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万福(青海省畜牧兽医站 810000)
近年来,共和县着力打造全州生态畜牧经济强县,以提升优化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快速稳步推进全县畜牧经济发展。由此在提纯环湖牦牛、藏系羊等畜牧资源品质(如繁活率、受胎率、生产力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尤其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生态畜牧业基本现状 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有5个牧业生产合作社,341户1499人(其中劳力860人),全村草场面积26.7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5.20万亩,拉设围栏16.65万亩,耕地0.56万亩,畜用暖棚165座1.98万m2(其中集中连片修建40座0.48万m2),埋设地下饮水管道30km,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2012年底,存栏各类牲畜36928头(只),其中绵羊34778只、牛2050头、马100匹。适龄母畜比例58%,仔畜繁活率84%,成畜损亡率2%,出栏率61%,牧民人均纯收入8760元(其中畜牧业收入5105元、种植业242元、二三产业213元、劳务输出3200元)。
1.2 生态畜牧业建设现状(1)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该村自2009年11月组建青海湖景区倒淌河镇雪域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来,该村通过草场、耕地、牲畜等生产资料的整合,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程度,到2012年末,使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60元,比2009年末(2009年末人均纯收入3520.35元)增加5239.65元;比2010年末(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3999元)增加4761元;比2011年末(2011年末人均纯收入5800元)增加2960元,4年间年均增长1310元。自2010年该村被列为生态畜牧业启动村以来,根据省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整合资源、规模经营、企业参与,经能人带动,逐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同步推行,多种经营同时发展的全新格局。以创特色、顺民意、强基础、增收入为目标,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重新规范和完善,合作社下设了5个生产经营组,其中畜牧业经营小组192人,种植业经营小组11人,牛羊育肥经营小组75人,劳务输出小组480人,二、三产业经营小组102人。具体运行:①为了挖掘现有畜牧业资源潜力,在合作社的组织引导下,将全村36928头(只)牲畜以联户经营、委托放牧的形式,委托给192人放牧能手经营,通过规模经营,使该村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良种畜比例不断提高,到2012年末,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58%,仔畜繁活率达到84%,成畜损亡率2%,出栏率达到61%,分别比2009年提高10、3、1、1.6、18个百分点。畜牧业收入达到2073万元,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的3400元增加1705元。②将全村0.56万亩耕地按亩入股,由合作社组织种植业小组实行规模经营。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播种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核算分红,年终核算时扣除种植业成本,将纯收入的70%按耕地面积分红,30%归专业合作社集体所有,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2012年种植业收入达1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242元,比2009年的人均收入130元增加112元。③根据合作社的统一安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集中修建畜棚40座4800m2,组织40户75名牛羊贩运育肥能手,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从而扩大了种草养畜的生产经营规模。通过资源整合、规模经营,该村年均育肥出售商品羊1.5万余只,年户均收入1.88余万元。④经能人引荐,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目标,按照企业投资建设、合作社资源入股的方式开办了砂石料厂、碎石厂3家,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并组织本村11辆运输车运送砂料,安排11名劳动力就业。同时,安排了13名劳动力到合作社创办的汽修厂就业。2012年二、三产业收入达31.93万元。⑤经能人带头,由合作社组织集中输出了建筑工等劳动力480人,劳务收入达479.68万元,人均纯收比2009年的1100元增加2100元。⑥由合作社负责组织30户放牧能手,划定专属草场2.4万亩,组织500头母牦牛,集中放牧,日产鲜奶500kg,并加工传统酸奶,购置冷藏车辆及时将奶产品拉运到西宁等地销售。⑦采取统一管理,分户加工、集中销售的方式,组织社员开展传统牦牛风干肉加工。(2)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草原生态得以改善:通过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该村核定可利用草场面积21.84万亩,划定禁牧面积10万亩,补助金额100万元;草畜平衡面积11.84万亩,奖励金额17.77万元;牧草良种补贴面积0.32万亩,补助金额11.2万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户268户(2009年统计数),补助金额13.4万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总金额达142.37万元,受益牧户341户,受益人口1499人,人均受益949.77元。(3)项目扶持以点带面,基础设施持续改善:2011-2013年拉乙亥麻村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财政扶持资金总投资1204.47万元,①2011年投资扶持资金229.6万元,主要实施:当年生牧草种植5300亩,投资扶持资金37.1万元;养殖小区建设标准畜用暖棚40座,投资扶持资金100万元;民俗产品加工销售投资扶持资金70万元;草料棚建设15座,投资扶持资金22.5万元;②2012年种植当年生牧草4500亩,投资扶持资金22.5万元;③2013年投资财政扶持资1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畜产品加工。④2011年投资21.37万元实施退牧还草围栏1.08万亩,长1.944万m;⑤2009年以来投资770万元共修建游牧民定居房220户,其中 2009年修建彩钢坡屋面平房49户(60m2/户),2011年修建167户(本村建65m2平房1户,在乡集镇建80m2二层砖混结构楼房54户,在县城城北新区建80㎡砖混结构楼房112户),2012年本村分散修建4户(60m2/户);⑥投资61万元用于办公设施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母畜补贴。(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有效防止疫病发生: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机制,镇兽医站专业人员及村级防疫员深入村社开展动物疫情普查和免疫注射工作,上半年共完成注射各类疫苗10.91万头(只)次,其中:牛口蹄疫苗2050头、牛出败1369头,羊口蹄疫苗34778只,羊痘34778只,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了100%;牛炭疽1369头,羊四联苗34778只,常规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95%以上;牛羊驱虫3.68万头只。5月份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时,随机抽样牛血清10份、羊血清10份,牛羊血清的免疫抗体滴度均达到100%,保证了防疫密度和质量,有效防止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另外,为了加强村级防疫工作,改善村级防疫条件,投资10万元修建村级兽医室1处,在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级防疫工作。
(1)现有的畜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防大灾、抗大灾的能力依然有限(如围栏、畜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农牧业后续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牧草种植机械、加工机械等)与发展现状矛盾突出,影响了该村农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及种草养畜业的发展。(3)畜群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经统计该村2012年母畜比列为58%。
3.1 优化政策向导,加大扶持力度 为全面实现以草定畜、种草养畜的目标,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围栏、畜棚、牧草种植收购机械、饲草料加工等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生态畜牧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3.2 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布局 根据共和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畜种养殖,进一步加大畜种改良力度,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结合本村实际加大良种藏系种公羊、生产母羊及牦牛的引进。
3.3 着力推进畜牧、种植、二三产业等资源利用开发潜力 共和县今后以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及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着力挖掘畜牧、种植、二三产业等潜力。
(1)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继续按照已经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方案,扩建牛羊育肥场、新建饲草料棚等基础设施,计划年均育肥羔羊0.6万余只,牛羊育肥出栏1万余头(只)。(2)以积极衔接省州县农牧部门,大力争取围栏、畜棚、牧草种植机械、加工机械等农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进一步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基础。(3)依托畜牧业资源,变废为宝,积极发展有机肥产业。结合本县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计划向本县蔬菜种植区年提供优质、无公害有机肥1000余吨,多渠道增加牧民经济收入。(4)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和耕地资源,大力发展草产业,计划年均种植当年生牧草0.5万亩,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种草养畜双赢的目标。(5)通过“阳光工程”实用技能培训,继续发展劳务经济,计划年均输出劳动力500人,实现劳务收入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