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明
编辑/暖阳
《科学生活》:唐医生,您好!现在,越来越多的焦点被放在医生这个职业上,貌似光鲜,但事实上常常需要透支体力、三班轮转,而且还时常需要搞科研、再学习。您的从医经历也是这样的吗?平时您的上班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唐医生:我现在还在看门诊,并为学生讲课、定期批阅、点评学生论文,博士后学生还有深度访谈工作,有不少题目需要老师来讲解,有时在外讲课,也和同行进行学术上的讨论。这都是我平时工作的内容。65岁以前,指导全国招考的硕士与博士;65~70岁,同时指导传承型博士和统考博士;目前,单单指导临床传承型博士,这也更符合中医临床师带徒经验传承的规律,而对于老中医的我也轻松不少。
《科学生活》:您是医生,而且是中医,那么,您与普通老百姓对于养生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呢?
唐医生:生活要有规律。我现在一周须要上4~5个半天班,如特需门诊应诊、工作室的工作及指导和培养年轻医生等,我将工作亦视为养生的内容之一。首先,工作可以让人生活得有规律;其次,自己所爱好的工作能带来快乐;然后,治愈患者更能带来心理安慰和成就感;最后,在看病过程中发现新的疑难点可以给医生带来新的意识,鞭策自己攻难克坚。不上班、不接触临床、学生、病人,那就好像与世隔绝。所以,需要坚持工作,保持一定的工作量,在工作期间才能有很多新的看法,才能保有生命活力,与时代接轨。
在50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中医里认为“五十方知医”,现在恐怕要改为“七十方知医”。现在,病人和我讲他的症状,我就能理解他所描述的问题,这也是和病人接触累积的结果,与病人更有共同语言,治疗病人也就更到点子上去。由于52年工作经验,所以,能做到既有理论又能与临床相结合,也能解决一些病人的问题。在和学生交流时,气氛融洽,也是一件乐事。有一件开心的工作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养生。不要“被”工作,而是“要”工作。
《科学生活》:人生七十古来稀,您在高龄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您是如何保持青春的心态和年轻的活力呢?
唐医生:在高龄依旧工作就是因为上述原因—不断有活力涌入生活。活力来自于哪里呢?活力来自于病人,活力来自于工作,活力来自于学生。为什么说活力来自于学生呢?学生写了文章,我点评,我不是马虎地签了名了事。学生每每把文章交给我,我都要看3遍以上,才指出文章的不足需要改写的地方和文章的亮点、可以拓展的高度等,有些文章不仅做了评价,还参阅文献或结合临床经验或结合学术动向进行深度点评。如此不仅对学生,对我亦是一种提高,是一种鼓励,师生双赢其乐融融,这就是工作当中的乐趣与活力。
对病人也是这样。很多来就诊的病人情况比较复杂,我就将病例誊抄在随身的小纸条上,详细记录下病人的病情要点,以便下次就医时调整药方,遇到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就抽时间反复思考。除此之外,我还将疑难病症病人的情况札记在自己的日记中,提示不时思考下次临床的治疗方案,如何帮助病人控制病情发展。对工作也好、对病人也好、对学生也好,它们都是促进我的动力,我常说“医生是我的老师,病人是我的老师,书本是我的老师,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活力,总是要想办法帮别人做一些事,而且尽可能做得好一些。
《科学生活》:医生一天常常会面对很多个病人,听病人诉说不适,体力的消耗尚且不计,心理上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保持自己的生活轻松愉快呢?
唐医生:很多病人来看病的时候都很难过,但是,医生要以诚相待,要为病人动脑筋、想办法,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很重要。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觉得对于病人有困惑的地方,就一定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指导。现在中医也要学习西医的知识,而且要有相当的水平,光掌握中医的知识是不够的。现在,上海中医与西医之比大概是1︰9,10个医生里面9个是西医,如果病人一开始接触的都是西医,那么,他所问的问题就不局限于气虚血虚,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考虑,那病人就会心存感激,就会觉得这个医生是值得信任的。
我觉得,医生对病人应该以空姐式的礼节对待,服务态度要好,然后要把病人当亲人那样,什么事都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样医患关系就会融洽,心情也就会好起来。
《科学生活》:中医自古讲究休养生息,在这点上,您有怎样的认识和体会。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朋友推荐一些科学饮食、健康作息的方法呢?
唐医生:中医认为:“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养生要符合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吃东西要有节制,早睡早起要有规律。“不妄作劳”,不要过分劳作,但需要保持做一定的工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样精神与肉体两方面才能双全,这样才能长寿。
放到如今来讲,该如何养生呢?首先要“顺应四时,天人相应”,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相应调整。通常来说,春天主生发,可以多做一些活动;到了夏天繁华的时候,衣服可以略微少穿一点;秋冬以后,秋收冬藏,相对需要调补一下身体。根据中医的理论,养生应按四时季节的变化,和大自然保持同步,不要逆自然,如今西医也越来越重视这一点。其次要“疏调情志”,也就是将“七情六欲”疏调一下,不能过分抑制情绪,也不能过分发脾气,任何事情都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样使得精、气、神能守在身体里面,精神内收。不能太争强好胜,尽力做到淡泊名利。过度的贪欲,也是要伤身体的,精、气、神也就散了。然后要“饮食有节”,这是现在大部分专家都认可、大部分老百姓都能接受的观点。注意荤素搭配,以蔬菜水果为主,荤腥要少吃,以白肉为主。精粮和杂粮要搭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中医还主张茶饮,多喝一些水、淡茶也对身体很有好处。再者就是“健身体锻”,适当的活动,坚持每天有个把小时的体育锻炼。最后是要做好“常见病预防”,能“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春季注意不要感冒,记得加衣;暑热天气注意不要中暑。
对于我个人来说有几点是特别重要的。
1.进食
除了之前讲到的饮食要点外,进食还有三个要点。第一,要吃得慢一点,充分咀嚼,定定心心吃饭。第二,要注意适量,也就是吃得少一点,给自己饭量打个九折甚至八折,不要过饱。第三,吃东西要快乐一点,不要把吃饭变成完成任务,急忙吃完就去忙碌了,适当地和别人聊聊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调理得好,吃东西很舒畅的话,一天的精神就能保持愉快,这就是三大要点。
年纪轻时可以适当多吃些动物性的肉类;年纪大了,尤其是中老年以后,可以多吃一些素菜,减少肉类的摄入。
2.处事
处事也有要点。首先,要宽以待人,就是和社会接触时,不要总看别人的短处,要发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总是只看到少了半杯水,要看到自己还有的半杯水。其次,遇事要达观一点,要有良好的心态。遇事比较纠结,那就向好的方面解决。同样一件事,如果消极对待,那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积极面对、豁达心态才能在逆境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最后,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来看问题。要感恩社会,不要因为有了一些成绩而洋洋得意,其中当然有自己的努力,但也离不开社会的培养,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3.饮水
我这个人喜欢喝水,喝水有养生的好处。清晨起来我就要喝两杯清水,600~800毫升,一般人可能早上起来空腹状态喝不了那么多水,我“道行”比较深,怎么这么说呢?我从1970年开始,早起就空腹先饮水,这是当时很风行的日本饮水疗法,从那时起,每天先喝一点点,100毫升,然后慢慢累积,45年过去了,现在早起能喝2杯水。早上2杯水,可以冲洗肠胃表面的绒毛黏膜,帮助清肠,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上午10点左右就要再喝一点水,下午2点以后更要喝的多一点水。与人不同的是,晚上我也喝水,我主张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后的老年人晚上喝一点水,因为老年人晚上休息时血液容易凝固,甚至容易引发中风等问题,喝点水让血液淡一些。这样的话,中老年人可能晚上会起夜,我鼓励老年朋友晚上起夜一次,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有利的,起夜活动下有利于血液循环,尤其有利于血瘀、血凝的人。一天总饮水量在6~8杯水,下午可以适当喝些淡茶,水是生命之源,一定要注意补充。
4.运动
我喜欢运动,每天都能坚持一个小时的运动。因为一直要工作,所以,并不是清晨锻炼,当然现在由于空气的原因也不提倡清晨锻炼。我一般在4点半之后进行锻炼,一直到6点左右,比如,说门诊结束大约是下午5点,这时我就换上运动鞋到公园去走30~40分钟,加上来回的时间,一个小时总是有的,这样保证每天有一个小时活动。冬季天黑得早,运动就会提早一个小时。运动总体保持放松的状态,保持心情愉快,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过激烈,当然跑得动的同志跑两步也是可以的。对于中老年人主张慢、微运动,这更适合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一边散步的同时,一边双手可以做做体操,也可以用干净的双手按摩眼睛、耳朵等五官,因为五官脑中神经分布集中,常常按摩可以减轻衰老。推荐双手抱头,两大拇指按压颈部凹陷处,然后抬头向上,看一侧手肘同时也能看树,然后再换另一侧,可以锻炼颈部。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公园绿地进行锻炼。
5.食粥
晚上,我常煲一些粥来吃,这个习惯我保持了10余年。常吃一些杂粮粥,可放一些芡实、米仁、红枣、核桃肉等和大米同煮,冬天加一些赤豆,夏天加一把绿豆。可以佐食一些馒头、饼,这样可以保护肠胃。
6.“发呆”
我有时常常发发呆,借“发呆”来思考人生,大概每周有1~2次。10年前,家庭旅游前往印度尼西亚时,发现当地人常常发发呆,回来后,我也常常借着“发呆”来反思自己,思考一下近段时间的工作学习,待人接物,思考一下人生……这也是对自己一种思想上的梳理,对自身精、气、神的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