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婷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公路网规划目标探讨
吴 婷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立足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出农村公路网规划的目标,进而指导农村公路网的规划工作,对农村公路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借鉴意义。
新型城镇化; 农村; 公路网; 规划; 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意味着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子系统的农村公路网发展方向和重点的转变。农村公路网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村公路网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与当前的发展形势相匹配,才能科学的合理指引建设工作是农村公路网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
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为动力,由城乡分割转向城乡统筹,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由偏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1.2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建设要求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最终落实到农村公路网的规划建设工作上,具体为:
(1)升级农村产业。农村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过去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应实现结构多元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处理好当前城市发展工业、农村发展农业的这种割裂关系,统筹城乡工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2)改善生活环境。新型城镇化思想引导下的农村居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在平等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3)优化空间结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下,城、乡空间应保持紧密联系。一般来说,城乡空间是由点、线构成的拓扑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研究点和线是如何布局、如何紧密关联的,以保障城乡之间便捷、通畅的资源、信息交流,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4)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应该是集约的、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
1.3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公路发展要求
(1)升级农村产业要求农村公路网布局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发展模式的交通运输需求,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要求加强农村公路网的基础建设,保障城乡要素的有效流动,为居民日常的通勤、休闲、锻炼、购物等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生产、生活便利性。
(3)空间结构优化,要求作为城—镇—村之间沟通桥梁的农村公路网必须与镇村布局相协调,保障城乡要素的畅通。
(4)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先导性基础设施的农村公路网引导村镇的集约建设和生态建设,防止城镇的无序蔓延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侵占。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农村公路网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2.1 方便居民出行的路网规划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交通运输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活、生产目的。因此,新时期的农村公路网首先是方便居民出行的。
简单来说,是指农村公路网应满足不同人群采用不同交通方式到达不同目的的出行需求,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从基本通行来说,农村公路网的规模应与居民出行总量相匹配;从出行目的来看,农村公路网的布局应实现居民点与其他居民点、产业节点、交通枢纽等的便利联系,满足居民上下班、上学、购物、休闲等目的的出行;从出行方式来看,农村公路网的规模和布局应满足居民使用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进行出行的需求。
2.2 促进业态发展的路网规划
产业发展是本源需求,交通运输是派生需求,新时期的农村公路网应是促进业态提升、经济发展的。首先,农村公路网应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二、三产业对公路交通的需求;其次,应注重不同产业发展所提出的不同发展需求,如农村公路的规模和布局应满足现代农业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转变上的要求;又或从促进旅游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农村公路网应充分发挥主动拉动作用,构建旅游公路网络,整合零散旅游资源,优化旅游资源利用率,提高区域旅游资源总体价值。
2.3 保护乡村生态的路网规划
环境的需求往往是在公路网规划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新时期农村公路网的规划应实现对生态保护的最大化,维护乡村的生态平衡,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农村公路网络与其所联系的城镇、居民点、旅游点、交通枢纽等共同构成的城镇空间格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公路是一种先导性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和布局具有主动引导作用,能够促使城镇布局朝向更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如通过降低居民点的交通便利性和舒适性进而引导位于生态敏感地区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二是指农村公路网络自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公路网络作为一种人为的网络系统,将自然界分割成了条块,扰乱了自然格局和生态过程,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但不同的布局模式产生的生态破坏程度亦不同,寻求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合适的布局模式对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2.4 优化城乡形态的路网规划
农村公路网是构成城乡形态的骨架,新时期的农村公路网必须引导城乡形态的优化,在满足农村与城镇之间必要联系,促进城市设施、功能在农村延伸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路的引导作用,促进城镇的集约、有序发展,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城乡整体空间形态构建,也就是说农村公路网应与城乡空间布局一起共同构建一个有序的、整体的城乡形态;二是引导城镇形态紧凑发展。这是因为城镇边缘的农村地区实际上也可以被称为“前城镇”(ex-urban)区域,即在发展、扩张成为城镇之前,属于农村公路网的服务范围——农村。因此,城镇边缘区的农村公路网的合理规划,对于促进城镇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网的重大影响力,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够真正的使农村公路规划科学化,切实让农民兄弟快步踏上幸福路。
[1]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2] 李从军.中国新城镇化战略[M].新华出版社出版社,2013.
[3] 杨风华,栾贵勤.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J].农业经济,2004(9):78-79.
[4] 裴玉龙.公路网规划[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 张生瑞,周伟.公路网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6] 安学武.农村公路发展系统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08.
[7] 刘世梁.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Richard T·T·Forman,Daniel Sperling,John A·Bissonette等.道路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TU984.191
A
[定稿日期]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