛等8个乡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集体经济收入、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通过县里的新闻媒体予以公布,请广大人民群众为乡镇经济实绩挤水分,向那些制造“泡沫政绩”的干部亮“红灯”。(《人民日报》2000年)

2000年,江苏省针对一些干部片面追求表面政绩,圆个人的升迁梦,进而在统计数字上面“注水”,追求“门面式”政绩。江苏盱眙县敢于向这种“泡沫政绩”开刀,进而有效杜绝“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这里的“泡沫政绩”就是虚假政绩,华而不实的政绩。

15.张桂溪开始搞企业时还是够“勤力”的。但后来,张桂溪逐渐把精力放在经营关系网、经营政治资本上,把企业交给他家族的人打理。他“勾兑”各种关系敢花大钱,这在潮阳是个公开的秘密。一名镇干部说: “他的企业以‘中国’冠名名不副实,泡沫成分很大。 (新华社2001年)

文中的“泡沫成分”,含义就是虚假成分,或者是华而不实的成分、名不副实的成分。

在例14、例15中,“泡沫”不再和“经济”固定组合,逐渐褪去对“经济”的依附性,转而和“政绩”“成分”搭配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使用范围,与此相类似的例子还有“泡沫优势”“泡沫心理”等。

(三)比喻义单独使用阶段

相较于前面两种运用方式,更进一步,含有比喻义的“泡沫”还可以“自立门户”,单独使用。例如:

16.或许一些地区和部门可以获奖之多,来证明“到处莺歌燕舞”,然而当人们得知真相后,必然会想起两个字:泡沫。(《新民晚报》1999)

17.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飓风吹破的地产泡沫》)

读完例16、例17,读者显而易见,两个“泡沫”都是单独使用,其蕴含的比喻义自不待言,更加透露出的是其背后隐藏的有分量的批评。

三、“泡沫”词义演变的语言学思考

(一)“泡沫”词义演变的语言学理论概括

“泡沫”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具体而言即义项数量逐步增多,使用频率增大,适用范围增广。词义的演变指的是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变,而词义却发生了改变。社会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社会现实现象的认识和发展以及语义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演变。词义演变的结果通常表现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3]“泡沫”词义演变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这个方面。“泡沫”原本是一个表实的词汇,指聚在一起的小泡泡,如肥皂泡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泡沫”具有内部虚空、容易破灭、一戳即破及化为乌有等性质,并将这些性质抽象概括,使得但凡具备“泡沫”特点的事物统称为空虚和幻想。又因为“泡沫”可具备五彩缤纷的特点,被人们譬喻为事物存在表面上的繁荣、兴旺实际上华而不实的含义。“泡沫”一词词义发生演变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互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词汇领域的映射,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待政治领域、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社会现象持有的一种审慎的眼光和态度。总得来说,“泡沫”的词语演变经历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适用范围从小到大这样一个过程,这些均具有词语语义扩大的特征。“泡沫”一词,由一个简单的实词,逐渐发展为一个集合,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个扩大了意义层面上的“泡沫”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流行语。

(二)“泡沫”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泡沫”一词语义扩大,毋庸置疑是一种语言现象,可是一种语言现象之所以能够形成,其背后一定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支撑。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社会实践是语言获得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语言内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是在这一前提下起作用的。语言系统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反应速度各不相同。联系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反应最灵敏的是词汇;语音次之,语法最慢。[3]当下,经济领域:国内经济持续快速繁荣发展,90年代以来,金融投机迅速升温,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投机,引起某些经济学家大声呼吁是形成“泡沫经济”的内因。[4]教学领域:初中课堂教学中,一些标榜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纷纷涌进课堂。此类教学方式之中,以小组合作最为灵活多样,其凭借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深受教师们青睐。然而教学实践表明:活动时表面热烈,效果却不理想,容易出现“泡沫”现象。[5]网络领域: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迅猛发展,新兴网络公司、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经济思想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关于网络究竟是黄金还是泡沫的争论也随之展开,以纳斯达克股市出现震荡最为激烈。[6]……可以说,“泡沫”现象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面对那些表面华丽无比,实际却华而不实的事物,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审慎意识和警惕意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的是以高速和创新作为对办事效率的评价标准。新事物的涌现、新观念的树立及新思想的确立,都要求人们用更加冷静的行为来有效地慎思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不要将快和新作为最大的标准。总之,“泡沫”一次的泛化使用,是运用经济眼光审度、衡量事物的心态在语言上投射的结果。

(三)“泡沫”现象折射出的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会制约人们的交际。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在驾驭语言的同时也在被语言影响着。可以简单设想一下,人们在现实言语实践中对“泡沫”的每一次使用,它的词义都暗示着应该用一种经济的眼光、警惕的意识或审慎的态度去看待经济的繁荣昌盛、网络的迅猛发展、艺术的功利化倾向及教学形式化倾向等。对“泡沫”的小心应对,会促使理性的行为和合理的举措应运而生,进而驱使人们揭开事物华丽的外表,掌握其华而不实的本质。尤其是“泡沫文化”和“泡沫心理”的出现,暴露了语言和社会的脱节,展现了语言的滞后性和社会前进性之间的矛盾。在“泡沫文化”阴影的笼罩下,相当一部分作者自暴自弃、浅尝辄止,以泡沫为宿命,以适应流行为归宿。再者,“泡沫心理”在“泡沫文化”的批判者和被批判者身上同时存在,他们甚至忽略了没有根基的一时绚烂是不值得羡慕的,绚烂本身并没有多大毛病,衰弱与暗淡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在浮躁心理的驱使下,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大量出现,对此,我们首先应当自省,看看自己是不是“泡沫”或正在制造“泡沫”。

总之,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泡沫”一词也是如此。每一个时代,任何先进的事物、前卫的思想都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发展。冷静客观地对待新事物,不仅需要理性的求知态度,还需要拥抱未来的明朗方向。笔者围绕“泡沫”的词义演变、运用阶段和语言学思考三个层面详加论述,无非是想提醒部分人具备远离虚假繁荣的意识,步入正确的轨道,融入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026

[2]甄立.浅析虚拟经济、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p61

[3]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248、p177-178

[4]陈桂芳.“泡沫经济”现象初探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p26

[5]徐敏霞.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泡沫”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9期,p89

[6]沈玉春、沈红芳.“网络泡沫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2期,p58

猜你喜欢
泡沫经济词义比喻
比喻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买椟dú还珠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房价波动机制探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完善探究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字意与词义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