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良波
(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针灸科,重庆 400701)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们用电针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共40例,均为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针灸科患者。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6小时,最长30天;左侧面瘫14例,右侧面瘫26例。
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
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
西药治疗:地塞米松1.5mg,每日3次口服,连用7天后渐减量至停服。维生素B1片,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针刺治疗: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主穴取合谷、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皱眉不能或无力取攒竹,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穴位常规消毒,用直径0.25~0.5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采用捻转进针,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初起浅刺,1周后平刺、透穴或斜刺。并配合G6805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疗程,间隔1天,治疗3个疗程。
中药治疗:用牵正散加减。白附子6g,僵蚕10g,全蝎粉6g(装胶吞服),丹参12g,当归尾12g,葛根15g,钩藤12g,白芍12g,炙甘草6g。若病属初起加羌活、防风各12g,痉挛较重加蜈蚣、地龙各10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20g、鸡血藤15g。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15剂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治愈:面部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患侧、健侧面部肌肉对称,患侧眼睑闭合完全,鼻唇沟基本对称,口角无歪斜。显效:面部神经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患侧眼睑能闭合,静止时面部外观正常,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稍歪斜。好转:面神经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无效:面部神经运动功能无改善。
治愈35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李某,女,45岁,于2013年2月5日初诊。左眼闭合不全,口角右歪6天。于7天前外出游玩受风雨吹袭,回家后感头痛,微发热,鼻流清涕,翌日晨起漱口发现口角渗水,眼闭合不全,进食时颌内滞留食物残渣,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科就诊。诊见:神情忧伤,左面肌微弛缓,额纹变浅,闭目不全,鼻唇沟平,口角右歪,撮唇漏气,鼻通气不畅,肤微热,头微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周围性面瘫(风邪中络)。治疗给予地塞米松片1.5mg,每日3次口服,连用7天后渐减量至停服。维生素B1片,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同时针刺左侧地仓、颊车、下关、翳风、阳白,双侧风池、牵正、合谷,并配合G6805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每次30min,每日1次。配合中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6g、僵蚕10g、全蝎粉6g、丹参12g、当归尾12g、防风12g、葛根15g、钩藤12g、白芍12g、炙甘草6g),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治疗10天后体征消失,面部功能恢复正常。
周围性面瘫系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营养面神经的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故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水肿为主[3]。地塞米松片可抗神经水肿,对消除神经水肿有重要作用,从而防止神经变性或坏死后发生粘连或纤维化[4]。维生素B1有促进生长和消化,改善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
本病属中医“口眼歪斜”、“口僻”、“口㖞”范畴。多因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太阳手足三阳经脉,导致经气不畅,脉络阻滞,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感受风寒邪气[5,6]。《内经》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取穴主要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因阳明经多气多血,为三阳之长。地仓为足阳明经穴,并为手足阳明、任脉、阳蹻脉四脉之会;颊车为足阳明经脉脉气所发,病程较长者可以透刺此两穴,效果较佳。针刺风池、阳白、下关、合谷等穴可以祛风散寒、通络解痉、引邪外出。电刺激结合留针刺激可使针刺效应扩大、增加。早期及时加入电针治疗,可使经络系统原有的内在调节功能在被激活、疏通,这是提高周围性面瘫有效率的关键[7]。配合牵正散加减内服,可以达到祛风解痉、化痰通络之功。针药并用,取效更快速。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9-221.
[2]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6-67.
[3]袁奋义.针灸配合腺苷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92例[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33(4):339-341.
[4]刘西怀,李佳宾,范保娣.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51-52.
[5]杜雅俊,贾希瑞.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0,26(9):35-36.
[6]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223.
[7]刘玉生,欧阳应颐,尹勇.电针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6,26(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