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空间与文化
——“两个健康”的政治学考察

2015-04-09 02:26肖存良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企业主非公有制民营企业

肖存良(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结构、空间与文化
——“两个健康”的政治学考察

肖存良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两个健康”有自身的标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外部环境上需要与国有企业建立自由平等公正的关系、平衡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优良的文化环境。内部环境上需要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需要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和理性的政治预期。

两个健康;民营企业;非公经济人士

一、从改造到扶持:“健康”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接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之后,就把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政党使命和政党革命逻辑,我国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按照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就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基本政策是利用、限制和改造。即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等形式,引导私营工商业逐步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最终把私营工商业改造为国营工商业,消灭资产阶级及其剥削制度。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被彻底改造,私营工商业者也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至此,社会主义革命也已经完成,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1957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间,在激烈的阶级斗争背景下,残余的私营工商业更被认为属于 “资产阶级尾巴”,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因而需要被彻底消灭。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把剩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出售,或者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之后再拿到市场出售,催生了农村的个体户。在城市,知识青年回到城市之后就业困难,国家允许回城知青自主就业,催生了城市的个体户。城乡个体户发展壮大之后,请帮手,带学徒,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当工人超过8人之后,就形成了私营企业及私营企业主。

以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如何处理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它与国有企业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结构?在空间上双方应该如何布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私营企业主成长起来之后是否会挑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按照一般的政治逻辑,掌握资本的人必定会要求掌握国家政权,私营企业主掌握资本之后,会成为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执政权的反对派吗?要让他们不成为反对派,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应对?从逻辑上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的资产阶级及其剥削制度已经被彻底消灭,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非公经济人士与原资产阶级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原有剥削者的延续。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非公经济人士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客观上他们是有产者,这就形成了与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能够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文化环境?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和执政的角度出发,把上述结构、关系、空间和文化等问题归纳为健康问题,希望在 “健康”范畴内妥善处理好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结构、关系、空间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希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能够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要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2]20。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应本着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着眼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首次提出了 “两个健康”。既然希望以 “两个健康”来涵盖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那么,何谓 “两个健康”?“两个健康”的标准为何?如何促进 “两个健康”?上述问题都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之后给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提出的新问题。很显然,健康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而言的健康,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因而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角度来研究 “两个健康”问题。过往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学和工商联工作者的研究,而且大都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从政治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更是非常缺乏。本文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如何从结构、空间、文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等方面推进和实现 “两个健康”。

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要获得一个健康的外部发展环境,首先需要有理论上的认识基础,即到底如何认识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就经历了 “补充论”、“阶段论”到 “组成部分论”的认识发展历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就从体制外合法地进入到了体制内,就发生了与体制内原有的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就形成了在体制内健康成长的问题。所以 “健康”问题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认识发展和民营企业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的必然产物,也是民营企业进入体制内之后逻辑上必然要提出的问题。十五大以来,围绕民营企业健康问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有所论述,国务院也先后于2005年和2010年下发了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但是没有系统地提出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健康标准问题。我们在总结归纳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以及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标准。我们认为,外部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关系、结构、空间和文化。

第一,关系层面。主要是讨论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即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之后,与在市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营企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健康”问题的提出实则意味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在关系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公正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自由,自由即意味着民营企业可以进入法律没有禁止的任何领域,法无禁止即可入。2005年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由问题实则是市场准入问题。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可以进入法律没有禁止的任何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自由竞争。文件提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这些领域的开放为民营企业的自由发展松了绑。从 “健康”的角度来看,自由才健康,自由也要求反垄断,加强竞争。

其次,我们来看平等。平等即意味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平等竞争,平等准入,平等待遇。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主体地位上只有从事行业不同,在所有制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此外,平等也意味着没有哪一方能够垄断和控制市场。具体而言,平等表现为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融资、税费、土地使用等方面能够处于平等地位。2005年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 “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再次,我们来看公正。公正意味着民营企业的产权和权益能够得到合法保障,当民营企业权益受到损害之后,能够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如果权益不能得到合法保障,“健康”发展自无可能。在实践中,由于民营企业在取得合法身份之前大都带着 “红帽子”,登记为集体企业,因而在产权纠纷中很难得到公正处理,“行政侵权的现象屡屡发生,受损的民企十分无奈”[3]122。综上所述,在关系层面上看,自由、平等、公正是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关系上健康与否的基本标准。

第二,结构层面。主要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平衡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平衡即健康,经济结构失去平衡,既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平衡实际上意味着所有制结构的平衡,在所有制结构平衡上,关键在于调整和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把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改变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对平衡的经济结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 “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2]21十五大之后,全国掀起了国有企业 “抓大放小”改革的热潮。国有企业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2]381,退出了一些并非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把这些经济领域让给了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建立起了相对合理的平衡的经济结构。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平衡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自1998年突破100万户之后,每过两三年就上一个台阶,2001年突破200万户,2003年突破300万户,2005年突破400万户,2007年突破500万户”[3]51。从固定投资来看,民营企业投资占全国固定投资总额也从2000年的41.9%发展到了2005年的60%[4]35,民营企业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固定投资主体。另一方面也使民营企业大量吸纳了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下岗员工,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扭亏为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健康发展,“如果没有那一波国有企业改革,很难想象国有企业可以从90年代初的大面积亏损转型成为赢利,或者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转型成为市场导向型的管理模式”[5]73。

第三,空间层面。首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在我国的企业总量中,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总量达到99%以上,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企业 “在资本集约度、技术开发和引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较高劳动力素质的配置、收入福利、内外贸产品的经济技术特征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比较优越,与中小企业的地位相差悬殊。同时,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往往加剧了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6]85,非常容易侵占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空间。所以 “在大中小企业可以共同活动的领域,要专门划定中小企业的经营领域,禁止大企业侵占中小企业经营范围的现象发生”[6]87。民营企业要能够得到健康发展,需要有合理的经营空间,没有合理的经营空间,健康发展自无可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国有企业要成为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和关键领域的“关键的少数”。

其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相对明确的发展领域,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应该开放给民营企业。“在经济领域,现在国有部门垄断了太多的投资部门,民间资本缺少投资的空间。近年来,中国大量民间资本外流,和缺少国内的投资渠道密切相关。因此,对国有企业垄断领域必须加以重新定义,尽量减少垄断领域,开放给民营部门。社会领域关乎一个构架的公共服务,政府应当起到主导作用。但即使在这个领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必须开放给民营部门。”[5]132

第四,文化层面。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指出了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亨廷顿也多次指出了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自传统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尚未全面建成。民营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常常处于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风口浪尖,因而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建构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

民营企业自诞生以来,经历了 “姓社”、“姓资”和 “姓公”、“姓私”之间的争论,新世纪以来,围绕民营企业的 “原罪”问题又进行了全国性的争论。虽然党和政府通过思想解放,破除了“社”与 “资”和 “公”与 “私”的矛盾,但是整个社会一方面基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基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而形成的社会不公平,从而形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 “仇富”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营企业 “原罪”的追究。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2013年全国工商联调研发现,“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宽松、不公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地位不高,感觉 ‘创业不荣耀、致富不自豪’”[7]。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环境还没有全面建成。

三、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环境

与国有企业诞生于政治体制不一样,民营企业直接诞生于市场,因而民营企业诞生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如果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就会在市场中死亡。所以生存原则是民营企业的首要原则。而民营企业要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关键在于除了各项必要的支出之外还有利润。在生存原则支配之下,民营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在市场上求生存,赚取利润,因此会较少考虑社会责任等外部效应问题,甚至希望把这些外部效应问题转嫁给社会。这是生存原则阶段民营企业的生存方式与行为逻辑。

但是民营企业不能一直把外部效应问题推给社会,社会也不能一直有效地消化这些外部效应问题。当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就需要关注外部效应问题。这时候的民营企业需要把企业生存与外部效应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民营企业就从生存原则发展到健康原则,进入了我们考察的健康范畴。在健康原则支配之下,民营企业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做一个合格的 “企业公民”。民营企业从生存原则进入健康原则,实际上就是建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环境。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才三十多年,民营企业真正发展起来也才二十多年,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粗放型行业,其发展大都经历了贸——工——技的发展阶段[4],且市场竞争激烈,同类产品多,生存压力大,因而必然较多关注企业利润,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且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只要能够赚取利润、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就是健康的,不需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外部效应问题,赚钱即健康,这种观念也妨碍了民营企业从生存原则进入健康原则。但是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生存原则进入到健康原则,要考虑企业经济上的转型升级和社会上的责任承担。

第一,经济层面。民营企业经济层面的健康主要是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主要是转方式、调结构,这是民营经济当前的紧迫任务。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程度低,发展方式粗放,对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依赖程度高,但是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现有发展方式在资源、人口和环境方面都不可持续,资源、人口、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现有发展方式将形成一种不可逾越的硬约束,民营企业要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和发展,就要摆脱现有的对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过渡依赖,进行转型升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就要从低端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从低技术程度向高技术程度、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型。如浙江省就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民营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8]。

第二,社会层面。企业来源于社会,是市场主体也是社会主体。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社会。企业创造财富,而企业的财富具有社会属性。企业与社会的内在密切关系决定了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安全生产、重视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3]63。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八个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照章经营,合法纳税,不偷税漏税,不官商勾结。杜绝官商勾结是民营企业建构健康内部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所要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尊重并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与员工集体协商工资待遇,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较强的社会保障,而不是把员工的社会保障推给政府和社会。三是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环境健康。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尚未完成转型升级,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高,环境污染压力大。大多数企业都把环境成本推给政府和社会承担,这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亟需加强之处。四是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民营企业的财富来源于社会,自然要回馈社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1994年,刘永好首倡 “光彩事业”,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和社会救济。新世纪以来,大量民营企业参与了扶贫济困和社会慈善工作,这是目前民营企业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工作的亮点,根据上海市工商联的调查,82%的受访非公经济人士表示,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9]264。五是加大就业吸纳力度,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这是民营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贡献之所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民营企业占中国企业总量的绝大多数,占中国经济总量的大部分,因而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就能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升级,民营企业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建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环境,就是要推动民营企业从生存原则进入健康原则,主要包括经济转型升级和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这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内部环境的基本标准。

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三重维度

以私营企业主为代表的非公经济人士是新的社会阶层。而在西方的以往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绝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以私营企业主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将会通过公民社会的发育而最终实施政治变革,走上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也就是说新的社会阶层终将会作为 “带着牙齿的阶层”,成为国家的反对派①。也有部分西方学者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狄忠浦 (Bruce J.Dickson)认为西方的民主化逻辑并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吸纳的 “同化战略”与新的社会阶层建立了一种 “伙伴”关系,因而新的社会阶层不会成为反对派②。蔡欣怡 (KelleeS.Tsai)认为,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级尚未形成,并没有形成共同的政治认识,更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政治行为,而且他们通过 “适应性非正式制度”而与现行体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0]。陈捷在北京的实证调查中也发现,私营企业主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普遍支持和特殊支持都比较高,已经被纳入了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共同体之中,因而不会成为反对派[11]。

我们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新的社会阶层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党的政策变革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新的社会阶层受惠于党的政策支持而不会成为反对派。但是客观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壮大之后又对政党体系和党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新的社会阶层处于政党体系和党的工作之外,而且由于掌握了经济资源而拥有了一定的社会权力,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在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部分影响力,甚至部分代替了政党在基层社会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影响。长期处于党的工作体系之外在客观上不利于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因而党迫切需要一个做非公有制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团体,工商联作为长期联系工商业者的人民团体就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党希望通过工商联这一人民团体的工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健康”的逻辑基础是不能成为政治反对派,这是 “健康”与否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健康”还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和政治预期。

第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如人们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健康”成长这个语境中,政治认同主要包括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等方面。浙江省是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我们首先来看浙江省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认同程度。根据浙江省委统战部2012年对全省11个地区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 “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领导总体上是认同的。82.5%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3.5%的人相信我们能成功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41.6%对此充满信心。49.3%的人相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能让普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66.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央近几年来抓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和较有成效”[12]44。“78.8%的被调查者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53.5%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42.7%的人不赞同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66.7%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和间接影响。”[12]45“9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爱国,其中37.8%的人认为自己非常爱国。”[12]46上海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同样的结论,根据上海市工商联2013年进行的调查,“98%的非公经济人士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非常重要’或 ‘比较重要’”[9]261。总体上,非公经济人士总体上持较高的政治认同,而以爱国主义为最。

第二,政治参与。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 “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它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这一定义并不包含这样的含义,即政治参与者必须成功地或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13]。亨廷顿和纳尔逊给予了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定义,政治参与就是 “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动”[14]。就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而言,主要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当然,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加入政党或者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只是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而不是直接的政治参与。我们这里为了方便研究,主要从上述指标来认识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程度。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和其他各种调研数据都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家中大约有1/3成员是中共党员[15]。在私营企业主担任政协委员方面,“据统计,1993年有20名私营企业主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1998年有40多名私营企业主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政协会议,到2003年的第十届全国政协时私营企业主已增加到65名”[16]。“在十一届五次会议中,有200名政协委员来自新的社会阶层,但这200名新政协委员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委员多达174人,占新的社会阶层政协委员的比例为87%”[17]。 “2002年的抽样调查显示,私营企业主中有35.1%的人是各级政协委员。”[18]

从主观愿望上看,根据我们对私营企业主的调研,绝大多数接受访谈的小微型私营企业主在被问到 “是否想过要进入人大、政协,获得一定政治身份”的问题时都表达了正面的倾向:“如果可以的话当然想要进 (人大、政协),只是这太难了。”虽然目前私营企业主参政的人数相比过去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这种发展一定是有限度的,大多数企业主还是走不了这条路。关于私营企业主入党,义乌市委统战部在义乌调研时也发现,“在义乌,民营企业主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性异常高。但现实中,入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2]366。很多私营企业主的党员身份是其担任私营企业主之前就已具有的。总体上,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程度较高,但对于广大小微型企业而言,实现政治参与尚有较大的难度。政治参与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

第三,政治预期。政治预期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未来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认识和判断,这种对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会影响到人们当前的政治行为。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是以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具有一大二公性质的社会主义,我国由传统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并且混合经营的局面。虽然中国共产党在1991年就明确提出,对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应和过去的工商业者简单地类比和等同,更不是要像50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改造。此后先后实施了私产入宪,制定了 《物权法》保护私有财产。但是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私营企业主对社会底层的民粹主义情绪存在一种恐惧情绪,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形成的利益集团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种种阻挠,使党和国家保护民营经济的政策在实践中存在难以落实的困难。

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而社会贫富差距和传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张力导致民营企业家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政治预期。“他们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能否持续下去,感觉特别敏锐。党和政府出台什么政策,他们都要同自身利益联系起来。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某种影响,他们就怀疑改革开放政策是否要变。加上社会上关于 ‘原罪’问题的争论,引起他们的普遍不安。”[3]55非公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就要建立起理性的政治预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政治预期,这应该是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指标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务之急。

五、结论

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旁边生成并发展壮大之后,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双方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党的领导和执政出发,希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那么何谓 “健康”?如何才能达到 “健康”?“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树立一个健康标准之后,我们才能向着这个标准进发。综合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对 “健康”标准的各个方面,我们归纳如下:与国有企业建立自由平等公正的关系、平衡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优良的文化环境。企业内部实施转型升级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非公经济人士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和理性的政治预期。工商联实践 “两个健康”的工作主题,就是要为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的健康奔走呼号,督促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承担社会责任,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培育民营企业家理性的政治预期。

注释:

①哈耶克和罗伯特·达尔认为,珍惜自由市场的人更愿意支持民主制度而不是非民主制度,中国的私营企业主作为自由市场的产物,因而必将更支持中国走西方民主政治道路,从而成为反对派。西方大量政治学家和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都持这种观点。

②参见 Bruce J.Dickson:Red Capitalism in China:The Party,Private Entrepreneurs,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Wealth into power:The CommunistParty'sEmbraceofChina'sPrivateSec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

[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保育钧.再呼唤——民营经济:中国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4]忻榕,聂东平,张菱.创业的轨迹——中国当代创业家行为模式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5.

[5]郑永年.不确定的未来——如何将改革进行下去[M].北京:中信出版社.

[6]“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言问题研究(2004—2005)[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5.

[7]庄聪生.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春天[J].中国统一战线,2014(3):35.

[8]王钦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92.

[9]徐惠明.2013上海民营经济[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10]蔡欣怡.绕过民主:当代私营企业主的身份与策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1]陈捷.中国民众政治支持的测量与分析[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88、128.

[12]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浙江研究基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与价值引领[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13]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夫.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08-609.

[14]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

[15]保育钧.改革开放与私营经济[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6]刘振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政协界别的变化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3(6).

[17]蒙慧.关于人民政协界别设置的调整与优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6).

[18]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242.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2.051

F121

A

1672-0911(2015)02-0051-0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 “人民政协在地方立法协商中的作用”(项目编号:11CZZ011)。

2014-12-24

肖存良 (1976-),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企业主非公有制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印染企业主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移送行政拘留案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十八大以来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工作的思考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渠道的选择偏好及效用分析
加强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股票融资市场——2011年非公有制上市企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