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新”意

2015-04-07 15:29崔晶
关键词:爱民专题片色彩

崔晶

画面之于专题片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司空见惯的常规画面设计往往会令人产生“审美疲劳”,少了那么点“心动”。如果能够在画面设计上推陈出新,注入一些“新鲜”元素,则会让片子增色不少。

在这一点上,由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拍摄的人物专题片《李爱民的光明世界》(以下简称《李爱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片用足心思在画面表达上推出“新”意,让观众于视觉感受上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新”在画面色彩冲击力。色彩有着丰富多变的视觉魅力,无论是单色、撞色还是色彩组合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善于用色彩来调剂画面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同许多人物专题片一样,《李爱民》一片讲述的是一位新时期创富楷模的艰难创业故事。不同的是,主人公是一位失明三十四年的盲人企业家,他的创富经历尤其不易。更加不同的是,由于拍摄对象的情况特殊,行为方式受限,有些拍摄手法无法应用。考虑到寻常拍摄可能会略显单调,摄制组巧妙地在画面色彩上做起了文章。片头用黑与白这两种反差强烈的对比色进行“碰撞”,先是黑白人物速写勾勒剪影,再用彩色补全空白,主人公若干关键时期的形象便在画面中得以突出展示。这样动态的色彩变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即使是在片子的常规讲述中,摄制组也通过应用单色调暖光,最大限度地运用自然光线,捕捉暖色调的事物入镜,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虽然眼前黑暗但却内心光明的精神世界。

“新”在画面形式表现力。专题片应该学会用画面“说话”,而“说”哪些话、如何“说”就成为专题片制作者们的重要课题。充实的画面内容和多样的画面表现形式,想必观众都会喜欢。当然,常规的画面表现形式也并非不好,只是容易使片子沦为“泛泛之辈”,没有“眼前一亮”的惊喜感。为了给片子增色,在后期编辑制作中,可以选用现场拍摄的镜头、已有的历史视频图像资料或者是演员扮演的情景再现来充实画面内容;可以通过改变画面的色调、用光等赋予画面新的意义;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制作动画、特效等画面“特技”;可以通过若干画面的组合与拼接来形成新的画面……如此种种的表现方法都能使画面形式富于变化。在《李爱民》片中,对历史资料的运用颇为用心。当讲到“1983年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距离2013年春节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分别运用现代媒体制作技术将历史视频资料嵌入到虚拟家庭的电视播放画面中。独特的处理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视觉新鲜感,不免心向往之。

“新”在画面意蕴渗透力。画面是无声的语言,直观的视觉感知使其在传情达意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味。尤其是专注于客观自然景物或者场面描写的空镜头,更增添了画面内涵的纵深感,使画面表达更加细腻唯美,更能启发观众进行联想和想象。《李爱民》一片注重用画面来铺垫主题、过渡结构、启发联想,还精彩地在空镜头使用中营造出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当画面中出现一只手用力伸展五指逆光举向天空时,主人公内心那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倔强仿佛就呐喊在耳边;当画面中娇艳的繁花怒放盛开,画外音里述说的“改革开放的浪潮”好似奔涌在眼前……而且,在使用这些空镜头时,编导对时长也有特殊设计,淡入淡出的剪辑制作使画面的表达效果更加意味深长,观众也随之准确体会到了画面所传递出的意蕴。空镜头在专题片的使用并不鲜见,但用得像本片一样恰如其分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自然,评价一部片子是否好看的标准往往不一而足,但任何一个匠心独运的精巧设计,都离不开制作者的拳拳用心。希望越来越多的电教片能够推出自己别样的“新”意。

猜你喜欢
爱民专题片色彩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神奇的色彩(上)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