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效珍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山西太原 030001)
近年来,我省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问题已突出显现,通过水质监测发现,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不容乐观,为了彻底扭转水污染不断恶化局面,我省正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广泛征求治水策略,积极开展研究和制定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规划、方案,力争早日解决制约我省水资源发展特别是影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症结所在。
根据《山西省水功能区划》,全省共划分184个水功能区,分别是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保护区、缓冲区,工业用水区及景观用水区等不同作用的区域。通过多年努力,山西省水文局已陆续对水功能区内的62条河流、87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覆盖率达47.3%。其中黄河流域水功能区109个中已监测50个,监测覆盖率为45.9%;海河流域水功能区75个,已监测37个,监测覆盖率49.3%。根据2011年对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污染较为严重,水质状况较差,在参与评价的约3 900 km的河长中,达到Ⅲ类以上水质的水功能区只有40个,占流域评价河长的40.8%,而劣于Ⅲ类水质高达59.2%;海河流域水质相对较好,在参与评价的75个水功能区约2 900 km河长中,达到Ⅲ类以上水质的水功能区有36个,占流域评价河长的52.3%,劣于Ⅲ类水质河长约1 300 km,占评价河长的47.7%。按全指标评价,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共76个,达标率为44.4%。
根据2011年对全省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显示,以规模在日排污量大于200 t或年排放量大于7万t的入河排污口、支流口等为目标进行统计,共调查了390余个,其中黄河流域200多个,位于53个水功能区中,海河流域190多个,位于40个水功能区中,废污水入河量约为10亿t/a。调查结果显示,入河排污口主要分布在农业用水区,排污口类型以工业废水和混合污水为主。而湖库的内源污染主要为底泥污染,面源污染则来源于城镇地表径流、农村生活污染和禽畜养殖等。
至2012年,我省共有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1处,位于水功能区中水源保护区的忻州静乐水文站,主要是对汾河水质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全省水质分析室有9个,分布在全省8个地/市,负责境内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以及大气降水的水质监测,约有70余名水质分析人员,拥有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红外测油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系列先进水质监测仪、还有多台小型仪器以及约30余台/套水污染应急监测设备。常规水质分析任务在实验室内完成,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的水质分析采用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入河排污口则采用不定期调查监测方式完成。
入河排污口未纳入常规水质监测任务中。监测站网布设不完善,无法覆盖全省各条河流,特别是入河排污口没有专门设点进行定期取样并开展水质监测,致使因排污而造成相关区域水质发生变化也不能及时找到根源,污染源不易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水污染加剧。水功能区站点布设少,监测覆盖率小,水质达标率低。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缓慢,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已达不到将所有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的能力,特别是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厂少,大多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水回用系统的建设迟缓,如果将污水经过先进工艺处理后,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用于绿化、人工湖、卫生、喷洒路面等等,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率.
全省仅有1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这与对不同河流湖库达到实时监控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起不到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实验室内大部分监测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影响工作效率。没有应急监测移动实验室,应急监测设施配备严重不足,仪器性能不稳,监测参数少、误差大,不能准确反应水污染状况和满足应急需求,严重影响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
现有的《水污染防治法》《水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经多年实践检验,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亟待完善。水污染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滞后,应健全水污染执法机制,加强污染源管理与监督的配套法规,加大排污成本和惩治力度,切实做到依法治污,形成违规有人查,违法必追究的执法体系。
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但因普遍存在排污监管不力,以致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导致水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城镇和农村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环境质量。有些地方垃圾直接堆放在田间、地头、马路边等,不仅影响美观、浪费土地资源,还会产生各种病菌,这些污染物下渗和病菌的扩散,导致各种污染加剧,直接威胁水资源的安全。
地下水被污染后是很难治理的。有的企业挖渗坑和渗井偷排污水及废弃物,一些未经处理就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入渗,不合理的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随着地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渗入地下,使致病细菌、含汞、铅、砷以及亚硝酸盐等毒性无机物、能分泌毒素的藻类等进入地下水中,对地下水水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最终会导致地下水被污染。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民水资源警示教育,从小学课本到校园、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广泛张帖节水图片,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将“爱水、护水、节水”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确立惜水光荣、浪费污染水资源可耻的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监督意识,设立举报电话,对浪费水、污染水的个人和集体加大处罚力度,让其从心里产生恐惧,彻底堵绝浪费水资源的事件发生。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建议先对水功能区所在的行政区政府实行水资源达标考核,进而推广到全省各个水域,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同时,建立相应奖惩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区域要进行追责处罚,奖励对水资源保护做出杰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形成全民节水、护水的社会氛围。
加快水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建议成立专门的水资源监测机构,增加监测参数,特别是加强对水功能区有毒有机物进行常规监测,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累积而最终导致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自动测报和预警系统,在有代表性的地段加快建立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特别是在水功能区优先建立自动监测站,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最终达到每个重点区域和污水排放口全部实现水质自动监测水平,使水质信息通过完善的监控平台及时、准确进行监测、传输和报送,为水环境安全进行预警预报。增加水质监测参数和监测频率,发现异常数据要及时分析、核实、上报,并对水质异常水域及时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和跟踪研究。各个水源地实行互联互通,互为备用,为切实保护水资源水质安全保驾护航。
完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彻底改变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现状,重点改变农村城镇污水处理落后的境况,改变传统的使用旱厕、垃圾随处丢弃、排污使用土渠等现象,加快农村污水排污管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大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建设力度,大力建设农业生态园和湿地工程,提高水污染排放标准。河流、水库、排污口等具有代表性的河段一定要布设水质监测点,特别是污水处理厂要安装监控设施,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遏治水污染,严肃查处超标和超总量排污等行为,使我省184个水功能区逐步向污染物“零”排放和封闭所有排污口的目标过渡。
尽快配置水污染应急监测移动实验室及配套设施,提高水污染现场监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和处置意见。为防止水污染事件发生和减少污染损失,建议加强水质监测和应急系统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排污口整治等,以每个水功能区为单元,积极开展水污染事故隐患调查和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从水源起点至每个入河口,一路设置监测点,防止渠道污染,中途加强管理和监督,预防因周围环境等外力造成水污染,从根本上堵绝水污染事件发生。
结合山西省水功能区分布情况、水功能区属性、水质污染程度等,按照不同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量,增设监测站点和监控设施,采取有效手段堵绝非法排污,对水功能区进行循序渐进的水质达标年份设定。首先对已经达标的水功能区要保持或提高水质标准;其次将饮用水源区、省界缓冲区、保护区和保留区作为优先达标区域,尽快实现水质达标;对污染较轻的区域作为近期目标使水质达标;对水质污染较重的区域,分步骤进行阶段性的治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管理和监督,逐年提高水质达标率,最终在规划年份达到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