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遇见现代
——读《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的启示

2015-04-09 03:34张晓云陈中高
四川水泥 2015年7期

张晓云 陈中高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264005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264005)

当历史遇见现代
——读《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的启示

张晓云 陈中高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264005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264005)

本文通过阅读《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分析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有关观点,认为“中国建筑是蕴含生命的建筑”、“务实的建筑“等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有着积极意义,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可以向历史学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建筑文化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建筑遗产,每一个建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地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有特殊之处,无法复制。因此,每一种建筑形式背后都深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风俗与生活习惯,是形成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是台湾著名建筑教育家汉宝德先生的著作,他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认知,更加深刻的明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背后的文化含义。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大规模建设与拆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与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如北京传统的“胡同—四合院”空间格局究竟应该如何延续?我们是要以牺牲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还是搞成如同假古董一般的雕梁画栋的高级居住区?这些问题现在似乎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普世的答案。因而,通过中国文化的角度去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文化阐释,从历史中寻找现代问题的解答标准,从而能够对当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深度省思。

一、生命的建筑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提到“中国建筑是一种蕴含生命的建筑”,并且解释了中国建筑为什么采用木构。木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人之所以采用木构,正是因为我们认为房屋和人生一样有一个兴衰更替的过程,而木头材料本身是有生长周期的,从而本质上具有了生命特征。此外,作为“蕴含生命”的中国传统建筑,除了材料要具有生气之外,造型也是注重生气的,汉宝德先生就提到如屋檐的翼角起翘,就是一种气韵生动的表示。

从中国建筑采用木构到中国文化推崇生命的内涵,这对当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考。如今对城市改造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即对于拆旧屋、建新屋的行为有所批评,认为建设者们只会建“假文物”。在他们看来,对于历史街区应该进行统一的保护,而不是拆建。如果我们试图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便可知道选用木构为主要建筑方式的我们,一直有一种不追求长久永恒的文化,而建筑的更新交替更多的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在我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问题上,重点不仅仅是去保护,不去更新,建筑是有生命的,而且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因而对于历史街区不能一味的守旧而放弃更新。北京的菊儿胡同改造是将保护与更新结合的很好的例子,它的设计理念并没有一味的保护,而是在保持胡同和四合院的传统尺度关系,以及沿用青瓦白墙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将单层住宅变为高密度的多层住宅,从而将现代居住问题与历史文化的延续进行了有意义的结合。我们应该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需要,尝试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这与我国传统建筑蕴涵生命的文化是一致的。

二、务实的建筑

同时,《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提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个文化—务实文化,认为我们的民族是有一种“务实的”观念。比如:我们雕像不像外国人是从材料上找灵感,而只是把材料视为材料,木质雕像往往是用木材拼接起来。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砌墙也是以土夯成,只把砖当做表面材料,不像外国很在乎砌砖的技术。而且务实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整体上都是务实的比如,“勾股定理”在中国的表现只是“勾股关系”而已,是为了实用,并没有被抽象为定理。中国传统的“天”、“算”、“农”、“医”都是偏重于实用的学科,这与西方科学的发展完全不同。

因而,中国建筑深受务实文化的熏陶,“务实”是根本,这也与建筑”适用、坚固、美观“原则相一致。比如中国传统建筑里的斗拱,是中国建筑的标志,结构作用是它的首要意义,是它的根本功能,而装饰意义上的美观是其次的。因而,回到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上,首要的原则依然是务实,建筑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有着其具体的功能。因而,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我们往往只是以保护和发展为名拆旧建“假”,许多城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建新的仿古建筑,从而出现了“明代一条街”等仿古商业街。这使得许多原本有较高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改造后的“假古董”。尽管这些以旅游经济为目的的仿古街区,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终究由于其历史价值的降低,逐渐不再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有些历史街区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丢失,失去了以往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这种形式的保护与更新由于只是将历史街区打造成观赏之地,如同是一张风景片,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这种做法与中国的务实文化是相违背的,最终会造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人为破坏。

三、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保护城市历史街区就是保护城市的文化和记忆。在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旧城更新改造的今天,人们虽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对于城市名片的重要性,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保护的名义放弃更新,在当今大规模的旧城更新改造中,由于一味的保留历史街区的形式,而不分清老房子具体的损坏程度,可修复的、危、漏和年久失修的建筑一概而论,都恢复到历史传统形式,而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关注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建筑功能,从而造成了历史形式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从而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误入歧途。

二是一味的拆建,以发展的名义将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把老房子全部改为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旅游和文娱设施。这种做法实际上偏离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街区不仅仅是物质形态见证城市的发展与衰亡,还包括了看不见的精神结构。当历史街区变成了现代游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居民,那么,历史街区就会变成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而失去了真正的历史韵味。

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应该全面的看待,首先是弄清楚背后的文化,正如自古以来,中国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是务实的建筑。历史街区既要开发,更要合理的加以保护,两者结合全面的进行,不以发展为目的的保护是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是难以持久化和规模化的。因此,当代的城市和建筑建设者不能以现有的新城建设经验来解决古城开发的问题,不能采取单一的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研究探索,保护与发展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历史街区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作,它需要一种能够使物质形态与精神结构相一致的保护方式,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形成健康的城市,城市历史与生活的连续性被焕然一新的城市物质环境所持续,城市快速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拆建使城市历史记忆得以保留。

因而,当我们厘清中国建筑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后,中国建筑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文化”“务实的文化”的熏陶,再次听到到四合院或是胡同正在慢慢消失的言论,当承载一座城市记忆的老城逐渐被摩天大厦所取代的时候,我们不妨回过头去,从本质寻找答案,从过去寻找塑造现在的因素,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史争光,项曼青.有机更新-基于旧建筑低碳发展趋势的思考[J].艺术品论(2014.12):42-44.

[3]汉宝德.汉宝德谈现代建筑[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

G322

B

1007-6344(2015)07-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