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塞西莉亚 田丹宇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无疑是在环境保护领域乃至全社会范围热议的话题。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今年已是连续第七年举办,在贵阳街头处处可见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相关的宣传标语以及打造低碳绿色城市的口号。这些举动与贵州省大力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包括贵阳市在内的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工作已迎来了第五个年头,包括遵义市在内的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也纷纷开展了各自的低碳发展规划。在国家低碳试点工作进入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期规划的时候,低碳城市试点有哪些进展?未来应如何深入发展?本文以贵阳和遵义两市的低碳试点进展为例,简要总结了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低碳试点城市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探讨下一步国家低碳试点工作的发展方向。
低碳试点是探索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尝试。扎实推进低碳试点工作,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尽早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和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落实《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低碳城市(气候智慧型城市)倡议的重要抓手。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贵阳等八市开展了第一批低碳试点,2012年确定在北京、上海、遵义等29个省市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试点工作。两批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共包括6个省份、36个城市,总计42个低碳试点。低碳试点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立足实际,探索出城市碳排放的核算与管理平台、碳排放影响评估、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低碳产品认证等许多行之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低碳发展的能力水平。
全国42个低碳试点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各自所具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方面各具代表性,其中以贵阳和遵义为代表的西南部地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是低碳转型难度最大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与低碳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贵阳和遵义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低碳发展模式的探索:
贵阳市从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把“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作为城市的名片,以此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西部地区“在保护中发展”的低碳之路,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贵阳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低碳试点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按季度安排部署低碳试点工作。同时,贵阳市组建了低碳发展领域的专业智囊团和低碳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借力专家智慧为城市低碳发展保驾护航。政策文件方面,出台的《贵阳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24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贵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贵阳市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攻坚方案》、《贵阳市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2015-2020年)》、《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等一系列低碳发展的政策文件也相继印发,这些文件与正在筹备编制的《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2014-2020年)》和《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条例》将共同构建贵阳市的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为贵阳市的低碳试点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遵义市是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按照《遵义市低碳试点工作初步实施方案》的要求,遵义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低碳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低碳试点的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遵义还将低碳发展相关要求纳入了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目标。
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试点城市来说,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增加更多碳排放量是低碳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贵阳市将工业、交通、能源和建筑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建立以低碳、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贵阳市编制了《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于2014年淘汰了2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技改或关停拆除了11家含氰电镀企业,并通过建立市节能低碳监测平台,对全市7户重点用能企业、10个区县、两栋重点耗能建筑实现在线监测。
在降低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贵阳可谓下足了功夫。为促进交通领域碳减排,贵阳启动编制了《贵阳市快速公交系统专项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甲醇等清洁能源和气电混动力公交车。贵阳市公交公司根据贵阳市的能源和道路的特点,研制推广了气电双燃料混合动力汽车471辆(以天然气做燃料的汽车,HC的排放量可减少40%,CO2可减少80%,NOx可减少30%),甲醇燃料车980辆,产生了良好的减排效果。同时,贵阳市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促使城市交通流由“中心集聚”向“环网分担”转变,规划建设1﹒5环快速路,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完善城乡路网,建立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在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减少车辆排放,将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城市建设进行了有机结合。
在能源领域,贵阳优化了城市能源结构,推进“缅气入筑”工程,2014年底居民用气全部实现天然气供给,建成开阳、清镇两个生物质燃料基地,一期装机容量49﹒5兆瓦的花溪云顶风电场投入运行。而在建筑行业方面,贵阳出台《贵阳市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和《贵阳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全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1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创建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工程。2014年贵阳市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项目共18个,总建筑面积449万平方米,推动公共建筑低碳化改造。
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减少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贵阳市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贵阳积极发展金融、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低碳产业,将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6﹒7:47﹒4:45﹒9调整为2012年的4﹒2:42﹒2:53﹒6。
贵阳发挥生态、气候、人文优势,打造“爽爽贵阳、避暑之都”品牌,推进旅游标准化、国际化建设,优化提升一批景区景点。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及中国科协年会、酒博会、旅发会等重大会展活动,使会展综合经济效益年均增长30%以上。2014年,旅游接待72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4﹒39亿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一大国际品牌。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遵义市根据自身特色,发展以烟、酒、茶为重点的轻工业和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如“红色旅游”和茅台酒等特色产业。全市形成了以电能为主,煤炭为辅,农村沼气、城市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消费模式。2014年全市能源消费1400万吨标准煤,其中清洁能源使用量达924吨标准煤,占66%。2014年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1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5%。中心城区加快锅炉煤改气工程,累计完成改造4吨以下燃煤锅炉182台。2014年完成造林75万亩,创建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测算,遵义市2014年单位GDP能耗为1﹒49吨标准煤/万元,实现“十二五”累计节能目标进度93﹒61%,预计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2%以上,力争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除了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如何将低碳城市理念进行推广,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公众等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理念,也是低碳城市建设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贵阳市作为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全力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和低碳工业园区的试点工作。贵阳市先后实施了乌当碧水人家、温泉新城等一批市级低碳社区试点,探索形成具有贵阳特色的低碳社区模式,建立社区低碳指标统计办法和贵阳市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社区建设和改造提供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贵阳市高新区于2014年6月获得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编制了《贵阳国家高新区低碳经济示范园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贵阳市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低碳日”、“地球一小时”、“垃圾换水”等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市民践行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公园城市,生态贵阳”为目标,完成孔学堂及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南区景观提升,黔灵山公园整体提升改造阶段性改造工程。
遵义市曾是贵州省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06年酸雨率曾高达50﹒9%。通过改善工业布局、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化低碳教育宣传,普及低碳发展知识等措施,遵义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生态乡镇39个、省级生态县3个、生态乡镇24个、生态村45个,并于2015年1月被评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贵阳和遵义作为西南部地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两市在推进低碳试点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也可能是其他低碳试点省市同样面对的瓶颈。那么,是什么限制了贵阳和遵义的低碳试点工作呢?
第一,在碳排放峰值目标制定方面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政策支撑。我国已提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作为低碳试点城市,理应更早达到碳排放峰值。据研究,城市所产生的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0%以上,因此城市碳排放,尤其是低碳试点城市的尽快达峰对于全国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具有重要意义。遵义市提出力争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目标,然而缺乏明确的达峰路径;贵阳市并未提出峰值目标,对于峰值目标的测算缺乏科学的研究。
第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尚未完成,缺乏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贵阳、遵义两市碳源关键点没有基础数据支撑,缺乏温室气体统计核算领域的专业学者,低碳领域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平台能力较弱,缺少基础数据统计及监测平台,严重制约了低碳发展进程。
第三,后发型城市需要制度和模式的创新,因地制宜实现低碳发展。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这类低碳城市,如何在交通、建筑等领域碳排放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减排并计算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仍是一个进退维谷的难题。
第四,如何保障财政以及相关资金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稳定支持。大部分低碳试点工作属于长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如低碳社区、低碳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等。现有的示范项目可能有来自政府的专项支持,但如何进一步将示范工作进行推广,仍需要更多资金渠道。
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试点,应加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双重约束,坚持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家下一步打造低碳城市试点的过程中,贵阳和遵义两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发展阶段的、“在保护中发展”的低碳发展之路。其他类型的低碳试点城市也可以通过对贵阳和遵义的低碳试点工作经验的总结,完善各自的低碳试点下一步工作规划。
一是落实试点峰值目标,强化目标倒逼机制。国家低碳试点应设立比国家目标更积极的碳总量和碳强度下降目标,贵阳和遵义市应考虑在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有先进性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在所辖行政区及重点企业间完成目标分解,每年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报告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督促本地区排放主体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增效、增加碳汇、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等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试点地区按计划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达峰。
二是构建低碳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体系。建议贵阳和遵义两市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并组织编制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及可行的实现路径。其余试点地区应完成低碳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的编制,将低碳发展纳入本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综合引导社会经济低碳发展。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低碳试点地区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低碳技术推广政策,制定地方温室气体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是夯实低碳发展的能力水平。为了促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贵阳和遵义研究制定本市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提出本地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分解方案及具体的考核办法,出台本地区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管理细则,建立企业数据报送平台,建立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管理体制,为低碳发展做好数据支撑。其余试点地区应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完成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出台本地区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管理细则,探索建立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管理体制,为低碳发展做好数据支撑。同时,为了提高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科研水平,应建立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等专业的研究机构,发挥好“贵阳市低碳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智囊作用,打造本土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研究团队。为了给低碳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低碳试点省市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广泛的低碳融资渠道,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对地方的低碳发展起到良好支撑作用。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到对低碳发展的投资中,扩大低碳发展资金的多元化渠道。
四是进一步打造低碳发展的特色亮点。在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模式探索方面,可考虑使用基于市场的机制实现低碳发展。贵阳和遵义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方面起步较晚,2014年,全省首单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上海金融机构购买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80万吨CCER指标成功交易,实现碳交易零突破。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启动的背景下,建议贵阳、遵义两市积极做好参加碳市场的前期准备,加强对城市碳汇资源的盘查工作,推进贵阳市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各试点地区应深入推进低碳工业园区、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产品、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丰富试点内容。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协议、低碳认证、区域碳汇生态补偿等有利于减排的市场化机制。探索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管理、排放指标分解考核、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碳评、“互联网+低碳城市”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打造区域低碳发展的特色亮点。
五是将低碳试点成果推向国际。建议尝试与国际低碳城市开展合作,总结中国的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积极参加中美气候智慧型城市合作;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结成“低碳姐妹城市”,共享低碳发展经验;探索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低碳城市合作模式,推进本地区绿色产能国际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