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县中医医院(靖边718500)
张利利 王祝娟△
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44例临床分析
陕西省靖边县中医医院(靖边718500)
张利利 王祝娟△
目的:探讨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患者44例,回顾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CT扫描、MRI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及给予10% 的甘果糖溶液100ml+20% 的甘露醇溶液150ml静脉滴注,给予氟桂利嗪和尼莫地平、甲钴胺和复方维生素B等治疗。结果:从发生脑梗塞到发生脑出血时间24h至7d 26例,7~14d 14例;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意识障碍4例,伴偏瘫、眩晕和共济失调25 例,头痛18 例,呕吐13例;CT显示梗塞病灶呈现低密度,大片扇形、楔形或不规则形皮-髓质受累,而出血灶呈现高密度,呈斑片状、斑点状、片状或脑回状;治疗结果显效2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8.6%。结论: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发病机理主要与脑梗塞后脑组织损伤、血管再通密切相关,MRI检查诊断敏感性高于CT扫描,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扩血管药及扩容药,消除脑水肿,控制血压,营养脑神经等综合性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梗塞或脑梗塞后出血性转变(HT),主要是指在脑梗塞以后梗塞区域继发出血,可分为自发性出血与药物治疗后继发出血。脑出血是脑梗塞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脑梗塞患者死亡和加重其残疾症状的主要原因[1]。现就我们收集的44例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分析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资料完整的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患者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48~86岁;从发生脑梗塞到发生脑出血时间16h至16d,其中,24h内2例,24h至7d 26例,7~14d 14例,14d以上2例;既往有腔隙性脑梗8例、风湿性心脏病史22例、高血压病史18例、糖尿病史12例、肾病综合征史3例、外伤1例、硬皮病1例。
2 临床表现 临床均急性发病,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意识障碍4例,意识清醒40例,伴偏瘫、眩晕和共济失调25 例,头痛18 例,呕吐13例,抽搐4例,失语2例。
3 影像学检查 脑梗塞后同时接受CT与MRI检查,间隔时间在24 h以内。CT检查提示梗塞病灶呈现低密度,而出血灶呈现高密度,具体显示:低密度区内大片扇形、楔形或不规则形皮-髓质受累,其间混杂高密度病灶呈斑片状、斑点状、片状或脑回状。高密度区出血灶边界大多不清楚,其中,10例有较大出血灶形成血肿,产生占位效应。MRI检查显示:梗塞灶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出血灶超急性期、急性期以及慢性期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亚急性期高信号,出血灶超急性期、急性期以及亚急性早期在T2WI以及FLAIR低信号,而亚急性晚期以及慢性期高信号。梗塞灶表现为扇形24例,楔形12例,不规则形8例;梗塞灶属于颈内动脉供血区34例,椎动脉供血区10例,其中位于幕上脑实质36例,位于小脑病灶6例,脑干2例;梗塞范围同时包括脑叶和深部22例,仅局限于脑叶12例,深部10例。出血部位主要为梗塞区域内及其边缘,具体位于皮质、皮层下白质、脑深部,出血灶形态为脑回状、点状、斑片状、团状及不规则形态。
4 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后立即停用扩血管药和溶栓药,糖尿病病例给予降糖,高血压病例给予降压,同时进行止血、补液、抗炎等综合治疗。给予10% 的甘果糖溶液100ml+20% 的甘露醇溶液150ml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给予氟桂利嗪和尼莫地平以改善大脑微循环,给予甲钴胺和复方维生素B以营养脑神经,促进其脑细胞的再生,减轻其神经功能受损。
5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失语、瘫痪等症状明显减轻,能独立行走。②有效:失语、瘫痪等症状有所改善,其肌肉力量有所提高,但不能独立行走。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加重或死亡。
6 结 果 显效27例,有效12例,无效5例,其中1例86岁高龄患者合并脑室出血治疗无效死亡,总有效率88.6%。
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为同一病灶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可能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血管远端脑动脉栓塞栓子破裂、溶解,或存在栓子的远端血管扩张,使血管缺血坏死,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液成分经血管壁外渗,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2]。脑水肿使脑梗塞灶内以及其周围组织的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性坏死和内皮损害,水肿开始消退时,侧支循环建立,坏死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梗塞灶内及其周围的点状出血和片状出血[3];或闭塞动脉在早期开通时,受脑水肿压迫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淤滞、毛细血管破裂出血[4]。脑梗塞溶栓治疗诱发梗塞后再出血。高血糖时梗塞局部酸中毒使血管内壁受损,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出血。因此可归纳为,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主要与脑梗塞后脑组织损伤有关,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
脑梗塞后出血常常发生在梗塞后1d至2周,以1周内最多, 6h内和3周后发生较少。本组病例出血时间16h至16d,其中,24h内2例,24h至7d 26例,7~14d 14例,14d以上2例,与之相符。临床症状与出血程度相关,轻型一般无临床症状,而在CT复查时发现出血;中型临床表现为原有的症状不缓解或略有加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重型多发生在缺血后3d内,常突然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意识障碍,瞳孔改变,严重者可合并脑疝、上消化道及脑室出血等。而溶栓治疗引起出血多发生在溶栓后即刻或24h以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本组1例86岁高龄患者合并脑室出血治疗无效死亡。
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早期缺乏特异性征象,CT主要显示为低密度梗塞灶上出现高密度出血灶。CT扫描对微小出血灶、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出血、陈旧性小出血灶以及幕下出血灶显示不良,不利于早期诊断治疗。脑内血肿MRI成像原理与血红蛋白的成分、含量、状态及红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关。不同影像学信号特点与脑梗塞后出血时期密切相关。在亚急性期,血肿内红细胞膜完整,其内脱氧血红蛋白转化为正铁血红蛋白,具有强顺磁性,缩短T1、T2;随之红细胞皱缩溶解,血红蛋白溢出,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随时间延长血肿液化,高铁血红蛋白逐渐被巨噬细胞吞噬,转化为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边缘,表现为边缘低信号或斑片状低信号[5];在超急性期主要呈现T1WI等信号以及T2WI等或者稍低信号,在亚急性早期主要为T2WI高信号以及T2WI等或者稍低信号,在亚急性晚期在T1WI、T2WI均表现高信号,慢性期,T1以及T2加权成像均为低信号。MRI检查不仅能够清晰显示C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难以发现的出血灶,而且对于脑干以及幕下出血以及微小出血也具有良好显示效果。同时,MRI检查还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可清晰显示灰质、白质以及深部灰质核团和出血,其诊断敏感性高于CT扫描[6]。脑梗塞后并发脑出血影像学表现与梗塞范围密切相关,梗塞累及皮质时,出血灶多位于脑皮质,呈迂回曲线状勾画出脑回轮廓;梗塞灶位于脑深部时,出血灶呈团状或点状,多位于病变内侧;大面积脑梗塞同时累及皮质和深部时,出血灶分布散在、多发,位于深部和皮质[7]。本组44例梗塞范围同时包括脑叶和深部22例,仅局限于脑叶12例,深部10例;梗塞灶表现为扇形24例,楔形12例,不规则形8例;其中位于幕上脑实质36例,位于小脑病灶6例,脑干2例;出血部位主要为梗塞区域内及其边缘,具体位于皮质、皮层下白质、脑深部,出血灶形态为脑回状、点状、斑片状、团状及不规则形态。
本病治疗原则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扩血管药及扩容药,消除脑水肿,控制血压,营养脑神经,必要时手术治疗以及配合中医药康复治疗。目前脱水常用半量甘露醇、速尿、及甘油果糖等,控制血压常用利尿剂、施彗达、卡托普利等,改善大脑微循环常用氟桂利嗪和尼莫地平,营养脑神经常用甲钴胺和复方维生素B等。本组44例经综合治疗有效率可达88.6%。可见,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治疗可有效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1] 权兆琨. 脑梗塞后脑出血18 例临床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2011,32 (11 ):25 6-257 .
[2] 尹俊雄,曾宪容,程 远,等.脑梗塞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53-56.
[3] 钟晓明,杨振坤,孙宏丽,等. 脑梗塞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3(7):69-70.
[4] 廖 荣.脑梗塞出血性转化26 例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4):133-134.
[5] Kidwell CS,Chalela JA,Saver JL,etal.Comparision of MRI and CT for detection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AMA,2004,292:1823-1830.
[6] 胡枢坤,吴 刚,常 川,等.磁共振成像T2 WI观察大鼠自发性脑出血含铁病灶的演变过程[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127-24.
[7] 班秀丽,李娇妍.脑梗塞后出血性转化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7,(24):182.
(收稿:2015-03-12)
脑梗塞/并发症 脑出血/诊断 脑出血在/治疗
R743.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7.037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