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影响——以文成公主和亲为例
靳坤
【摘要】唐朝文成公主的和亲,为吐蕃带去了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技术文化,此次中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吐蕃的发展,在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进程等多方面均有显著表现。文章从吐蕃发展的前后变化入手进行对比,分析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入及影响。
【关键词 】唐蕃关系;文成公主和亲;中原文化传入
【中图分类号】G122/B929【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靳坤,西藏民族学院研究生。(陕西咸阳,邮编:712000 )
On the Spread of Central Plain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ubo: Taking the Political Marriage of Princess Wencheng as the Case
Jin Kun
Abstract【】The political marriage of princess Wencheng in Tang dynasty, has introduced Tubo to the central plain culture, including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hich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bo, reflected in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 etc. The article from th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he Tubo, analyzes the introduction of central plain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ubo.
【Key words】the relation between Tang and Tibet; political marriage of princess Wencheng; introduction of central plain culture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建立唐王朝,随后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上统一了吐蕃王朝。唐朝国势强盛,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前往示好。吐蕃地处西藏高原,环境恶劣地形崎岖,内部存在不稳定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亟需发展。于是636年松赞干布首次向大唐求婚受挫后,仍坚持于641年派大相禄东赞再次前去请婚,这次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唐蕃汉藏两民族之间的接触,据记载,文成公主卒于680年,其在藏39年间,在吐蕃传播中原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吐蕃的社会发展。
有学者将文化分为三类,即: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吐蕃社会大众文化(习俗、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方式)和高级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均发生改变,中原文化的传入给其深层文化带去了变化,可见两民族间的交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服饰的变化
服饰包括服装、饰品和纹身等。藏族在长期与汉、蒙、满等族的交往中,服饰在色泽、制作工序方面均有所变化,但总体结构改变不大。吐蕃所辖地区属高寒、风沙大地区,其广大群众服装以穿皮袍御寒为主,结构肥大,袖口宽敞,御风耐磨,注重实用性,在美观方面有待提升。文成公主和亲时,松赞干布曾亲率侍从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区域)迎亲,双方见面时松赞干布“不断叹服大唐帝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之间表现出一种仰慕和自愧之色。”“吐蕃赞普见到身着华美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的文成公主,不禁为她不同于吐蕃女子的风韵而吸引”[1],且在《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有“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沮”。文成公主出嫁时还带去特制的狮子锦缎八鸟绸和各种绫罗绸缎、各色衣物,引得当地不少人“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受到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其服装在结构方面变化并不明显,但材质和装饰花色上均有改变,制作技术也愈发成熟,成品质感有所提高。文成公主不仅带去很多有关服饰制作技巧的书籍,以及一批具有娴熟技术的纺织工,还亲自向当地人民传授纺织技术、刺绣技术,在染色和图案设计方面也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传说文成公主还带去了织氆氇的技术。汉地的丝绸在吐蕃广大地区很受欢迎,在最初传入时只有上层人士、贵人才能有机会享有,松赞干布也很喜欢,还曾向唐朝请得蚕种,但由于气候不适未获成功。
在妆饰方面,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人原来有用赭色防晒物质涂于面部用以防风、防晒、护肤的习俗,后来因为文成公主不太喜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而传到长安却风行一时。白居易的《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嗤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2]刻画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至820年)长安一带汉族妇女学习少数民族妇女的妆梳样式的景象,正是当时松赞干布所禁止的装扮。后在汉藏长期交往过程中,这一妆饰又再次传回吐蕃,再次成为妇女竞相追捧的时妆。
二、饮食的变化
吐蕃当时发展落后,《旧唐书·吐蕃传》里人们“接手饮酒,以毡为盘,捻扶为碗”,餐具、炊具均无发展。食物、饮品方面,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科技不发达,人们仍处在靠天吃饭的初步发展阶段。
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和农耕技术。《松赞干布遗训》记载:“务农及改良土壤之书籍及碾磨等技术,文成公主将汉地芜菁(芜根)种子带到吐蕃”。《西藏歌谣》中更有:“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藏族传说种植青稞、小麦、豌豆、使用水磨、养羊等技术均由文成公主及带去的工匠所传入。从这些史籍、传说中不难看出文成公主带去了不少技术和方法,歌谣传说的记录可能缺乏精确度,但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文成公主和亲的积极欢迎态度。
吐蕃之前以游牧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次之,游牧经济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依赖性,易致掠夺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在唐朝的影响下,吐蕃一些地区开始实行双牛耦耕,传说西藏山南文成公主居住地区的“二牛抬杠”耕作方法就是文成公主带去的。
《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吐蕃后改变了其生产方式,王建也在《凉州行》中提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生产种子和技术引入后还需要有效的实施力度加以配合方能发挥最大效用。技术传入之后,松赞干布向中原学习颁布了系列政策制度:如推行土地制度、登记属民人数和耕地面积、固定赋税、广拓荒地、合理安排生产畜牧等,同时为方便贸易发展还统一了度量衡。很好的促进了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有计划的种植和有目的的施肥技术开始投入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吐蕃提高、发展了生产力。使用科学的方法不仅保障粮食产量,还丰富人民饮食的种类,丰富了餐桌。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生长情况都与中原地区汉族类似,相对应的饮食结构也有相似之处。
在饮食的变化中,值得一提的是茶叶的传入。吐蕃人民喜食肉类,经常饮用茶叶可以排解油腻,有利于身体健康。文成公主带去的茶叶广受当地人民好评,并一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圣药。山南地区流传着的民歌《公主带来龙纹杯》中唱到:“龙纹茶杯呀,是公主带来西藏,看见了杯子就想起公主慈祥的模样。”可见,文成公主在带去茶叶的同时,还带去了饮茶的茶具,有意将中原地区的茶文化传入吐蕃。在之后的唐蕃贸易中,茶叶和丝绸成为两大主要需求品。广大群众对于茶叶日益增加的需求促进了“茶马互市”的蓬勃发展。
此外,文成公主还将酿酒技术带入。生活在高原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性情豪放,喜饮酒。新传入的酿酒技术丰富了人们的选择,酒品酿制质量随之提升。
三、建筑的变化
建筑方面,文成公主带去的汉族工匠将中原汉式建筑风格与技术传入,促进了吐蕃建筑业的发展。吐蕃人过去以毡帐为居,建筑简单,生产生活方式多游牧经济,使得毡帐成为主要居住形式。文成公主入藏后,中原地区汉族土木建筑技术广为传播发展。
文成公主和亲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促进当地及周边道路沿途建筑的发展。松赞干布在前往柏海迎亲时特地建扎营帐,布达拉宫也是为迎娶公主而修建。据考证,唐蕃之间的古道古已有之,只是这条蜿蜒通向高原的古道在唐蕃缔结友好密切交往关系之后以其重要的枢纽作用走上了历史发展的舞台,为后世学者研究考察。文成公主和亲所走之路,沿途修建了很多行馆和简易停靠点。和亲途中,公主沿途传授技能,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在其短暂停留之后,当地人保留了她的帐房建筑,还有人将其相貌印刻在石头上以作怀念,后人为防止雕像受损为此修建了寺庙并成为人们朝拜活动的场所。
公主入藏后亲自在大昭寺前种植柳树,意为“唐柳”或“公主柳”。她还亲自参与另一著名寺庙小昭寺的修建。传说在小昭寺修建初期,修建工作并不顺利,白天刚修建起来晚上就倒塌不成形,于是民间关于触犯鬼怪神灵的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文成公主使用汉地占卜术巧妙化解这一尴尬困境,最终顺利建成小昭寺。小昭寺在文成公主指导设计下完成,具有很浓的汉式建筑特色,是中原汉族优秀传统文化传入的直观表现。松赞干布后还多次派人前往唐朝请技术工匠和相关古籍、著作,促进了吐蕃建筑的发展。
四、交通的变化
文成公主一路长途跋涉来到吐蕃用时不到一年,学术界对于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有三种看法,普遍公认的一种是:经由天水、临洮、兰州、乐都、西宁、日月山、恰不恰、温泉、黄河源、巴颜喀拉山、清水河镇、玉树,最后越唐古拉山从那曲进入。卢耀光先生认为唐蕃古道是文成公主和亲之后才建立的,和官方所设的正驿大道有部分出入之处。正如前文提到的,笔者认为,“唐蕃古道古已有之”,从唐条条通道可入藏,只是艰险远近有别。在唐蕃和亲文成公主毅然进藏之后,加快了唐蕃之间的交流,古道开始繁荣,随之而来各种制度、设施的加强,最终有了著名的唐蕃古道。在这条古道上,吐蕃迎来送往了一批批使臣商人,向中原地区先进的科技文化、政策法令学习,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在文成公主和亲到吐蕃灭亡的200多年时间内,唐蕃之间使臣来往多达200余次,既是唐蕃双方关系密切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交通的发展变化。吐蕃起初为发展社会,巩固力量与唐交好和亲,这一过程逐步促进了交通的完善,又为此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往来在古道上的使者自身也是一个文化的承载体,交通上的来往穿梭带去了文化的交流学习。
文成公主入藏70多年后,吐蕃再次与唐朝和亲,迎娶金城公主。同文成公主当年入藏时一样,金城公主的和亲也为吐蕃社会发展带去先进的技术与文化。较先前更多的书籍、典籍、能工巧匠、技术工人等承载着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大批涌入,为吐蕃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此次金城公主的顺利入藏和亲是基于发展的交通基础之上,也为彼此之间交通的更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五、艺术、宗教的变化
文成公主入藏时还带去许多关于音乐、历史、天文历算方面的书籍,技师也一同随往,本着“授之以渔”的宗旨,保证当地人民熟练掌握技能。文成公主作为首位入藏和亲的公主,沟通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为吐蕃带去很多中原先进文化技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们把文成公主视为“绿度母”,还有专门歌颂文成公主的藏戏作品《文成公主》,演出了对于文成公主的热爱之情。公主去世之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汉地公主的卓著贡献,特制定两个节日纪念文成公主:“萨噶达瓦节”四月十五日和公主诞辰十月十五日(藏历)。
宗教方面,公主还带入大量经文和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佛像:浩瀚送亲大队在长途跋涉中不辞辛苦,坚持将佛像带入。据说,长队在贝纳沟(玉树县巴塘地区)停留时,文成公主带领工匠们在悬崖之间凿刻下许多佛像、经文还修建有佛塔。这些佛像、经文、和寺庙,共同促成吐蕃宗教文化的发展,人民信教热情高涨,汉地佛教传入后自然会带入各种天文历算、典章、医药等一系列中原文化。宗教信仰的传入,使之后唐蕃之间联系不断。
六、中原文化传入的历史意义
“世界文明就是保持其各自独创性的诸文化之间在世界范围里的结合……诸文化越是多样化,它们之间的结合就越有成果。”[3]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共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唐蕃之间的交流,对于双方的发展都有促进的作用。笔者认为,唐蕃之间汉藏文化的交流以唐中原汉族较为先进的文化为主要输入,改变吐蕃当时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促进了其社会的进步。当然,吐蕃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反过来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发展。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汉藏之间的交流,中原汉族文化扮演着主导的传入角色。
文成公主和亲时值松赞干布刚刚统一青藏高原,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政权尚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因为之前的长期分裂割据而处于落后发展中。对于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关系,中原王朝处理态度谨慎,采取和亲对策,对于双方发展均有益处,于是促成了文成公主和亲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唐蕃之间处于和平友好的发展之下,在两民族之间友好往来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吐蕃更是发展快速,呈现稳定繁荣的局面。
无论唐蕃之间的战与和,文成公主作为历史上首次和亲其政治意义重大,在其政治意义背后,还有对于发展经济、文化的贡献,和亲传入的中原文化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均对吐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以和亲为契机将中原先进文化传入吐蕃,一方面推动唐蕃之间友好往来,对于边疆地区的局势稳定有重要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有利于共同繁荣。同时,加强唐蕃之间文化交流,对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有益处。此外,交通的发展更是对于高原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贸易商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汉、藏两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文明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永红. 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p19
[2]顾学颉校点. 白居易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82
[3]谢维扬,俞宣孟译,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p392
[责任编辑:林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