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霞,邹清云,张海霞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学院,郑州 450007)
“专升本”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杨明霞,邹清云,张海霞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学院,郑州 450007)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纺织工程专业(专升本)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专升本”生源复杂情况和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文中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了对“专升本”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改革措施。
专升本;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普通高校全日制“专升本”教育模式,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专科为起点的,因此本科阶段与专科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深化,对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显得至关重要[1]。织物结构与设计是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专升本)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融合。由于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在专科阶段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升本之后,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有部分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但有部分学生没有学过,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开展好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对“专升本”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专升本)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2学期,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织物组织的特点、画法、上机要求及应用情况,了解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织物组织分析、织物组织与结构设计能力。从而具备纺织工程专业高等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织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毕业以后从事纺织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实施和生产现场管理及为今后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于以上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要理论联系实际,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为此在以往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基础上,适当缩减原来的理论学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理论教学学时缩减为48学时。同学期开设了1周纺织品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后续又开设了1周的纺织CAD上机和2周的小样设计与试织实践环节。
1.1 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我校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选用了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蔡陛霞主编的《织物结构与设计》(第四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覆盖面广,既讲解了各种基础组织的基础知识,又列举了各种组织的经典实例,但是该教材内容容量太大,新组织及其应用讲解不够,实物面料图片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考虑教学课时数有限,课程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新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基础知识,及时补充最新面料所用的织物组织知识,强调组织的应用和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对组织的应用和设计能力[2]。考虑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调节了部分章节的顺序,如把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章节内容与三原组织及其织物内容章节内容授课顺利进行了互换,先讲授三原组织内容,方便后续介绍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时结合三原组织实例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理解,也能使理论和实际更好结合。
现将理论教学内容分成八部分,具体内容和推荐学时见表1。
1.2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再结合对纺织工程专业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故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理论学习结束后,通过开设整周进行的如纺织品课程设计(织物样品分析)、织物CAD上机、小样设计与试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巩固学习效果,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在纺织品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织物实物的技术参数及织物组织,合理选择上机方式,构作上机图,从而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织物CAD上机环节中,可利用软件进行织物组织设计、织物外观模拟,在接下来的小样设计与试织环节中,进一步确定产品的规格和基本工艺,并进行小样试织,通过锻炼,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利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进行产品设计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为日后较快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打下较好的基础。
2.1 纺织工程“专升本”学生生源复杂情况引发的教学困难现状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专升本”的同学生源构成复杂,主要来自我校专科现代纺织技术、针织和新型纺织机电三个专业的学生,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又分为纺纱、织造和纺织品设计三个方向。由于专科阶段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有所不同,导致这些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现代纺织技术(织造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学过织物组织相关知识外,其他学生都没有学过。即使学过的学生也因专科阶段课程课时不同(其中织造方向专科阶段开设织物结构与设计课,课时为80学时,纺织品设计方向开设织物组织课程,课程学时为64学时,实践环节的设置也不尽相同)而导致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录取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势必会给“教”和“学”造成困难。但我校由于受升本指标的限制,人数较少,每年纺织学院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录取的学生只能组成一个班级,那么,如何开展教学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
按照“专升本”的教学要求,大部分课程是按照考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授课。但实际情况是,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此课程的专业基础。若按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对于没有学过的学生无疑如听“天书”,若照顾没有学过的学生一切都从基础讲起,那么也势必给学过的学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同时课程的计划学时是有限的,若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给学生“补课”,那么讲授新的深层次内容的时间势必会大大减少,“专升本”学历教育“升”的空间大大减少,“专升本”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层次上、深度上会大大降低,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层次不明显,缺乏特色[3]。实际教学中,采用下文中改革措施改善教学效果。
2.2 “专升本”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1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理论蓝图。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突出专业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但就本课程来说,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以学分制为纲领,学校规定学生毕业要求的本门专业课学分;其次,要打破“专升本”班所有课程都单独开课的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利用本校四年制本科教学的优势,突破不同学制的界限,将两种学制的教学形式融为一体,四年制与“专升本”课程兼顾。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当年录取的生源情况该课程教学可单独开班也可插到四年制本科班学习,该课程在专科阶段没有学过的可参加四年制本科班学习;若在专科学习过且成绩合格的可免修[3]。
2.1.2 安排有高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升本”班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相比于四年制本科生来说尤为重要。“专升本”学生在专该课程学习方面,每名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专科时有的学得扎实,很系统地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知识,有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但缺乏系统性;也有的在专科没学过该课程,一切从零开始。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运用教材,实施不同层次的“因材施教”[4]。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第一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更加扎实,若将来报考浙江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也可结合顾平主编的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进行学习(该教材为该校指定考研复习用书);使第二层次的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第三层次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适应将来从事的工作。这就要求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均较高的教师来更好地把控。
2.1.3 教学方法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我们的 “专升本”生源情况复杂现象以及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生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的“三有余三不足”现象[3],结合考虑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应注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方法也应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教学重点在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1)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指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分组教学作为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的最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强调团队合作学习重要性。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采用以下两种分组模式之一开展教学活动:一种“同层异组法”,即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到不同的组中,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即专科时学过这门课且学得扎实的学生、学过并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和没学过这门课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形成小组;另一种是“同层同组法”,各个层次的学生各自分组,即专科时学过这门课且学得扎实在一个小组,学过并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没学过的在一个小组。无论哪一种分组模式,成绩的考核均为小组整体考核,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去努力,去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最终获胜。
第一种分组模式中,专科时学过这门课且学得扎实是知识先掌握者.先知者为师,这些“老师”对同组的没学过的学生的情况最为了解,为了小组集体利益,他们往往很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在小组内开展有针对性一对一帮扶。同时他们自己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团队的胜利需要每个人都去努力,去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最终获胜。这样不仅特别能激发一些学过并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和没学过这门课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从相互对照和学习中懂得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团队协作,共同成功[5]。第二种分组模式中,可根据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运用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材”施予不同的“教”,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2)各种教学方法方式的灵活应用
针对现在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少的问题,应注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也应多种多样,灵活多变。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注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实施问题启发式、讨论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比如,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介绍各种组织的应用时结合生活中各种学生常见常用的面料实物的组织进行讲解,贴近生活、知识实用,理论和实际、实践更紧密结合,学生兴趣浓厚。讨论式结合往届学生设计的样品或常见面料实物进行,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研讨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产品设计实例来进行学习。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组织设计结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或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此种方法即可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是教学中如何选好和用好实物、案例来达到教学目的,如何把控好课堂讨论的开展,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学有所获,需要教师课前备课时认真构思和设计,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3)现代+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
针对课程内容特点,教学中示意组织图较多,若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不易感知和理解,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结合实物及图片等教学直观演示教学,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和视频将多种媒体集成放在一起,将抽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6-7]。在本课程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利用多媒体图示或动画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直观。比如:织物形成过程及双层、毛巾、纱罗等复杂组织的形成和结构等难点教学内容通过动画演示变得更直观和容易理解,将搜集到的经典和最新的面料实物的样照进行展示也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各种组织的外观和特点,使理论和实际联系更加紧密[2]。多媒体教学也要注意恰当、适时、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绝不仅是幻灯片PPT,比如网络资源的运用[8]。本门课程我校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除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外,也可引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复习和自学,巩固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虽具有板书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多媒体应用中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多媒体教学无形中常导致讲课速度过快,容量过大,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尤其在各种组织图构作的讲授过程中,多媒体动态演示速度远比板书示范要快得多,学生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学习效果打折扣。若能在多媒体演示的同时结合传统板书作图,更容易抓住学生思路,并使其能更充分消化吸收所授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故适时穿插板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好手段。粉笔和黑板也是一种媒体,不能简单排斥[8]。
教学过程中教具的应用也非常关键,事先建立丰富的纺织面料库,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摸、看相应的织物实物,便于理解、体会不同织物组织对织物外观风格的影响。还可收集和自制一些教具,在讲解织物形成原理、织物结构相、织物上机中纹钉的钉植等抽象内容方面进行课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实践表明,现代和传统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应用对于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显著。
(4)拓展性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的选择对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应当选择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并促进其应用,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习题,特别是与科研、生产实践有关的课题[9]。例如:课外作业题目“结合科研课题要求进行一次成型的调温型夏凉被的组织设计”,作业的完成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再次进行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并可使学生思路拓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5)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参与学科竞赛可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还可培养其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鲁泰杯’面料设计暨纱线设计大赛”等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指导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学生同时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专升本”纺织工程专业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强,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考虑专升本学生生源情况复杂性,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有效地解决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难题,并可使理论和实践较好结合,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1] 张海霞,孔繁荣. 专升本“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纺织服装教育,2012,27(5):466-469.
[2] 邹清云. 织物组织课程改革实践[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2):74-76.
[3] 肖慧霞. 对我院“专升本”教学的思考[J].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7(1):93-94.
[4] 罗国全.“专升本” 教学:问题与对策[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20-121.
[5] 任衍信. 分组教学的利弊反思[J]. 科技视界, 2012(26):205.
[6] 徐蕴燕,吴佩云,瞿建新. “织物性能与检测” 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69-71.
[7]魏振枢,李靖靖.使用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 中州大学学报,2011,28(4):117-119.
[8]杨明霞,孔繁荣. 提高《织物服用性能与测试》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 轻工科技,2013(3):153-154.
[9]许天增.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初步探索[N] .中国教育报,2010-10-25.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Fabric Structure and Design”of“College to Undergraduate”
YANG Mingxia,ZOU Qingyun,ZHANG Haixia
(College of Textiles,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0007, China)
The course of “fabric structure and design” is a very important specialized and required course for Textile engineering major (college to undergraduat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students of “college to undergradua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losely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reform measures of “fabric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college to undergraduate” were studied in the paper from the course content,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examination and so on.
college to undergraduate; fabric structure and design; teaching reform; reform measures
2014-12-18;修改日期: 2015-01-16
杨明霞(1980-),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纺织品设计及产品开发、纺织品检验等方面的研究。
G642.0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5.0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