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思

2015-04-07 13:22:51周明坤
四川水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物生态

周明坤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 430071)

浅谈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思

周明坤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 430071)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日益深入人心,随着生态文化对建筑创作影响的日益加剧,每一名有良知的建筑师都应该不断强化生态意识,尽量减少建筑物对大自然的伤害, 从而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辩证法,生态设计,人居环境

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经济不断增长,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日趋改善。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导致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人类的部分欲望无休止地膨胀,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态危机日益加深。在这些严酷的事实面前,人类终于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客体,开始探询新的发展道路。

建筑学与城市科学发展现在也处在十字路口。现代建筑自诞生百年以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先是20世纪中叶开始分化,后现代建筑兴起,质疑现代建筑严谨理性的设计风格,继而发展到否定一切传统造型规则,可以制造解离、拆散、倾覆等刺激效果的解构主义。建筑界如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可谓群雄四起,流派纷呈。但这些流派在建筑史上无非是一些来去匆匆的过客,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

现代建筑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的规律。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

现代建筑仍是时代的主流,而且仍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寻求新的突破,于是人们在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围绕建筑形式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终于在现代建筑之后,实现了第二次观念上的飞跃,即将研究的重点定位在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人与环境的新的和谐共处--生态建筑。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早在六七十年代,西方建筑界就出现过关于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1974年美国建筑师Sim Van der Ryn建造了一幢“生态”建筑,该建筑是一所住宅,据称是全美第一幢“生态建筑”。建筑师综合运用了太阳能供热、回收利用废弃物、自产粮食等多种概念,在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在80年代,我国学者亦提出了“未来的世纪是生态建筑学时代”的观点。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日益深入人心,随着生态文化对建筑创作影响的日益加剧,每一名有良知的建筑师都应该不断强化生态意识,尽量减少建筑物对大自然的伤害,尽量做到“轻轻碰触地球”,减少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观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

生态设计不仅使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未来建筑创作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节约化原则。节约化原则首先就表现为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占地面积,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讲,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尽量结合气候,采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的方法,减少建筑物对能源的依赖。当然,在提倡节能的同时,还涉及能源的选择问题。应该首先考虑使用太阳能。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爆发以后,如何利用太阳能就一直是学术界钻研的问题。如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蓄热墙等都已得到了运用,但还需要建筑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重复化原则。重复化原则主要是指尽量重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筑物和建筑材料,这将大大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能耗,同时亦能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重复化原则主要表现为:重视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对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遍。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少单位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中较多采取大拆大建的方针,不重视旧建筑改造利用的可能性。这不但有损于旧城文脉和特色的保护,亦不符合生态学的要求。

三、循环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尽量节约利用稀有资源和紧缺资源,尽量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减少抛向大自然的废弃物。循环使用原则在建筑中首先表现为对废水的利用,可以大大缓解用水紧张的情况,对于我国大量缺水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人体排泄物的循环处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无害化原则。无害化原则是指建筑物对环境的无害化和建筑物对人的无害化。建筑物对环境的无害化表现为在建筑物建造之前,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亦即是应该对建筑舞建成之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估计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这种针对建筑物的环境影响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得较多,值得借鉴学习。

总之,通常说说的生态建筑就是指这样一种实践: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气的环境,而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然而,建筑学是科学技术文化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除需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外,还需满足人们在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审美习惯方面的需求。这也是一种生态文化——文化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如果失去平衡,也会造成某些“基因”的丧失和“物种”(如象形文字、纳西古乐、古建做法等)失传和灭绝。将人的社会形态、传统习俗等提升到文化生态的高度,意在强调其与自然生态的密不可分和不可忽视,但在现实的设计工作中,对于“生态”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提高一点绿化率或达到近期的节能指标,对于人文方面却往往停留在汲取一些传统符号等简单的形式上,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这一文化生态问题。当然,民俗与地域文化中的遗存也应有所取舍,不能一概照搬。同时,强调树立广义生态观,主要是指一种尊重自然与文化的态度和善于“整合”全局的“高屋建瓴”的设计思想,并非额外增加设计内容或提高投资标准。

世界是整体的,发展的,我们伟大的祖国科学日新,人文日新。《老子》云:“安其居,乐其业”,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居环境科学应该作为全社会的科学,各方面都参与它的发展与创造,以此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就不仅需要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寄期望于人文精神的弘扬。

[1]《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 人民出版社, 1984

[2]《自然辩证法教程》—— 王兵,戴正农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广义生态建筑在自然与文化中寻找平衡》——韩光煦 《风格建筑》 2002/2

[4]《建筑技术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胡文红 《福建建设科技》1992/2

[5]《生态文化与未来建筑》——陈易 《现代城市研究》 2001/1

[6]《数字城市与建筑学的发展》——何镜堂 蒋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

[7]《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吴良镛 《城市发展研究》2003/5

TU7

B

1007-6344(2015)10-0138-01

周明坤(1979——),男,湖北武汉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物生态
胖胖的“建筑师”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火柴游戏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