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思想的火炬
——纪念汪道涵同志百年诞辰

2015-04-09 01:24:51周汉民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浦东世博会同志

周汉民(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高擎思想的火炬
——纪念汪道涵同志百年诞辰

周汉民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汪道涵同志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期间,他主持制定了事关上海发展的多项战略性决策,为上海 “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他是第一位提出浦东开发开放的上海市政府领导,同时也是申办上海世博会的首个提议者。他的远大理想和现实主义实践是留给上海这座城市、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笔者有幸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汪道涵同志的许多教诲,受益匪浅。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当继承汪道涵同志的遗志,在他的思想火炬照耀下,永不停歇,永远进取。

汪道涵;浦东开发开放;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05年12月中旬,我再次去瑞金医院看望重病多日的汪道涵同志,看到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为他送来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证书和墙上挂着的博士袍及博士帽,感慨万端。在静静的病房里,我认真拜读了荣誉学位的赞词,中英两种文字,准确而贴切地回溯了汪道涵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赞词中说,“今日的上海民物丰盛,风貌繁华,行走在大街小巷中,只见夹道的梧桐,丫杈交错,绿叶成阴,但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抚今思昔,使人不由得不想起八十年代初期上海百废待兴,经市长汪道涵先生整顿市容,力行改革,始踏上康庄大道”。这样的评价,我认为十分恰当。自1985年8月我在美国旧金山第一次见到汪道涵同志到2005年12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多年里,不时得到他的教诲,耳提面命,如沐春风,终身受益。

毛泽东同志曾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汪道涵同志就是这样的人。1932年,18岁的汪道涵同志从南京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捕,被保释出狱后,始投笔从戎,献身革命。1949年全国解放后,从担任杭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到1978年任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30年如一日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不已。1980年后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在其任内主持制定了 《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等事关上海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为上海 “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1991年后,汪道涵同志主持海基会工作,1993年成功举行了划时代的 “汪辜会谈”,为海峡两岸开启和平之门,厥功甚伟。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这样一位睿智的政治家兼学者是我不可多得的人生导师。

转眼间,2015年将迎来汪道涵同志百年诞辰,我仅从浦东开发开放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战略决策的提出等两方面回忆点滴,以表无尽的思念。

一、浦东开发开放

(一)思想的起步: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

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我是浦东开发开放前期研究的亲历者,并从事相关的立法工作和浦东新区开放度的探索工作,不仅留下了难忘的 “浦东”情结,而且亲身经历了浦东建设之初的艰辛历程。

上海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上海沿苏州河两岸起步、发展。黄浦江西岸的发展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其规模和影响很大,被称为 “远东的巴黎”,但是,黄浦江东岸由于历史、政策、地域、交通和人文习俗等原因,发展始终受到制约。1986年7月,美国旧金山一位非常爱国的美籍华人教授、预应力专家林同炎先生,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写了万言书,提出浦东的开发问题,建议要立足浦东、放眼世界。江泽民同志对此十分重视,请汪道涵同志全力推进,由此,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应运而生。这个小组很特别,其成员囊括了相关开发开放最要紧的几个领域的专家。小组由汪道涵同志任顾问,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建委主任张绍梁任副组长。组员有: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俞健,他对政策的把握非常准确;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於品浩,他是我们小组最主要的写手、笔杆子;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佳能;市土地管理局的一位老处长俞汉卿;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教授陈泽浩;我本人,当时刚刚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法系硕士毕业,留校任教。

我之所以被选入小组,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我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第二,我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法;第三,1985年夏天,我在美国一个律师事务所进修期间,结识了到访的汪道涵同志,其后一段时间内有机会经常向汪道涵同志汇报对国际问题的观感和心得,使汪道涵同志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这个小组成员没有报酬,职级悬殊,而我作为研究法学的年轻人刚刚获得硕士学位。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浦东开发开放的定位问题,国内没有什么可以照搬照抄的,我们就依靠林同炎教授和他的几位朋友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国际经验。他们是真正的志士仁人,立志推动国内开发开放,对国家的发展充满感情。

对这个小组来讲,浦东开发开放问题就是平地起高楼。摆在这个小组面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到底是浦东的小小一角作为试验,还是整个浦东作为开发开放的试验田;到底是取几个点作为开发开放的重点,还是全面开花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全部是业余时间完成的,我们都不是全职工作人员。当时,办公的条件紧张,在中山东一路1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底层,搭有一排铁皮房,市里借了一间给我们办公。我还记得,当时因为电话号码都排满了,我们的电话是 “0”号分机。除研究小组工作外,大家都另有公务、特别繁忙,我也有教学任务,从古北路620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乘71路公交车坐到底去外滩参加小组活动,两头都要走很远的路。

研究小组的主要想法就是,浦东开发开放,一定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当时汪道涵同志就提出了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的目标,提出了 “小政府、大社会、多企业”的思路,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应该以点带面的要求。我们当初的设想是 “三点一线”,今天的陆家嘴、外高桥这两点完全是按照当年的设想建设的,金桥这一点稍微有一些移动,当时设想的是黄楼,就是今天造迪斯尼乐园那一带。说实在的,我们小组成员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工作充满了激情。当时浦东没有世纪大道,浦东最主要的道路就是杨高路,我们就提出沿着杨高路来开发的建议。“三点一线”的开发,必须要立足于土地批租和滚动出租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特别强调要对外开放,先行先试。

汪道涵同志当时给我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两个“度”:一个是开放度,一个是法制化程度。浦东的开发开放,以什么为标杆?当时国家已经开发建设的 “四个特区”,已有许多改革开放的举措。海南虽然还不是特区,但正在制定30条开放政策。我们就到海南调研,决心争取到海南的相关政策。所以,从国内方面来说,我们是比照经济特区进行开发开放设计的。从国际而言,我们希望恢复 “远东的巴黎”的声誉。我们这个小组的成立由市政府发文,由于工作很有成效,汪道涵同志将我们的成果不断向江泽民同志汇报,江泽民同志对我们的工作相当支持。我们的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有了相当的积累。

1988年5月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西郊宾馆召开了第一个国际研讨会,定名为 “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江泽民同志、朱镕基同志、汪道涵同志等都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有14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这次研讨会,我们小组在这次会上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就是整个浦东的大开放,是带动上海发展的大开放,是 “小政府、大社会”的大开放,是坚持 “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大开放。以 “四化”推动浦东开发开放这一想法令世界瞩目。大家突然发现,如此沉寂、发展缓慢的上海将会有一个大动作!这次国际研讨会主要就是全面介绍浦东开发开放的具体设想,比如土地政策如何?怎么吸引外资?会议的共识是浦东开发开放条件基本具备,方向基本明确,时机必须抓住。当然,国际研讨会本身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它昭示世界:浦东开发开放在即。今天看来,会议的作用是巨大的,全面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汪道涵同志的远见卓识。

(二)崭新的起点:法制化规范化

我在联合咨询小组里主要进行立法问题和开放度问题研究。当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陈雍教授和我主持的浦东开发立法分课题研究报告已草拟2年,我就向朱镕基同志写信,冒昧建议:一是请市政府考虑对浦东开发条例作充分讨论,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加强对外宣传,形成全力吸引外资的法律环境;二是对我们已经草拟的32项条例和文件进行充分论证,成熟一个颁布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此建议,朱镕基同志的秘书李伟同志正式批转市外资委领导研阅。在我撰写相关课题调研报告的过程中,与汪道涵同志有过几次讨论,他几次谈到立法是基础,要管未来的几十年。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我在1986年和1987年两次撰写万言长文,题目是 《浦东开放立法先行》。2000年浦东开放10周年之际,又写了一篇 《再论浦东开放立法先行》。有些方面的立法,我一时尚无完整的思路,汪道涵同志就介绍我向有关同志请教,我记得关于 《上海证券交易所管理条例》起草问题就和时任市体改委主任的贺镐圣同志几度交谈。

1990年7月初,中央派出以朱镕基同志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出访美国。当时同行的好几位市长是朱镕基同志的校友,都是清华毕业的,如重庆市市长孙同川、武汉市市长赵宝江、合肥市市长钟咏三等。朱镕基同志说,我们这个代表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有懂行的人一起随行。市长代表团由汪道涵同志任顾问,又配了一个由5位学者组成的上海市学者代表团。这5位学者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问题研究所主任丁幸豪,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洪文达,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经所所长姚廷纲,还有我,时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律系主任。我们5位各有分工,就如同当年在研究小组中一样,我的工作是关于开放度和法制的研究。洪文达教授在此后接受采访时曾说,这是一次艰苦的访问,我对此感同身受。每天不仅对外公务活动排得很满,内部也有许许多多讨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里讨论第二天朱镕基同志记者招待会有哪些问题需要充分准备。汪道涵同志真正起到了总顾问的作用,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几次提到要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要凸显上海改革开放的决心。在美国出访期间,每天晚上只要有机会,汪道涵同志就邀请当时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国内学者深谈至半夜。汪道涵同志告诉我,只有了解人家怎么看中国,我们才能建立起怎么看世界的眼光和观念。

那时,浦东开发开放已经在4月18日由李鹏同志正式对外宣布。我们7月7日出发后,第一站到纽约,开了一个座谈会,美国记者提出,浦东开发开放的十项优惠政策登在报纸上,就巴掌大的篇幅,就凭这个何以推进浦东开发开放?外国的企业不敢来,因为没有法制保障。朱镕基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一定会立法,用法律来保障浦东开发开放以及外国投资者的权益。7月下旬,我们回到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浦东开发开放必须立法。为了让海外的投资者第一时间掌握法律的要义和精髓,要求所立之法正式颁布时,使用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文字。迄今为止,这在中国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

我被任命为立法小组的成员,后来又被专门任命为英文版的总审定。我记得很清楚,那年夏天,我们就住在沈大成楼上春申江宾馆的客房里埋头苦干,主要任务是对英文译稿予以审校。但法律的英文翻译与审校都太难,我不得不寻求在上海联谊大厦里工作的美国律师葛范德先生帮忙,我们是在律师业务交往当中认识的。我向他说明自己现在身负重任,因为立法讲究严谨,请他帮我对英文译稿“抛抛光”,我吃不准的地方就和他切磋。浦东立法强调的是如何保护外资和如何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我认为,这是法律重要的功能。

在朱镕基同志出访回来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浦东开发开放的首批法规在9月10日举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向世界发布了,同时发布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语言版本。这些法律法规包括 《关于上海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办法》(1990.9.6)、 《关于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1990.9.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口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1990.9.8)、《上海市浦东新区土地管理若干规定》(1990.9.10)、《上海市鼓励外商投资浦东新区的若干规定》(1990.9.10)、《关于上海浦东新区产业导向和投资指南》(1990.9.10)、《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1990.9.11)、《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办法》(1990.9.10)。后来又逐步制定和完善了 《上海市鼓励外地投资浦东新区的暂行办法 (1991.5.20)》、《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外汇管理实施细则》(1991.8.1)、《关于浦东新区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和管理暂行办法》(1992.8.14)、上海市浦东新区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办法》(1994.8.24)、《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1996.12.19)等,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法律框架。

浦东开发立法先行,为今天浦东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这样的准备和发展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汪道涵同志在浦东开放之初就说过,“小智做事,大智做人,睿智立法”,这是极为深刻的思想。

浦东开发开放整个过程,汪道涵同志用心良苦。1986年他主持完成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之后,就嘱咐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志做好相关工作推进和细节落实。比如1987年海南尚未建省,但听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一班人到海南调研海南开发开放新政,汪道涵同志就赶紧让我们赴海南考察。1988年又派研究小组副组长张绍梁和我一同前往美国旧金山,当面向林同炎先生等请教。李佳能同志在回忆文章中谈到,汪道涵同志是第一个提出浦东开发的市领导,且亲力亲为,全力推进,他的远大理想和现实主义工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成功的路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三个面向”是小平同志在30年前提出的。浦东所有的任务,就是 “三个面向”。浦东从来没有定位在上海自身的发展,从来没有定位在当下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定位在一种怀旧式的增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浦东的使命所在。汪道涵同志对此心领神会,始终贯彻。

浦东的使命,当然要为上海 “四个中心”的建设出力。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都要在2020年初步建成,时间紧迫,时不我待。

今天,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最核心的是要在理念上和体制上有很大的突破。对此,浦东过往的经验绝对不能忘记。经验是什么?第一立法,第二规划,第三人才,第四投入。立法是核心,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范性文件,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建设。规划,不应只是一般贸易功能、仓储物流功能、加工贸易功能的建设,而应是加强金融合作功能、大数据时代的物流功能和对外投融资功能的建设。人才是关键,集天下英才而用之。投入,就是要广泛地运用各种资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服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国家使命。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要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也与汪道涵同志生前的期盼不谋而合。

二、申办上海世博会

汪道涵同志是申办上海世博会的首倡者,是他真正将这一梦想变成申办的可能。汪道涵同志几次在会议上提到,浦东的开发开放应当是 “三点一线”,即陆家嘴、黄楼和外高桥,同时并举。他提出将黄楼作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所在地。从1983年到1987年,汪道涵同志三次出访日本,参观日本三届世博会的旧址,深切感受到世博会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当时他就提出世博会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国际影响。几乎是在浦东开发开放研究机构成立的同时,汪道涵同志就指示市科委发展预测处对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可行性进行专题研究。这份研究报告详细地记录了研究的项目和结论意见以及前瞻性的方案,中国申办世博会的工作由此开启。在汪道涵同志的倡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申办上海世博会,申办主体是中国政府,承办城市是上海市,2001年5月2日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注册申请。2000年8月,我由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调任浦东新区副区长,就此专门向汪道涵同志汇报、请教。他告诉我,“浦东是一个大平台、大舞台”。2001年11月,中央政府任命我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临行前我特意向汪道涵同志辞行,他嘱咐我要谦和、要礼让、要赢得一场堂堂正正的胜利。2002年12月3日,中国申办世博会取得了成功,我回到上海见汪道涵同志的机会多了一些,他始终关注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2005年年初,我主持撰写 《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期间就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和指导思想的问题,几次去医院向汪道涵同志请教。就在那几年里,他的病情日渐恶化,但是我每次前往,他都耐心谈出他本人对世博会的想法。他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就是要对未来发展难题进行破解。记得在总体方案基本确定时,我向汪道涵同志汇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思想,是 “以人为本,文化多元,科技创新,合作共赢,面向未来”。汪道涵同志听了,会心一笑,没有多言。从他的眼神,我的领会是他希望我们能说到做到。

2005年12月24日上午,汪道涵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没有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然而,可以告慰他的是,他认同的主题最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那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要有5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发展当以人为本。第二个要素,城市要走向未来,要有深厚的底蕴,基础就是文化多元。第三个要素,任何的发展必须依靠高新科技,依靠科技创新。第四个要素,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强调合作共赢,这一点也是浦东的经验所在。第五个要素,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引领前瞻。

以人为本是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世博园里有一个馆叫生命阳光馆。有国家代表提出,要么叫国家馆,要么叫国际组织馆,要么叫企业馆,这叫什么馆?都归不进去。我们提出,全球有6亿多残疾人,中国有8500万,造一个残疾人馆,应该不应该?结果大家都同意。这个馆最后得了唯一一个国际展览局集体大奖。

汪道涵同志对以人为本的阐释是,要在世界上展现我们自身民族特有的素质,国民素质提升是第一位的,礼让、耐性、谦和及自信,这是我们发展的不二法宝。

文化多元。世博会的文化通过展示、活动和论坛来传递。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不可阻挡、直达人心的力量。世博会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文化的和谐共融是壮丽的,这也是汪道涵同志的崇高理想。

科技创新。比如世博会展示中上汽集团的通用概念车、德国馆的能量球、日本馆拉小提琴的机器人,卢森堡馆随季节变化会变颜色的永不生锈的钢材,还有伦敦零碳馆。我们中国在世博会使用新能源汽车1000辆,每天开8个小时以上,加在一起运营能力超过1亿人次,经历住了最大范围、最高要求的考验。世博会最佳实践区也是我们中国的创造,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感到自豪。最佳城市一定是宜居的,一定是可持续的,一定是文化被保护的,一定是高科技被充分利用的。我们要下决心,再努力30年,真正把上海建设成为从任何一个指标上看,都符合国际一流水准的城市。

合作共赢。2010年上海世博会,190个国家和56个国际组织参展。在这190个国家中有十分之一的国家未和我们建交。联合国当年是192个成员国,来了190个,做到了合作共赢。美国人说世博会是一个大平台。哥伦比亚人说,学习了中国人的耐心和勤奋。意大利馆、法国馆都是低碳经济的代表作,留给中国,成为送给中国的礼物。土耳其、泰国受上海世博会的启发,都在积极力争世博会申办权。

面向未来,就是树雄心、立壮志。我们有基础,有成就,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留给我们以人为本、文化多元、科技创新、合作共赢和面向未来的启示,这是多少人艰辛奋斗的结果。

提出浦东开发开放、申办上海世博会并亲身实践是汪道涵同志留给上海这座城市、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遗产。这份遗产丰厚而隽永。我们作为后来者,当在他的思想火炬照耀下,永不停歇,永远进取。

(责任编辑:刘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1.002

K827

A

1672-0911(2015)01-0002-05

2014-09-28

周汉民 (1957-),男,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浦东世博会同志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8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三十年的浦东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0-28 08:03:54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22
严良堃同志逝世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浦东好人”黄宁
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10: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