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 技术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建设研究

2015-04-08 03:23张克纯
山西建筑 2015年34期
关键词:土建类课程体系校企

张克纯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筑业将步入基于BIM 技术的信息化时代。BIM 技术是通过整合建筑模型参数信息,实现工程设计优化、可视化、数字化、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模拟、可建性模拟、施工动画演示、工程计量计价、三维碰撞检查、管线综合平衡、全周期运营维护、网上协同作业管理平台等功能,BIM 技术已成为建筑业的第二次革命,对整个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住建部已大力推广应用BIM 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应用技术,推进BIM 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全面提升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国多个省市亦相继发布了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群由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组成。学校按照“信息特色、项目载体、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构建以BIM 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土建类专业群,培养精通BIM 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擅识图、懂技术、精预算、能管理的施工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 专业群建设思路及要点

1.1 专业群建设思路

面向施工生产一线的造价员、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资料员等岗位,优化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BIM 信息技术为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施工一线的技术应用要求于课程内容,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将专业群中的非核心专业与核心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师资等方面进行交叉复合,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1.2 专业群建设要点

不断优化和重构土建类专业群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BIM信息技术为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实训条件完善、校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群建设工作。

2 专业群建设内容

2.1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完善土建类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土建类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运行机制、工作章程、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研究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

2)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将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材料员、中级测量工、建筑CAD 等岗位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采取嵌入式教学,双证融通,实现学生在毕业时能力达到职业资格标准。

3)进一步完善“2 +1”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方式。以校企共建“2 +1”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要支撑,从专业认知、知识学习、人生规划、岗位技能培养、个人素质养成、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锻炼、社会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主体共育共管,全程合作。学校和建筑行业、企业联合,成为高职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形成、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学习领域开发、教学实施、质量控制与评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外服务等各方面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担。

4)进一步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与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邀请建筑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建立共享型优质课程和优质教材体系。

5)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本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邀请建筑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院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2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完善课程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群。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根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和我院土建类专业群的特点,本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七大员岗位。

2)构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基于施工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及建筑行业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分层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分层次、分类型的学习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基于施工全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四融合”职场化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校内单项技能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三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四融合”职场化教学模式,即工程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建筑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

4)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开发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开发项目组以本专业校内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聘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组建课程开发项目班子。通过有计划地学习、调研和研讨,使项目组成员深入了解高职教育理念和规律,开发符合BIM 信息化专业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系统化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

2.3 实训体系建设

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项技能训练为基础,建立通用与专项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室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引入和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配套的教学模式,积极开设模块化实训课程,形成由岗位通用技能实训、岗位专项技能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三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应的实训教学模块,确立通用与专项相结合、对应学生三层次能力要求的实训项目,建立独立的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岗位通用技能实训模块。按照专业群或工作岗位群的需求搭建通用技能实训平台,整合完善原有的实训资源,实现组合优化、资源共享,突出真实的职场氛围,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建筑类岗位群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要求,开设建筑测量实训、建筑材料检测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等实训课程。岗位专项技能实训模块。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外专项技能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和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实训,培养学生从事各专业所必备的专项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模块。与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通过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完成实际工作过程,从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过程融入“虚拟施工”,构建基于施工全过程的BIM 教学模型。通过BIM 信息化手段,在BIM 模型中整合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虚拟施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2)实训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基于BIM 技术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实训基地。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实验设施,改建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建筑制图与识图实训室,新建BIM 技术应用与仿真实训室、BIM 算量与计价实训室、房屋建筑构造与识图实训室;校企共建生产性“校中厂”式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规划共谋、项目共建、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的综合化校外实训基地,打造一个培养土建类专业群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优质校内外实训、实习和就业平台。

3)实训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共赢机制,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机制。

2.4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引进资源库软件平台和管理系统,结合土建类专业群能力标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要求,构建由网络课程模块、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资源模块、行业动态模块、技术交流模块组成的教学资源系统,形成能够共享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土建类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1)网络课程模块建设。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全套教学文件。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补充更新等方式,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的全套教学文件,并整理入库,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特色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专业图片库、案例库、项目施工资料、微课、试卷库、实训项目任务书、指导书、实训操作手册、评价系统等上传至网络,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互动;试卷库建设实现由人工命题到计算机随机抽题的转变。通过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和自主性。

2)能力训练模块建设。汇集录制施工、设计等土建类影像资料,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训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利用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动态展示或虚拟仿真,建设包括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虚拟施工以及虚拟实训项目、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等级考试等资源,形成既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技能培养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培训需求的实践教学资源。

3)专业资源模块建设。结合建筑行业工程技术特点,将建筑类规范、标准、规程、图集等汇集成库,并收集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套建筑图纸,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而且能够作为校企合作的共享图书资源。

2.5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团队建设基本目标。根据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需要,通过实施我院“人员互聘、职务互兼、项目互助、能力互提”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大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外引内培和聘用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以高层次人才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为支撑、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以适应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需要。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从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大力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

2)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任。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在省内外建筑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派遣校内现有专业带头人去国内外学校学习、培训或到企业现场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建筑行业产业链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土建类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3)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每年遴选部分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治学严谨、敬业程度高、富有创新及协作精神、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步骤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学校学习;鼓励骨干教师在建筑行业企业担任技术职务或专家、顾问,增强骨干教师主持横向课题的能力。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群建设和教学的需要,建立由行业专家、建筑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稳定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编写特色教材。

3 专业群建设主要成效与特色

经过建设,基于BIM 技术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在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立健全包括教师联系企业服务制度、校企合作经费保障制度、学生企业实践制度等校企合作机制。2)优化和重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BIM 信息技术为特色、基于施工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具有专业与区域性特色的课程体系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3)重构基于施工全过程的校本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基于BIM 信息技术,切实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利用BIM 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方式,以基于BIM 技术仿真施工全过程,构建多维视觉空间教学体系,建立立体课堂;以工程实体图片、模拟、三维仿真、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感知课堂;以实体构件模型、学校既有建筑物为载体构建体验课堂;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现场教学构建真实情境课堂。4)构建基于施工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校企共建校中厂式校内实训基地,全力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建筑技术应用人才。5)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共同开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及素质要求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的学习领域,建设立体化特色教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

[1]谭 洁,刘 威,汪梦林.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6):103-105.

[2]米旭明.基于BIM 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165.

[3]赵晓刚,周力坦.将学习进行到底——BIM 为建筑院校构建完整教学案例[J].建筑技艺,2011(Z1):121-125.

猜你喜欢
土建类课程体系校企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绿色建筑技术诉求的高职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