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2015-04-07 21:29李丽平
上海化工 2015年8期
关键词:化工行业发展

李丽平

新常态下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李丽平

上海市化工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上海200030)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展望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新常态结构调整创新节能减排

我国经济发展已迈入“新常态”,其核心特征为: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1]。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行业增长停滞、产值效益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

1 新常态下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问题

1.1大宗基础性产品过剩情况严峻,创新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轮胎、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甲醇、电石、乙烯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在2008年以前,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行业产能过剩。此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增强的影响下,全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逐渐凸显。

2013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7亿t,加工量4.8亿t,产能利用率仅68%。精对苯二甲酸(PTA)的产能利用率由 2012年的 84.3%降至68.6%。磷酸一铵产能约1750万t,产量1168万t,产能利用率为66.7%;磷酸二铵产能约1950万t,产量1544万t,产能利用率为79.2%,而国内需求量仅为800万~900万t。甲醇产能5 550万t,国内表观消费量3709万t,开工率约59.5%,扣除氮肥生产对联醇的影响及焦化行业对焦炉气甲醇的影响,国内甲醇产能过剩约1 000万t。氯碱行业中,烧碱产能3850万t,产量2 854万t,开工率74.1%,国内表观消费量2 648万t,产能过剩约1 200万t;聚氯乙烯产能2476万t,产量1530万t,表观消费量1708万t,行业平均开工负荷仅61.8%,产能过剩近1 000万t。纯碱产能3 100万t,产量2 393万t,开工率77.2%,国内表观消费量2 245万t,产能过剩约850 万t。电石产能3790万t,产量约2300万t,开工率仅60.7%。轮胎产能7亿条,产量约5亿条,开工率约70%。氢氟酸产能223万t,产量108万t,开工率48.4%。有机硅单体产能240万t,产量160.6万t,开工率66.9%。[2]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宗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不高,在低价值、同质化的中低端市场,产品供给过剩严重;但在个性化、差异化的高端产品市场,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量进口。2014年,我国进口有机化学品达4 100万t,同比增长5.1%;进口合成树脂超过3 200万t,同比增长2.9%。其中,进口对二甲苯(PX)达到997.3万t,同比增长10.2%;进口芳烃混合物502.3万t,增速高达25.3%;进口聚乙烯911 万t,同比增长3.3%。[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难以有质的突破。

领先的跨国化工企业均将创新与企业核心战略变革、战略资源的获得及核心人才价值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文化,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地投资于创新活动,不断地实现技术上或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大部分化工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投入较低,内部创新体系简单松散,人员配备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到位,尖端研发设备缺乏,严重限制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此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快、成本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1.2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企业成本上升

石化行业是典型的资源环境约束性产业,90%以上的产品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而我国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钾等资源相对缺乏。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9%;硫黄进口依存度超过48%;钾肥进口依存度约42%;天然橡胶进口依存度超过80%。同时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分布极不均衡。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 583万人,比2013年年末减少了371万人。这已经是我国劳动力人口连续3年下降,并且数量有所加大。近年来,持续、大范围雾霾的肆虐意味着环境承受力已接近临界点,在不得不向污染宣战的形势下,粗放式增长受到很大的制约。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土地、能源、水、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的进一步紧张,致使企业成本不断增加,对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挤压。

1.3安全环保压力不断增加

我国石化行业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一直位居工业行业前列,重大安全环保事故也时有发生(如晋济高速甲醇燃爆事故、江苏如皋双马化工公司硬脂酸造粒塔爆炸事故、山东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烃车间甲烷段爆炸事故、南京扬子石化乙二醇精制塔爆炸事故,南京德纳化工有限公司多乙二醇丁醚装置爆炸事故等)。在化工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违章操作、管理漏洞、违法生产经营等导致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以及污染物违法排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发了不少环境污染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民众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普遍形成了“谈化色变”的心理,非常排斥周边的化工企业,类似PX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安全环保问题已成为制约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化工行业,尤其是现代煤化工,是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于2009年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这对化工行业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行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4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化工行业,市场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存在同产业结构优化相矛盾的一面,如政策透明度低、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干预,尤其是地方保护主义,不但使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更阻碍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4]中外企业国民待遇差别、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欠缺、环保和节能相关法规实施不到位、项目审批耗时长、行业准入政策与标准执行不严、市场自动出清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新常态下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新机遇

2.1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新机遇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投资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为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和空间。

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们消费水平和层次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提升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汽车产业、建筑产业的平稳发展,保持了对化工产品的旺盛需求。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高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对日用化学品、以碳纤维为代表的复合材料、高性能塑料、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太阳能胶膜材料、大尺寸硅单晶片、TFT(薄膜晶体管)液晶材料、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等化工产品,以及“三废”处理技术、CO2捕集利用技术、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化工产品的升级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和市场机遇。[4-5]

2.2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的机遇

我国政府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为精简政府机构创造了条件,也为未来市场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吸引具有活力的民营资本进入化工产业,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海自贸区、中韩自贸区的设立以及许多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我国化工行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全球性机遇。“一带一路”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也给化工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面对欧洲,可以进行新技术引进及合作开发;面对南亚、非洲,可以进行资源整合;面对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可以合理利用其低廉的天然气及基础化工原料,发展中高端产品。[6]通过改革开放,从原料、技术、产品和营销等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 新常态下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料的多元化,化工产品趋向于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绿色环保亦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面对基础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创新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调结构、转方式”是实现我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3.1淘汰落后产能,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

大宗化工产品是我国化工行业的重要基础,其生产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造成低端建设大量重复,竞争激烈,而中高端缺口依然依赖进口。“十二五”期间,产能过剩之势仍在蔓延,甚至一些曾经的新兴产业也迈入了过剩的行列。因此,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大宗化工产品的结构优化。

在甲醇、农药、焦炭、电石、烧碱、纯碱、化肥等行业,首先要强化政策约束机制,通过环保、能耗、清洁生产等标准和政策的严格执行来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在技术和环保方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产能过剩产品项目的重复建设;再次,打破地方利益保护格局,调整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对于阶段性过剩产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或通过技术创新丰富产品的种类和牌号,以满足市场需求。[4]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淘汰落后、总量控制、内部优化将同步推行。

3.2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生产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来自于规模和数量,而是来自于技术和效率。因此,创新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建设高效完备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聚焦于“客户驱动”的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和改进,设定近期和长远创新目标,建立不同层次、分工科学、责任明确、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内部创新组织架构。[4]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研发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提高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基本上已实现研发、生产的本地化,它们不仅在我国建立了研发中心,还与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开展了多种创新项目的合作。我国化工企业应实施开放式创新策略,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学习吸收它们在技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7]此外,还应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促进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开发及产业化联动机制。

3.3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是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我国基础化学品产能过剩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均较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如专用聚氯乙烯、氟化橡胶、高纯电子化学品等)缺口较大,每年都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通用化学品的市场空间将逐渐被压缩,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特殊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的市场份额则将逐步扩大。因此,产品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精细化、专用化方向发展是我国化工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

(1)化工新材料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化工新材料的最大市场。3D打印、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电子化学品的需求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应重点发展膜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胶、有机氟硅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特种纤维、新型无机化工材料等,选择国内具有一定研发基础的化工新材料,加快推进产业化,如聚[2,5-二羟基-1,4-苯撑并吡啶双咪唑](PIPD)纤维、聚酮类纤维、碳化硅纤维、聚碳酸酯、乙丙橡胶、异戊橡胶等。针对重点品种,突破关键工程技术。[4]

(2)生物化工产业

生物化工产业是石油化工原料最重要的替代途径之一,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世界经合组织(OECD)指出:“工业生物技术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8]生物化工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节约能源,易于实现清洁生产。巴斯夫、陶氏、拜耳、杜邦、帝斯曼、塞拉尼斯等跨国公司均将生物产业作为重要的增长平台和未来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我国生物技术在上游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不是很大,但下游技术水平,尤其是纯化处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品主要为基础化学品(玉米乙烯和冰醋酸、生物乙醇、生物天然气等),产业链条短,尚未进一步延伸;大部分地区的生物化工产业还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真正形成规模企业、主导产业的还不多。要重点研发生物反应器,持续提升发酵法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改进我国生物化工产品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大量研制生物化工装备,大力推行微生物法以替代化学法,研发工业化生产基础化工新产品的技术。[9]

(3)现代煤化工产业

我国能源现状为缺油、少气、富煤,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煤属于碳多、氢少、杂质多,低效、高污染能源,现代煤化工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水资源大量消耗、区域环境负荷大幅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促进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已成为普遍共识。要在煤炭资源丰富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地区,坚持规模化、一体化、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加强资源循环和能量梯级使用;将煤制油与石油、天然气加工项目优化组合,以做到优势互补;对煤炭加工转化的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联产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材料及热能、电力等产品;积极发展CO2的捕集和埋藏技术。[4]

(4)节能减排

化工行业能耗高、污染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应重点攻克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酚氨及杂环类废物降解、危险废弃物与恶臭气体的处理等问题,开发废弃化工过程催化剂、高浓高盐化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等行业急需的“三废”处理技术,推广挥发性有机物深度净化处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及系统近零排放等成熟技术。[10]

3.4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我国基础化工产品严重过剩,因此企业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是开拓国际市场,减轻国内压力。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化工公司退出了基础化工产品的竞争,转而发展高精化工产品,另外,第三世界国家对基础化学品还有很大的需求,国内相关企业要抓住机遇,打进他们的市场。二是进行海外投资,到国外去建设化工基地,转移部分剩余产能。二战后美国援建西欧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80年代日本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亚洲“四小龙”、中国和东盟转移等例子,证明产业转移是缓解产能过剩和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非洲大陆油气资源丰富,除北非8个国家外,化工产品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生产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有可能成为全球化工行业下一个高速增长的地区和世界化工产品的主要市场;现阶段非洲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相似,有10亿人口,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工资处于全球最低水平且近期内不会过快上涨,因此,这里也将是全球劳动力密集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11]。许多跨国公司,如陶氏化学、道达尔、三井化学株式会社等均已在非洲开展了化学业务投资,我国企业也要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发展和转移国内的化工产业。

4 结语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产能过剩、粗放发展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形势下,淘汰落后产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创新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工艺结构,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将成为我国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常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Z].[2004-05-22].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22/12389880_0.shtml.

[2]孙伟善.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预警报告[DB/OL]. [2014-04-14].

[3]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J].现代化工,2015,35 (3):1-8.

[4]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未来十年世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发展机遇——跨国公司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未来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5]李勇武.“新常态时期”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J].地球,2014(10):62-63.

[6]生意社.“一带一路”将给八大行业带来什么?[Z]. [2015-04-19].

[7]孙冰,徐晓菲,万旭东.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5,35(1):124-126.

[8]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iotechnology for clean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processes: towards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R].Paris:OECD-report, 1998.

[9]娄选东.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

[10]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趋于绿色化[Z].[2015-04-11]. http://www.pvc123.com/news/huag.html.

[11]林毅夫.中国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M]//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读懂新常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52-353.

中图分类号TQ-9

收稿日期:2015年7月

作者简介:李丽平女1983年生硕士主要从事化工行业情报调研与杂志编辑工作

Trends of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Li Lip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normal,th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emical industry a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offered.

Key words:New normal;Structure adjustment;Innovation;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猜你喜欢
化工行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抗疫情,石油和化工行业勇做贡献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成绩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化工行业的挑战:如何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浪涌保护器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惠生工程再次获评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