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岳
生活服务类电商的三大板斧
文|林岳
是不是只要和生活有关的服务都可以电商化呢?生活服务类电商未来到底路在何方?
自从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之后,各种电子商务模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之间,仿佛什么都可以用手机和网络来完成,真可谓:买书买菜叫外卖,订车订票找月嫂——一了百了。不仅是各大电商巨头想尽法子创新盈利模式,各种创业公司也挤破头纷纷涌入,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不是真的隐藏着一座大金矿呢?是不是只要和生活有关的服务都可以电商化呢?生活服务类电商未来到底路在何方?这些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是否”“左右”能够回答的。
服务内容门店消费 线上线下结合 服装鞋帽、餐饮团购、打折优惠券、电影票等上门服务 注重用户体验 搬家、家电维修、钟点工、保姆、代驾、叫外卖等信息中介 信息必须真实、有效、准确 房屋租赁、租车、二手货买卖、招聘/找工作、车/机票等类别 特点
从现有的生活服务类电商来看,大致可分为门店消费、上门服务、信息中介。(见下表)
从“门店消费”这个类别看,实际上现在都被巨头瓜分得差不多了,除了BAT以外,还有京东、亚马逊、1号店等这样的大鳄,后来者要想再分一杯羹基本上很难。而在“上门服务”和“信息中介”这两类中,其实市场空间还十分巨大,但是这个市场并不是广撒网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竞争者做深做透,一定要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方能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找保姆”这件事,假设仅仅是做一个供用户发布信息的平台,让用户自己去找到保姆,或者让保姆去找到雇主,这其实只是把家政实体店搬到网上而已,不足以建立生态链和核心优势,一个简单的社区论坛也许就能取代你。
首先,必须建立自己“从用户、产品到商家”的生态链。还是“找保姆”这个例子,保姆对于现在许多家庭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自己的父母,如果你能做到和线下80%的家政实体店或保姆中介独家合作,如果你能建立起“保姆人才库”以及朋友圈推荐新人进入人才库的激励机制,如果你能做到快速匹配用户提出的诸如“籍贯、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就业动机”等特定需求,如果你可以保证保姆流失之后在24小时内快速填补同样素质的人选,如果你可以对保姆设立跟踪、评估考核和奖惩机制,那么还需要担心盈利模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支持这些的基础是与商家的合作、谈判,以及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在这方面生活服务类电商一定不可小视。
其次,生活服务类电商必须有用户黏性。诸如58同城、赶集网这样的电商平台就面临这样的问题,用户黏性低,有需求的时候才登陆,无事绝不登“三宝殿”,这样一来电商平台就跟社区门口的宣传栏没什么两样了,如果没有用户黏性,实际上建造再好的生态链也没用,因为无法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有些消费行为必须发生在买卖双方的接触上,特别是二手货买卖,很多时候并不是理性的消费,所以用户黏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黏性不仅仅是指让用户多停留在平台上,而且是用户乐意去分享、交流关于平台的一些信息,基于这样的概念,社交功能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腾讯可以轻而易举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圈、阿里巴巴上市后将奋力进军一直未有建树的移动社交领域的原因。在BAT的竞争中,百度的强项是信息的搜索和处理,阿里巴巴的强项是商务和金融,但腾讯的强项却是社交网络,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黏住了人,谁就将占领先机,因为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花在哪个平台的时间多,其他平台的机会必定就少了,阿里和58同城都在向互联网金融、在线支付的领域深耕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再者,生活服务类电商一定要转变观点,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一二线城市,而应该向三四线城市进发。三四线城市对整个中国市场来讲都是正待开发的金矿,不管是业务增长空间,还是产业链的搭建,都是需要电商重视的。尽管前期可能会困难重重,面对商家对移动互联网的质疑,电商企业更应该加强地推团队的能力提升,让地推团队能够去培育客户、引导客户,把客户带到双赢的局面中来,这将是成功的关键。
实际上,有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小电商企业已经崭露头角,它们可以发挥当地优势,就地取材、1小时配送等的服务都让用户感到非常愉悦。在生活服务类电商未来的竞争中,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用户的便利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打造自有生态链”以及“移动社交”,基于此,再对市场进行深度挖掘,才能在残酷的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
编辑:嘉文3803735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