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六寨苗”“跳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变迁的一点思考

2015-04-09 00:49周武毕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芦笙腰带表现形式

周武毕

苗族是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文化渊源比较久远的民族之一,支系庞杂,目前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八个省市区。其中,人口分布最多的要数地处于西南边陲的多民族省份贵州,而“六寨苗”就是主要分布于贵州黔西北地区的一个苗族支系。

“跳花”是“六寨苗”一个比较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不仅融合了苗族传统的语言与服饰特色,还饱含着以苗族传统歌舞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古老的民族婚恋交往方式。因此,对于当地的苗族同胞来说,“跳花”是他们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者来说,“跳花”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支系的文化表现形式,更多是它能体现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变迁,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六寨苗”的族源及“跳花”概况

(一)“六寨苗”的族源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 (公元1371一1382年),朱元璋调南征北,其中有苗族6万多人被逼迫参战,战后幸存者有12000余人,居于四川永宁 (苗语称永宁为阿凯——今叙永县)休养生息”[1]。到了清朝康熙三年 (公元1664年),水西、陇纳等地发生了苗民起义,吴三桂从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其中,有从叙永抽调的苗民几千人,在平定了水西之后,吴三桂就命令这些苗民居住在大定 (今大方)的八堡、兴隆一带,并逐渐形成了阿龚寨(今菱角塘、大寨、青杠林、樱桃)、青山寨 (含青山、板板桥、石板、法窝、大沟)、中寨(含中寨、五龙寨、三口塘)、仄垮寨 (今下寨、新房子)、烨匠寨 (上寨、新寨)和新开寨(今新开新寨),这六个自然村寨。而这些生活在这六个村寨的苗民最终被称为“六寨苗”,成为苗族众多支系的一支。

(二)关于“跳花”

“跳花”,又称为跳场、跳厂、跳月、芦笙会、跳花场等等,虽然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区别不大。关于跳花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对于跳花的记载也有很多,例如,清代方亨咸《苗俗纪闻》载:苗民“其婚也无媒约,男壮而无室者……登山四望,吹树叶作呦呦声,则知为马郎至矣。未字之女,群往从之,任自相择配”[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籍文献对这一习俗有过记载,比如爱必达的《黔南识略》、李宗防的《黔记》、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贝青乔的《苗俗记》、徐家干的《苗疆见闻录》等。可见,“跳花”在贵州一直都是深受苗族青年男女喜爱且兼具社会交际和娱乐功能的活动。“六寨苗”的“跳花”一般有春节跳花和端午跳花两种,春节跳花一般从大年初一跳到初四,一般按照自然村寨、姓氏和家族来划分花山点,“到了大年除夕的那天,姑娘们各自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花山点,迎接小伙子们的到来”[2]。端午节的“跳花”则主要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纪念苗族的始祖蚩尤而兴起的。每到这一天,“六寨苗”的苗族同胞们就会相聚于花山点,进行节日的庆祝。

二、“六寨苗”“跳花”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解腰带

在“六寨苗”春节的“跳花节”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解腰带”,在这个活动期间,姑娘们一般都会戴上腰带和“褂褂”(苗族的一种服饰),当遇到心仪的异性时,就会主动把腰带或“褂褂”赠送给他,以此作为凭证,来表达自己对他的好感。如果男方对女方也中意,就会说“我拿回去玩几天再还给你”,等到还腰带或“褂褂”的时候男方就会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而如果是小伙子看上了某个姑娘,也可以走到她的面前,去向她讨腰带或“褂褂”。如果姑娘对这个小伙子满意,就会把腰带给他,过一会再去向他讨回,如果男方确定自己喜欢女方,就会向女方要求腰带让自己玩几天再归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寨苗”的跳花节上,姑娘可以把腰带赠送给多个小伙子,然后从中挑选自己最为中意的一个,小伙子也可以接受多个姑娘的腰带,不管喜不喜欢对方,这个时候就是出于一种礼貌和尊重。如果小伙子不喜欢那个姑娘,可以先把腰带带走,过几天再主动把腰带还给姑娘,如果姑娘不喜欢向自己讨腰带的那个小伙子,也可以拒绝送给他腰带。同时腰带除了是男女青年传情达意的媒介之外,还是用来衡量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二)芦笙舞

对于在“六寨苗”的青年男子而言,跳花节上的一个重头戏就是表演自己的芦笙技艺,以此来吸引姑娘们的注意。他们会吹起芦笙,伴随着芦笙跳起舞,尽情的展现自己。而那些能够吹奏出悦耳的芦笙,跳起优美的舞蹈的青年们,除了能够收获大家的赞美之外,还能够俘获姑娘们的芳心。

在“六寨苗”的跳花节上,吹奏芦笙多与舞蹈相结合,芦笙舞是苗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围成一个圆圈,由男子吹着芦笙在前面,面朝圈里,横身领舞前进,女子紧随其后,面朝着前进方向,随着音乐而舞,左右脚交替前进。通过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苗族的山歌、芦笙和舞蹈才能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走进了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或者是走出了寨子去外面务工,唱歌跳舞的时间也就变得少了。特别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接触到与本民族不相同的文化环境和内容后,对于自己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也会逐渐淡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去学习本民族的歌曲和舞蹈,可能收效不大。这就是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反应在了文化的变迁上。

(三)苗族服饰展示

在“六寨苗”的跳花节上,民族服饰展示是其中一个比较“亮眼”的内容。尤其是苗族的姑娘们及其父母亲都会很重视这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姑娘们往往会在节日中梳洗打扮一番,穿上节日的盛装,戴上精致的首饰,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跳花场上,人们可以从她们的服饰上看出姑娘们各自的刺绣手艺。换句话说,跳花节上不仅仅是苗族服饰的展示,其中更包含了竞赛的成分。姑娘们通过本民族这种最精致华美的民族装扮来“亮家底”,既有告慰祖宗的含义,也有通过这种方式择偶的意图。

三、“六寨苗”“跳花”的文化变迁

在市场经济为主体,城市化进程高度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受了不同文化形式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就从“六寨苗” “跳花”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一)“跳花”主体的变化

跳花节虽然仍是“六寨苗”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由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年参加跳花的人数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二)文化表现形式的变化

随着“六寨苗”外出打工的人数的增多和时间的延长,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再会演唱本民族的歌曲以及演奏本民族的乐器。同时,自己的民族服饰穿着习惯也会在外出务工中慢慢被舍弃,久而久之,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就不再梳传统的民族发型,不再穿着民族服饰,不再有时间做刺绣等手工艺,甚至不再参加世代相传的“跳花”。

(三)婚恋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跳花”,除了是娱乐活动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恋爱交往。然而现在,“六寨苗”跳花节的这一功能正在逐渐的丧失。由于青年男女们大都外出务工,已经很少有人再参加“跳花”了,即使去跳了,在他们心中的“跳花”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神圣了。以前的老年人基本都是通过“跳花”、对歌认识结婚的,而对于“六寨苗”的年轻人来说,“跳花”只是一个娱乐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聊聊天,仅此而已,很少有人再像以前一样想要在跳花节上去找寻伴侣了。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六寨苗”的年轻人们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方式和途径就丰富了许多,除了通过在外打工认识、朋友介绍之外,还多了手机联系和网络聊天等现代化的恋爱方式。不用通过跳花节的活动,他们也一样可以认识异性,交到朋友。所以,他们对跳花节的依赖就很小,也就不再像以前老人们对待跳花节那么重视和依赖“跳花”这个曾经神圣而浪漫的活动了。

四、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正如“跳花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其中包含了苗族的语言、服饰、歌舞等内容,民族传统文化往往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对其进行保护的话,这些饱含着民族记忆的优秀文化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了。

(一)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保护条例来进行保护,将对文化的重视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管理。不仅如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了政府的重视,民众才会受到鼓舞,增加对文化的重视,从而积极投入到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二)发挥文化持有者的积极性

文化的传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多的是要依靠本民族的精英分子,由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人才来进行传承和发展,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可以通过成立一些类似于传承人协会之类的民间团体,采取协会管理的模式,用行业自理的方式来进行传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注重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开设一些教授民族文化的课程,比如苗语,苗族芦笙舞,苗族传统蜡染等,来强化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建立一种文化自觉,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到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有热情去主动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

(四)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发展,相应地,文化也会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的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意味着以为的去迎合,而是要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不变,同时注入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唤起更多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结语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民族同胞利用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定期进行文化的交流,才能让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在民族群众的生活中延续和传承下来,而不至于淡化或消失。从“六寨苗”“跳花”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正在慢慢消失。为了生存,很多年轻人都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就会逐渐的接触到外界不同形式的文化,并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也可以说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这其中,也有利与弊的辩证关系。有利的是,年轻人在外打工挣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另外,他们会从外带回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式,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观念,都会对留在村寨里的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弊的方面来看,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在村寨里的能够传承本民族文化形态的人越来越少,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观念就越来越淡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导致中国多民族文化元素的逐渐消失和枯竭,影响深远。

[1]大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六寨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p2、p66

[2][清]方亨咸.苗俗纪闻,扫叶山房清末至民国间版,p48

猜你喜欢
芦笙腰带表现形式
腰带:你没有注意到的“军中神器”
岜沙芦笙节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你好,芦笙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