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熙
编辑/长歌
《科学生活》: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毋庸置疑,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读书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读书的魅力何在?是什么让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呢?请您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您学习中的一些精彩细节。
朱老师:要说明的是,学习不全是好处,不全是收获。它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间的代价,有精力的代价,有心理的代价(考试前,也会有紧张,考不好会焦虑),还有金钱的代价。一般而言,我读四个自考本科,代价最小,最省钱,但比较难。而通过成人教育的途径读本科,考进去要花点精力,但是,读书相对轻松。但真要学到知识,也要费精力。当然,收获也颇丰,让我一一道来。
第一,我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求知是快乐的,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考试通过后的心情是快乐的,与老师同学一起的学习生活也是快乐的。
在华东政法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与同学们一起办了个班报,交流信息,增强了解。大家喜欢看,我从中获得了快乐。
在上海师大读书画专业时,学习对对子,我又重新体验到了青少年时代的求学情景,得到了许多快乐。对联的基本要求,一是讲平仄,二是词性要相同,三要对得工整,四是要对得有深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上联,我们到黑板写出下联。一联可以多对。
老师出了一联:花飞三月雨。
我对:果落五更天。
老师认为不太贴切。问,为什么果落五更天。三更、四更也落果。我回答说,五更的时候,主人翁已经醒了。半夜里落果,他在睡眠,未听见。五更时,主人醒了,在床上静静地听外面的声音,不时有果子落下,发出卟卟落地的声音。老师认为这也说得通,认可了。
接下来又出一联:和风拂大地。
有同学对:春雨绿江南。
“和风”对“春雨”,都是名词,而且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但是,“和”对“春”,不够贴切。“江南”对“大地”,也不够细。
我对上一联:垂柳吻小池。
垂柳被和风一吹,摆弄起来,拂过水面,就如与池水接吻一样。老师说,可以,不错。这算是表扬了。
我又对一联:飞鸟过长空。
老师说可以。但我感到,“过”对“拂”,不够生动,拂是主动态,过是存在态,主动意义不够。动词性不足,灵动性不够。
老师又出一联:酒饮五粮液
我上去到黑板上写了:诗吟三更天。
我认为文人喝了酒,就做诗,因此,饮酒与做诗可相关。酒兴足了,三更未息,也说得通。
但老师认为不行。五粮液是专用语,三更天不是专用语,对得不切。我再对:峰登三清山。三清山是专用的,对五粮液。
但是,对是对上了,词句也合格。但意义不到位。饮酒与登山,关联不够。又对:名震十里铺。十里铺是梁山上的一个地名。梁山英雄喝了酒,在十里铺除暴安良,名声大震。说是说得通,但是,味道不足。这样上课,重温了少年生涯,心中很快乐。
学了汉语文学,学了中国书画,有了点审美的感觉。今年,我写了本小书,交了书稿,获得了一种轻松的感觉。在回家的路上,信手在手机上写了一首小诗:
流水匆匆步不停,杜鹃声声苦留春。
孤灯照壁三更月,一卷编成慰我情。
写出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的重量,是一种快乐;能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感,一种诗意,这是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学习的成果。
第二,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理的结合。
学科之间,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而分门别类。各门学科之间,本来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但是,分科渐渐束缚了人们的视野,分科成了分界。许多人终其一身,只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里耕耘,对于相邻学科的成就视而不见。我的学习使我大大开拓了视野,法学的学习,使我懂得了许多法律的知识,中药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许多医学和中药的知识,心理学帮我更好地认识自我,营养学促进我的健康。
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促进了我对文理知识的沟通和理解,使我在文科学习中深化了自然科学的认识,也在理科学习中深化了对人文的认识。例如,中国古代有许多物候的诗,需要科学地解读。如白居易的花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以前人们只说诗的美,我却能分析这首诗中的科学原理。山上的迟花现象,是因为随着山坡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物候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由于高度增高,气候变冷,同样的桃花,花期也就推迟。中国古代有许多悲秋诗,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什么说到了秋天会产生悲秋之感。我从脑科学的学习中认识到,松果体分泌的脑生化物质5-羟色胺与情绪有关,而松果体的工作与阳光有关,秋天日照变短,影响了松果体腺体的分泌,从而影响了情绪。忧郁症病人,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加,北方多于南方。秋冬季节的发病也多于其他季节,其原因是因为光照的减少影响了大脑生化物质的分泌,从而影响了情绪。中国古代诗人的悲秋是有脑科学的原因的。没有一部文学史分析过这个原因。我解释了悲秋的科学道理,我为此而高兴。
第三,提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我的导师冯契老师曾经说过,化知识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就是说,你学到了某种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成了你的工具,你的武器,用它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开阔了知识面,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使你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上海某学校接受一个国家课题:玩的教育。这个课题最后准备出一本书,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需要论述玩的理论。因为玩的理论平时大家接触较少,课题组的同志都觉得这方面比较陌生。最后,这个任务落实到我的身上。我因为学过华东师大的学前教育专业,学过游戏论的课程,所以,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另有一次,我们接受了编写妇女干部进修读本的任务。由于我有心理学、教育学、家庭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较好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各种新的理论,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第四,促进了大脑的健康和心态的年轻化
大脑是身体的智力中心、情感中心,它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营养的、运动的、心理的因素与大脑健康关系密切。而适度地使用大脑,是促进大脑健康的重要途径。大脑需要信息的刺激,需要不断地运转以保持活力。美国脑科学家研究表明,最容易得阿尔海默茨病的人群是缺乏信息刺激的修道院的修女。研究还表明,65岁以上的人群中,接受新知识、经常使用大脑的人,大脑的退化速度较迟缓,大脑疾病的发生率较低。在经常使用大脑、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人群中,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远低于较少用脑、较少学习的人群。学一点新知识,可以看作是促进大脑健康的神经体操。
学习是一种对大脑的良性刺激,它有利于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有利于促进大脑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广泛的神经回路,它对大脑的健康是有帮助的。而大脑不仅是生命的中枢,也是情感和智慧的中枢,大脑的健康有利于情绪的健康和智力的保持。特别是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更自觉地认识自我,更容易调节自我,促进了心理的健康。
《科学生活》:您读了这么多专业,还要做研究,又要出书、写文章,您是如何利用时间的?现代人的学习和工作压力都很大,请您给大家一些建议。
朱老师:下面说几点。
第一,求知需要勤奋
我虽然退休了,但退而未休,在一个文化研究所从事业余研究,在世博志担任一点工作,还从事思维科学研究和科普写作的任务,因此,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很想让地球转得稍微慢一点。学习是要花时间的。有些朋友好心地对我说,是应该出成果的时候了,再分散精力学习不合算。这话有一定道理,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确实是我要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不过,我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勤奋一些,努力一下,可以使读书和工作互相促进。就这几年我的读书生涯而言,我没有为读书而读书,没有因为读书而影响工作。我一边读着一两个大学,同时参加文化类杂志编辑工作,我也写了很多,有科普、学术、政论方面的。同时,每年还出版一些著作,2013年出版了3本书,其中一本是思维史学的专著,2014年已经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我的人生不是歌》,还能出版1到2本。我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愿意笨鸟先飞,比较珍惜时间。
第二,读书要有坚持精神和刻苦精神。
读书是会有困难的。我读汉语文学专业自考的时候,有一次患了肺炎,考试在即,考不考、能不能考好,这对我是个考验。我在华山医院吊着针,但还是认真复习着报考的四门功课。我的两个孩子动员我这次不要考了,明年还可再考。至多浪费一点考务费。但是,我觉得,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磨砺自己意志的时候。坚持有可能成功,退缩则一定失败。我觉得应该努力试一试,即使考试没通过,带病上考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而且,从效率的角度讲,到明年再考,一是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宝贵的精力,到明年再拿起来的时候,肯定会遗忘很多,一鼓作气是最经济的。我坚持复习迎考,坚持走进考场,结果都通过了。
第三,要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觉得,方法可以借鉴,但是,好方法是很难复制的,作为老年学习者,更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青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老年人不一样。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弱点。老年人的优势是理解能力相对强些,记忆力相对弱些,因此,我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学习和迎考。
每一门科目的考试有许多知识点,有许多论述题。我的学习方法是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学习诸葛亮的“独观大略”。这种学习方法是把握重点,重视宏观的知识结构。我努力将知识体系逻辑化,记住知识要点,记住说明论点的例子,而不去机械地记忆细节。考试的时候,我尽量回答得条理分明,论据充足,并举例说明。
我尽量运用脑科学的知识应付考试。我在考试那天,一般不拿课本,也不再复习。我觉得临时的突击记忆,它会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特别的兴奋点,会抑制其他知识的记忆。中国古代说,“静则生慧”,大脑在相对平静的心态下,可能具有更良好的功能,这就如收音机的调谐。保持比较恬淡的心态,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有序状态。此时的脑电波,阿尔法波比较多。另外,在走进考场前,适当地散步、活动,既能缓解紧张心理,又能增加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能量,这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发挥的。
第四,不为读书而读书,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识要用于实践,用于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主观认识。我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也用于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我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科普写作,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我学了心理学后,曾到殡仪馆这个人生后花园里做过义工,也曾为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义务的疏导。我觉得知识用之于社会,是对社会的一种报答,也是自身的一种心理收获和境界提升。
《科学生活》:如今的世界日新月异,诱惑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赶上时代的变化,您对年轻人有什么期望?
朱老师:常常有人问,你这样读书有什么用?我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这个用是广义之用。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升官、挣钱而言,读书的用处并不大。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对于找工作是有用的。对于我来说,主要是提升自我,这就如登山,山上并没有黄金,但是,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地登山。读书真正的价值,主要是扩展认知,完善自我,它是生活方式或者思想方式的一部分。攀登高山的人,是为了锻炼自我,考验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读书也如登山,也是为了锻炼自我,考验自我,认识自我。
当然,读书对我的成长间接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给了我新知识,增加了思维的联想能力,给了我写作的源源活水。我近几年,年年有二三本新著出版,与学习是分不开的。我有三篇文章被收入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我认为也与坚持学习有一定关系。2007年,我获得了大众科学奖,我想这也是艰苦学习之后的一点报偿。
学习,也增添了家庭的一点书卷气息。2014年初,我的最小的孩子结婚。我送了他三件礼物。一件是家乡的一杯泥土,这种泥土可能源于巴颜喀拉山,它是祖祖辈辈耕耘过的泥土。我认为只有爱家乡的泥土的人才能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另一件是我母亲织的一匹老布。我认为只要有一寸寸纺纱、一梭梭织布的精神,就能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就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第三件是一本辞海,几册图书。我认为知识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品。我觉得我送的礼物很宝贵,孩子们也很珍惜。2014年秋天的自学考试中,我的女儿一下考了6门,6门也都通过了。她有了孩子,但是,下班后坚持在附近的教室里读书。我认为家庭有融融的读书的气氛,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气氛。
屈指数来,我前后读了近十个专业。这好像蛮多了,其实,与人类的知识相比,还只是知道了知识海洋的极少部分。牛顿说过,他还只是个在知识海洋边上拾到一两个漂亮的贝壳和鹅卵石的孩子。面对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的海洋,还是那么的可怜,那么的无知。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想小结一下读书的经历,写一本小书。书名就叫《我的十个大学》。然后,擦一擦额角的汗水,看看山下的风光,再在知识的森林里巡游一下,再考虑学点新的知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美国天文学家萨根说过,知识就是人类的命运。知识使人精神强健,知识使人富于创造。对个人来说,知识可能改变人生;对国家来说,知识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力量。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城市,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国家,从而推动社会健康地、大踏步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