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工商局和荣光都多次拒绝了“青岛华银”的更名申请,但在分管领导的关照下,“青岛华银”还是更名成功。3月23日中午,分管领导满面春风地告诉荣光,市局党委会刚刚通过了他的辞职申请。
南方周末记者 杨雪 发自青岛
“领导很霸气,违法也敢办变更;自己很任性,扔掉‘官帽也要维护法律尊严;结果很现实,组织恩准我的请辞。于是,炒掉自己的‘乌纱帽便成了我又一段人生经历。”
2015年4月4日,一篇名为《炒掉自己“乌纱帽”》的博文,开始流传于网络。它的作者——青岛市工商局注册局局长荣光——就这样火了!
这篇文章3月25日就已发表在荣光的博客上。此前一天,他所在的青岛市工商局主要领导刚刚找他谈话,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再早一天的中午,他的分管领导则“满面春风地”告诉他,市局党委会上午刚刚通过了他两个月前提出的辞职申请。
他今年58岁,“身体重病”是他的辞职理由,但在博文中,人们都知道了,他辞职和“青岛华银贵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华银”)有关。
扑朔迷离的更名案
在2014年央视“3.15”晚会上,“青岛华银”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
当时,央视报道称,青岛华银旗下会员单位青岛银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投资者的亏损资金作为收益与代理商分成。此外,该公司所用的交易软件,允许后台控制修改客户下单的价格。当年3月17日,青岛市工商局对青岛银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检查发现,其官网对公司经营资历等宣传内容涉嫌虚假宣传,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处罚款20万元。
事后,青岛华银希望能将公司名
称中的“华银”二字去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变更字号应向工商注册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但荣光一听就不同意。根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不得使用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作字号。青岛作为计划单列市,属于副省级城市。荣光称,“这一改,就会误以为青岛华银有市政府背景,至少会误以为它最正规。”
但青岛华银的公关能力超出想象。荣光称,先后有基层政府、市政府部门来函,要求满足企业要求,荣光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战友也纷纷冒出来说情。但这些要求都遭到了荣光的拒绝,青岛市工商局还是以红头文件回复了相关政府和部门。
本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但2014年11月18日,央视“3·15”曝光青岛华银的受害者“吕姐”在青岛市工商局注册局找到了荣光,当场质问他为什么给“青岛华银”更名。荣光心下茫然,立马叫了下属去调查,发现青岛华银已经更名为青岛贵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第二天,吕姐得到的答复是:“市政府直接下来人关照的。”
在荣光看来,“青岛华银”的更名除了违反《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外,还存在上级分管副局长越级插手注册局事务、下属绕过注册局长办理更名手续的问题,这些都是严重违反办事流程的。
此后,荣光多次找到市局主要负责人汇报,希望能够纠正,领导也当他的面批评了具体办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其予以纠正。在市工商局的工作思路务虚会,荣光直言不讳地批评有些人“领导想办,违法也办;领导不想办,依法能办也不办”。但荣光说,这次“机关与基层同志普遍叫好的发言,却使我与自己曾经抱有极大期待的领导的关系急转直下。明显的疏远与冷淡,让我明白了他内心深处真正的倾向”。
三个月后,没有看到纠正迹象的荣光决意辞职,此刻他的心情正如他博文结尾所写,“‘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哈哈,哈哈哈,我真的唱出了声!”
如果说荣光的辞职是一种“自爆”,那么他的博文被网络传播并关注后,则直接将“青岛华银”和青岛市工商局“炸”到了公众面前。在常识中,人们还很少看到过一个公司能够让管它的“工商”下岗的。
在4月4日的声明中,“青岛华银”称荣光言论不实。但次日,青岛市工商局就公开回应称,青岛华银改名过程中,有关责任人员确实存在政策把握问题,已责成市局企业注册局和有关责任人依法尽快为青岛贵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办理名称变更登记。市局分管负责同志和具体经办人员将作出书面检查,并于4月3日调整了市局该分管负责同志分工,具体经办人员调离现工作岗位。
此外,还成立由市局纪委书记任组长,市局监察室、人事处和法规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调查小组,对“青岛贵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办理变更登记过程中,市工商局工作人员有无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深入调查。一旦发现存有违纪违法行为,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青岛华银网站发布的公开回应此后悄然而“飞”,而荣光早先的博文也不见了踪影,引来了外界更多的猜测。也许他自己也忐忑,这回,会不会真得罪了“上面”。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短信中,荣光说:“我还不知道自己最近处境如何。”
特立独行的“军转干”
荣光的这条短信和之前人们心中那个“敢说敢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经历了25年部队生活,又在青岛市工商系统内工作了15年。他喜欢叫自己“老转”,在体制内,“军转干”不只代表一种身份,还代表一种个性: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拗劲儿。
荣光请辞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惊讶、不解、钦佩、理解、愤怒、高兴……各种各样的反应他尽收眼底。
他大体明白,是人走茶凉。正如荣光在最近的博文中所写:辞官的好处之一,“便是可以尽早地认清一些人”。
不论过去抑或现在的同事,即使有些人早已调离工商系统,即便是当初荣光一手提携起来的干部,现在一听到“荣局长”的名字,唯恐避之不及,草草挂断了电话。
推脱的理由也五花八门:在开车、在医院做手术、不认识、不了解,总之一句潜台词:“你找别人吧”。
多次约访未获答复,荣光也觉得抱歉。
但他也对战友李耀林说,虽然撤掉了文章,但他对这件事的观点不会变,虽然辞官,他会坚持“为纠正青岛华银错误登记而努力”。
“他不会服输。”说到这,李耀林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
“这个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有时候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你就已经错了。”荣光写道。
过去,在原市工商局四方分局当局长,大家都喊他“小钢炮”,工作起来精神抖擞。到了市工商局,又有人喊他“刘罗锅”,“别人不讲的话他讲”。
10年前,荣光开始担任青岛市工商局四方区分局局长,他推行的“新政”之一就是实行指纹打卡。
和企业打卡一样,任何人迟到或者早退,所有人都能看得到,而且有记录。当时底下意见很大,他的下属刘明(化名)自己也劝荣光,“别搞了,其他单位不搞,你为什么要搞?”
但他谁都不听,咬牙坚持下来,事实证明,人们也都能遵守得很好。
他还推行了痕迹式巡查。他在深圳学习时看到当地晚上巡更用的巡查棒,到固定的地方点一下,电脑里就有记录了。回到青岛,荣光要求在农贸市场内尤其是蔬菜、肉摊点等比较重要的位置都安置了接触点。自此以后,工作人员去市场巡查就有迹可循了。
除了工作上的拗,在生活上,荣光更是拗。荣光的下属们都知道,一到春节,谁都别想踏进他家的门。“凡是我们这帮科所长谁想去他家,坚决不开门。”刘明说。吃过闭门羹,大家就都不去了。有一次过年,有个战友只抱了个西瓜去他家,荣光对着门外说:“抱西瓜也不行,有什么事到办公室再说。”就因为那个战友当时是他的副局长。
“被曝光了 有什么用?”
4月6日,青岛华银再次发出声明否认名称变更存在违规违法行为,“青贵所本身并不存在‘3·15曝光的行业问题,也并未受到青岛市工商局的立案和处罚。”
青岛华银法定代表人张春亮回应称,不想做太多解释,他们正在配合政府调查协调,不存在诈骗。改名也并非为了逃避责任。对于过去“3·15”的曝光,也已经进行了清理整顿。
荣光的博文事件,成为了青岛市工商局的重大舆情事故。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里,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在加班,市局领导也一直在市里开会研究该如何应对。青岛市工商局说,党委只是研究同意将荣光的申请按程序报青岛市委组织部,但青岛市委组织部尚未研究。
和荣光的同事吴晓(化名)一样,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而且他既然能写出来这篇博文,也是敢说敢做的,为什么又自己删掉呢?他不是这种性格的人。”
在删掉博文、婉拒各种采访之后,荣光引发的“舆情”似乎正在被每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消解、覆盖。
目前青岛华银有二十多家会员在正常运转,“被‘3·15曝光了有什么用?”吕姐心寒了,“他们都穿一条裤子。”
在被央视曝光后,青岛华银换过一次系统,据张春亮说,现在使用的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没有问题。
但受害者仍旧一个一个在增加。
“这些人都被骗怕了。”“吕姐说,自己已经亏损了170多万,维权的时候到处跑,又花了几十万,“什么都不相信了”。
这些“受害者”有很多个群,每个群只有几个人,彼此小心翼翼地交流,“有内奸要小心说话,青岛华银那边来窥探我们情况的”。
在“吕姐”看来,“青岛华银”的规模并不大,“我接触过不下100家交易所,这里是最没有档次的一家。”
走了多少个部门,走过多少地方,人们光是在背后和她说“就是骗子,诈骗”,没想到荣光会站出来为他们说话。金融办、商务部、公安局、银行、工商局,“吕姐”都跑遍了。金融办的主任曾跟他聊过,他们觉得是有问题,是诈骗,“但他的钱存到银行,银行把钱放到中小企业,不是带来帮助嘛”。
“人家一口咬定青岛华银是合规合法的,我把所有的证据扔在他们面前,连看都不看一眼。”她只能说,算了,就走了。
其实,受害者们并不看好荣光的这次“反抗”。
听说荣光的事,“吕姐”只是一直重复着“我想我得去谢谢”,但到现在她还没办法出发。姨妈阻拦她说,如果走了,她母亲就要死了。
卖了房子,老父亲已经被气死了,母亲中风,丈夫带着儿子走了,但“吕姐”显得很平静。
前不久,她刚刚删掉了与这件事有关的文件,“不放下,就苦了自己了”。
“好在事情正在解决。”荣光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短信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