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玲(潍坊市经济学校 山东 诸城 262200)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在基层比较常用,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验室操作经验,提出本试验的质量控制要点,并分析试验操作中常见异常结果成因。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速度快、成本低及操作方便,因此广泛用于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疫病诊断、免疫监测等工作中,但其结果受实验材料、操作技术的影响较大。
1.1.1 微量反应板 应选择V型反应板,分为一次性及重复使用两种。重复使用应遵循反复冲洗、2~3%的盐酸浸泡过夜、蒸馏水反复冲洗、晾干程序;切忌煮沸消毒、高压灭菌及试管刷刷洗,以免变形及破坏光滑性。
1.1.2 吸头 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选用新的,防止因磨损造成吸液不准确;若需重复使用,应经超声波清洗、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并及时更新。
1.1.3 移液器 移液器应定期校准并遵循使用规范,注意:(1)在整个试验中,最好使用同一移液器以减小误差;(2)稀释液体时,要垂直插入,不可过深,反复吹打6~8次,确保混匀;(3)滴加四单位抗原时,最好悬空并防止液体溅出。
1.2.1 稀释液 常用稀释液是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或PBS,按要求配制后,调整pH值为7.0~7.2并高压灭菌[1]。
1.2.2 标准抗原、血清 新购入抗原要检测其血凝价,如果与所标抗原价不符,应重新检测。抗原、血清要分装,-20℃保存,试验前将抗原、血清取出,使其完全融化。
1.2.3 待检血清 分离的待检血清可于4℃的冰箱保存5d[2], 时间若超过1周,需冰冻保存。检测冻结血清时,溶化后可采用上下颠倒的方式混匀,以防形成气泡及蛋白质变性。在使用中,应避免反复冻融,以不超过3~5个周期为宜。
1.3.1 1%红细胞配制 最好采集同种3只以上非免疫公鸡的血液混合制作红细胞,以减少非特异性凝集现象。若是免疫过的鸡,需增加洗涤次数。特别注意:(1)吸取红细胞压积时要伸到底部,确保红细胞浓度正确。(2)加红细胞前,要摇匀,边摇边加,确保红细胞浓度一致;并且低浓度孔向高浓度孔加,以减少污染;(3)做同一次试验或测同一批样品时,不能更换红细胞,以免对结果判定造成影响。
1.3.2 四单位抗原的配制 HA试验时,建议同时进行至少3排抗原滴度的测定,确保抗原效价准确。注意:(1)配制后须作回归试验。若过高或过低,都应反复校准后才能用于HI试验;(2)做同一次试验或测同一批样品时,不能更换四单位抗原;(2)最好现用现配,室温下不可超过4h,4℃可保存1d,如时间过久,需重新检测HA效价;(3)滴加抗原时,要充分摇匀,确保每一孔浓度一致。
1.3.3 感作条件 孵育温度对试验的影响较大,在4~37℃范围内,感作温度直接影响着反应时间,应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在室温(20~25℃),30~40m in判定结果;另外抗原抗体反应时间对结果影响较大,应控制在室温,感作20m in为宜,直到对照孔出现正确结果[4]。
1.3.4 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应以对照孔出现正确结果为依据,将微量反应板倾斜,以100%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度为该病毒的血凝价,即HA效价;判定血清抗体滴度时,以100%抑制病毒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抗体滴度,即HI效价。
(1)血凝试验中稀释液对照孔的红细胞如出现凝集现象,可能原因:稀释液中的氯化钠浓度过高或者被细菌污染;红细胞被细菌污染或保存时间过长。(2)血凝抑制试验中血清对照孔应完全沉淀,如出现凝集现象除以上原因外,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血清变质或被细菌污染;抗原血凝价测定得不准确导致作抗原浓度过高[5]。
产生此种现象除稀释液对照孔凝集所述因素外,还可能与四单位抗原配制过高、红细胞配制浓度过低有关[1]。
血凝抑制试验中四单位抗原对照孔如果出现沉淀现象,可能是因为抗原血凝效价测定不准确,导致四单位抗原过低,不足以凝集红细胞。
一般是由于温度低或作用时间短,结果还没有完全显示,需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也有可能红细胞浓度过低引起。
20~25 ℃时,感作20~30min即可判定效价。当温度低于15℃时,往往需要超过40m in才能出现清晰的结果。
(1)超过30℃时,试验结果出现快,20min左右就可读数。时问过长,结果就会消失,使整板无凝集现象,误判为抗原效价为0或者抗体效价为12 log2。(2)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虽然简单,但是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实际操作时应注意规范操作,同时应对异常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其成因,消除不利因素,减少试验误差,确保试验质量。
[1]楚电峰,刘相娥,王红.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常见问题探究[J].中国动物检疫,2008,4:43-44.
[2]王彦数,张芳.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要领[J].中国动物保健,2009,8:75-76.
[3]黄文忠.鸡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HI)的影响因素[J].中国家禽,2000,22(5)::29-30.
[4]张波,阎红,庄艳.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影响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J].现代畜牧兽医,2006,10:44-45.
[5]史玉梅,胡瑛瑛,韩明香.影响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J].黑龙江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4:78-79.
[6]靳艳玲,罗薇,于学辉.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