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东 (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畜牧兽医站 364308)
一起猪猪蓝耳病的诊治报告
谢盛东 (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畜牧兽医站 364308)
民主乡某猪场发生一起母猪怀孕后期流产,产木乃伊胎,哺乳仔猪生长发育不良,死亡率高,保育猪,中大猪出现呼吸道症状,耳尖发绀发紫。通过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蓝耳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以怀孕母猪繁殖障碍和幼龄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首先暴发于美国,随后世界各地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1996年郭宝清等首次从流产胎儿体内分离到PRRSV,从而证实了该病在我国的存在。2006~2007年开始高致病性蓝耳病在全国爆发流行,现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头号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蓝耳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本乡某养殖户,经产母猪50头,存栏450头,常规免疫有猪瘟、伪狂犬、细小、乙脑、口蹄疫等。2015年1月开始,有2头母猪怀孕后期流产,1头分娩产12头弱仔,2d后全部死亡,其余哺乳母猪表现为食欲下降,奶水稀薄,变少。哺乳仔猪生长不均,皮肤苍白,耳尖发绀,弱仔比例高。保育猪,中大猪出现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食欲下降,厌食,扎堆、发热等现象,个别猪只全身发红,偶有猪只背部有一道20cm左右宽,界限清晰的红色出血带。养殖户曾用以为猪瘟感染,进行紧急接种猪瘟疫苗2头份/头,效果不佳,也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产房母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体温升高(41~41.5℃),乳房干瘪,奶水变少、稀薄。哺乳仔猪生长不均,皮肤苍白,消瘦,耳尖发绀发紫。病程7~15d,渐进性消瘦,死亡或成为僵猪。发病猪只腹部皮下有出血点,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乳头周围有黑色淤血。保育猪,中大猪精神沉郁,全身发红,体温升高(40~1.5℃)、打堆畏冷、腹泻、咳嗽喘气,消瘦,结膜炎,眼眶发黑。
剖检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各3头,剖检病变类似。可见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白色、淡黄或蓝紫色相间;肾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变脆,被摸不易剥离,有针点状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呈土黄色;胆囊出血,胆汁浓稠,量少;肺脏弥漫性出血,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脏变实,置于水中下沉。
4.1细菌学诊断 无菌操作取病死猪的心血、肺脏、肝、脾、淋巴结、肾、脑等组织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未发现可疑致病菌;将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琼脂平板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48h,未见细菌生长。
4.2PCR检测 送检的4头患猪静脉血和肺门淋巴结等材料到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采用PCR测定,结果PRRSV为阳性,而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为阴性。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蓝耳病。
5.1全场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 全场隔离消毒,发病猪与假定健康猪分开饲养,彻底清洗发病猪圈,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粪尿。全群紧急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2头份/头,15d后加强免疫1次。
5.2添加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每吨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1000g、20%强力霉素1000g、葡萄糖20kg,全群连续饲喂7d。饮水中每吨添加葡萄糖40kg、多维1kg。
5.3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育舍和产房的温度至18~25℃,加强通风,推迟去势,做好“三针保健”。瘦弱猪只集中饲养,饲喂教槽料,饮水中添加补液盐等,使其迅速恢复体况。5d后电话回访,猪群采食,饮水,精神状况,恢复正常。
(1)应用PCR测定病原核酸,操作简便,快速诊断,结果准确。蓝耳病为免疫抑制性疾病,且蓝耳病病毒不断变异,一旦发病,常继发混合感染,缺乏特征性病变,临床诊断更为困难,若采取单一的诊断方法诊断疾病,难免造成漏诊和误诊。应用PCR测定病原核酸,操作简便,为快速、准确诊断疾病提供捷径。(2)分析本次发病的原因很可能是调猪人员和车辆携带蓝耳病病毒,直接进出养殖场所,感染发病所致。今后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区,使用本场车辆接驳饲料和转运猪只。(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国家强制免疫的疫病之一。该病是一种病毒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好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才能有效防范蓝耳病。猪场今后把蓝耳病列入常规免疫,通过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种猪群普免3~4次/年,菜猪2~14周龄免疫1次,免疫剂量1头份/头。(4)猪蓝耳病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后常继发混合感染。及时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防止继发感染,加快疾病恢复,减少猪场损失。同时做好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可降低发病猪群的死亡率。
S858.28
B
1007-1733(2015)06-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